正文 第11章 讓我們一起來努力(1 / 3)

孩子膽小、怯懦,克服這個特點不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父母的配合。作為父母來說,首先要從自己做起,給孩子樹立不屈不撓、勇敢頑強的榜樣。不要讓孩子做他無能為力的事情,經常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有助於孩子樹立自信心。不要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不要當孩子一遇到點小困難就給他幫助,而應該鼓勵他自己想辦法解決。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難到底難在哪裏,以便找出化解困難的辦法。要通過真實事例讓孩子知道,在困難挫折麵前唉聲歎氣並不會降低困難的難度、減少失敗,灰心喪氣隻會增加自己的痛苦。

媽媽的困惑

方方學走路的時候就怕摔倒,不知道是方方膽子小,還是媽媽太寵他,反正隻要沒有人在身邊,方方就不會自己去走。所以直到快3歲,方方才真正學會走路。爸爸媽媽以為從此可以省點心了,可誰知這才是操心的開始。方方雖然學會了走路,但僅限於在家裏走動,隻要是陌生的道路,他就不敢一個人去走,哪怕是爸爸媽媽就在他的身後,他還是堅決不自己走,一定要抱,否則就坐在地上大哭不止。看著別的孩子都蹦蹦跳跳地玩耍,而自己的孩子個子很高了還要人抱,爸爸媽媽真是著急死了。

類似方方這樣的問題,完全是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的。相比來說,下麵這位母親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讓我們和方方的父母共勉:

曾經有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等到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時,小男孩一下子掙脫開了媽媽的手,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他爬上兩個台階時,他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看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眼睛裏充滿了慈愛和鼓勵。

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看了看,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髒兮兮的,但他最終還是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他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表示讚賞。

當孩子麵對生活的各種挑戰時,袖手旁觀是不可能的。對孩子的愛和擔心,會使父母身不由己地去幫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給他們保護,讓他們少犯錯誤,幫他們權衡利弊,以便做出較為理想的選擇,可以說這是作父母的一種本能的反應。但也正是父母這種本能的過分嗬護,讓他們的孩子長成了脆弱的少年,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所以在這一節裏,我們著重要談的就是,父母在塑造勇敢寶寶的過程中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01 提高寶寶對幸福的感受力

有人問一位哲學家:“誰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哲學家說:“自己覺得快樂幸福就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自我接納

有的人了解自己的現狀,但就是不能接納自己。比如,對自己的生理狀況不滿意:我為什麼是單眼皮?我為什麼個子矮?我為什麼很胖?我為什麼頭發少?也有人對自己的生活經曆不滿意:我為什麼沒上重點學校?為什麼生在平民之家?我為什麼掙錢那麼少?我碰上的領導怎麼如此討厭?等等,舉不勝舉。

健康的心理要求一個人對自己保持一種接納的態度,對自己的一切要坦然地承認和接受,不欺騙自己,不拒絕自己,更不憎恨自己。實際上,接納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態,與客觀環境和本人條件並不完全相關。有些人有生理缺陷,但能正確對待,敢於接納自己,依然樂觀;有些人五官端正,卻並不喜歡自己;有些人並不富裕,卻知足常樂;有些人有錢有勢卻很不快樂。很多時候,人的成功在於避免用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正視現實的不幸,但決不怨天尤人,能夠接納自己是幾乎天天都碰到的問題,有時候甚至會影響到人們有無勇氣生活下去。

一個人再安分守己,再心地善良,也會碰上麻煩或是可怕的事。心理健康的人碰到了,可以一笑置之;心理脆弱的人碰到了,也許會一擊即潰。契訶夫的小說《小公務員之死》描寫的正是這種悲劇人物。說到底,這是個能否接納自己的問題。不嚴格要求自己是缺陷,過於自責以致陷入不能自拔的自虐誤區更是人格缺陷。所以,作為父母自然應當先接納自己的孩子,並且在接納自己方麵為孩子做出表率。

不懼困難

生活中很多孩子害怕遇到挫折,這種不良性格使得他們無法麵對挫折和失敗。而事實上沒有誰能不經挫折就取得成功,所以有畏難性格的孩子也將與成功無緣。

在生活中,困難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孩子信心喪失、沮喪、氣餒是由於他們做不成喜歡做的事,在挫折麵前產生了畏懼心理,喪失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心理學家認為:喪失信心的理由有千萬條,但根本的原因隻有一條,那就是學不會、做不好或覺得自己做不好。一旦做不好,信心就會喪失,倦怠、懶惰的情緒也隨之產生,造成學不會——沒信心——沒興趣——更學不會的惡性循環。

孩子之所以會一遇挫折就灰心喪氣、自暴自棄,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家長的教育方式。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而且就這麼一個,不能讓他累著,因此不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事事都包辦代替,孩子從小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每當遇到一點困難,孩子就會叫父母、爺爺奶奶幫忙,從小就養成了依賴、懶惰的思想。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能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嗎?

畏難是人的一種消極的心理體驗。不光孩子有,許多成人也有。如果家長是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的人,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也會一遇挫折就自暴自棄,消極對待。因此要想孩子具有不怕困難、頑強的毅力,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遇到問題不推諉、不退縮。

畏難心理也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有的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是恰當地根據孩子的能力來提要求,而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這樣孩子常達不到要求。這時,如果家長不問青紅皂白橫加指責的話,孩子就會感到自己很無能,喪失了信心,以後一遇到困難挫折也不動腦筋,心想自己反正不行,想也沒用。

父母們應該看到這一點,當你替孩子解決麻煩的時候,便也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成敗的機會,從而也縱容了孩子的依賴性,讓他們無法從生活中體驗戰勝挫折後的自信。人在一生中將會遇到很多困難,父母不能永遠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不知所措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勇於麵對困難,讓孩子開動腦筋,充分利用智慧自己去解決,而不是事事親自動手為孩子掃平道路。用你的鼓勵,從小培養孩子直麵挫折的意識和堅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激發孩子生命的能量,使他們的自信力、創造力在危急與困難時刻發揮到極致,增長孩子競爭取勝的才幹和駕馭生活的能力,而父母也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正確定義失敗

除了修正自身的做法外,我們還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觀念——失敗隻是意味著缺乏技術和經驗,和“人”的價值高低無關,失敗隻是代表某個階段的結果,習得經驗後便會期逐步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