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不過到了台上,就看你自己的啦,我幫不了你什麼!”李斯特的眼神中充滿了希望。
“謝謝你!我會全力以赴的!”肖邦不知如何感激李斯特,隻有深深地向李斯特鞠了一躬。
“快去準備吧!你會成功的!”李斯特讓肖邦去換衣服了。
演出的現場擠滿了人,大廳裏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聽眾,按照當時音樂會的習慣,演奏過程中燈火全部都要熄滅。這天的鋼琴,演奏得特別深沉、淳鬱,沒有一絲一毫追求表麵效果的東西,聽眾們都如醉如癡,大家都認為李斯特的演奏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可是,當演奏結束後,燈火再次明照了現場,在聽眾的狂呼和喝彩聲中,站在鋼琴旁邊,答謝觀眾的,卻是一位陌生的年輕人—原來是李斯特在燈火熄滅之際,悄悄地把肖邦換了上來。他用這樣的方式,把肖邦介紹給了巴黎聽眾,使肖邦一鳴驚人。”李斯特六歲時,就開始學習鋼琴,先後拜薩裏埃裏、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為師。9歲時,李斯特已經能夠公開登台演出,他很快就在匈牙利不少地方演奏,他的名字響譽了整個音樂界,他很重視人才,但他從來都不嫉妒這些年輕人,反而,想盡辦法地幫助他們。李斯特幫助過好多人,他甚至還幫助了冒充是他學生的一位女鋼琴家,李斯特使世界上的人享受到了更多的音樂佳作。
如果試想一下,如果肖邦當初遇到的不是李斯特而是一嫉妒心很強的音樂家,那或許肖邦的音樂不但不能讓他成功,還能給他帶來禍端呢!可是,幸運的肖邦遇到了一個好的機遇,讓他更加速度地走向了成功。
朋友,你是不是在想,這似乎都是一些離我們時代很遠的故事呢?是不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機遇對於我們就不能起到那麼大的重要性了呢?可事實似乎並非如此啊!
提起彭麗媛這個名字,恐怕早已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了。從她的成才道路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時代賦予了她機遇,她也無愧於機遇。機遇讓她與成功走得更近。
彭麗媛的家在山東省鄆城縣。這是一個不大的小縣城,偏僻、閉塞,是一個被大家認為不可能出歌星的地方。童年的彭麗媛從沒有出過遠門,她是爸爸媽媽眼裏一個撒嬌的小孩子。可是,長到十四的時候,彭麗媛第一次要像大人一樣獨自出遠門了,她要去濟寧市,山東省藝術學校正在那裏招收聲樂班學員。
彭麗媛有一個充盈著藝術氣氛的家。爸爸是縣文化館館長,母親是豫劇演員。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藝術熏陶使她從小就愛唱愛跳。每每看完媽媽和同事們的排練以後,她就和小夥伴們一起照著大人們的樣子演起來。父親是個懂得子女教育的人,他看到彭麗媛如此迷戀藝術,便多方培養她,送她去練書法,學美術,參加體育活動。溫暖的家庭給了彭麗媛求知的動力,她唱歌、跳舞、朗誦、畫畫樣樣全能。同時,一顆藝術的種子在她的心底紮下了根:我要當一名歌唱家。
這不,為了這個美麗的夢,她赴考來了。機遇來到了她的身邊,小小的彭麗媛在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考入了山東省藝術學校。
畢業以後,彭麗媛被濟南部隊前衛歌舞團招了去,成了台柱子。
在工作了一年多以後,機遇又一次向彭麗媛舒展笑顏。
那是1981年的事兒。當時她正應邀參加廣州羊城花會的演出,在下榻的賓館,她巧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李淩。雖然那時她還不認識李淩,可他認識她。到更高一級學府去深造是彭麗媛長久以來埋藏在心底的願望。她渴望能有所發展,有所創造。通過一番交談,她下決心來到了中國音樂學院,成了一名進修生。兩年以後,她又考取了聲樂係本科,開始了更係統的學習。
再來說說彭麗媛是如何第三次抓住機遇的吧。1985年6月份,中國歌劇舞劇院向她發出了邀請信,希望她能參加歌劇《白毛女》的重排演出、並飾演女主角喜兒。接到信後,彭麗媛的心情是又高興,又害怕。
在作曲家施光南的鼓勵下,彭麗媛接下了任務,開始了最艱苦的訓練。她用驚人的毅力完成排練,憑著頑強和拚搏,她又一次與機遇相視而笑!
在看完演出之後,賀敬之興奮地說:“出乎意料!出乎意料!”《白毛女》的曲作者之一陳紫也讚歎說:“‘白毛女’千千萬,能載入史冊的,恐怕隻有王昆、郭蘭英、彭麗媛。”
鼓麗媛讓機遇成為了自己成功的跳板,一次比一次跳得更高。
機遇有時比實力重要,尤其對那些已經具備實力的人。但是不是隻要有機遇,沒有實力就可以了呢!當然也不是的!機遇和實力都是不可缺少的。沒有機遇,沒有了實力的機會,也沒有了成功的可能。沒有機遇的話就算你再有實力也難以成功!
如果實力、學曆是敲門磚的話,那麼機遇將是那扇門。隻有擁有了機遇,才能盡顯你的實力。
拿破侖·波拿巴,法國18世紀政治家,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百日王朝皇帝。可他原來隻是一個小小的尉級炮兵軍官。
1793年,他被彙報會往前線,參加進攻土倫的戰役。正當革命軍前線指揮官麵對土倫堅固的防守犯難的時候,拿破侖立刻抓住這個機會,直接向特派員薩利切蒂提出了新的作戰方案。在特彙報會員苦無良策時,看拿破侖的方案很有新意,就立即任命拿破侖為攻城炮兵副指揮,並提升為少校。拿破侖抓住這個機遇,在前線精心謀劃,勇敢戰鬥,充分顯示出他的膽識和才智,最後攻克了土倫。他因此榮立戰功,並被破格提升為少將旅長。終於一舉成名,為他後來叱吒風雲,登上權力頂峰奠定了基礎。
拿破侖因為擁有了一個好的機遇,才讓自己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每個人都渴求機遇,機遇好像是決定了成王敗寇。有些人因為機遇的眷顧而活躍,有些人卻因為機遇屏棄而沉默自愧。。機遇影響著許多人的命運,甚至乎人生觀,性格等等。於是就有好世與厭世,爭世與倦世。
2、發現機遇機遇稍縱即逝,目光敏銳、勇敢果決者常常能獲得它。有些人求神問卜,乞求機遇降臨;有些人心裏焦急,卻隻能望天打卦;有些人幹脆與世無爭,隻求安穩;為什麼要等機遇?機遇是神力,是人所無法把握的嗎?隻靠神力機遇的命中律就未免太低了。
我們現在知道了機遇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輕易放走機遇,可機遇到底藏在哪裏呢?還是在大街上隨處都可以找到呢?
曾經有人對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世界上500位有影響的成功人士進行過研究,發現對每個人一生中擁有的對人生事業有重大影響的機遇隻有六七次。但是,人們往往對第一次都抓不住,因為太年輕;最後一次也抓不住,因為太老了。在剩下的幾次中一般又會錯過兩次,最後隻兩三次機會!由此可見,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對於渴求成功的人,機遇的質量重於數量。
也許有人會說,我的人生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機遇。其實不是沒有,而是機遇到來的時候你沒有及時發現它,抓住它,認為那不是什麼機遇,結果讓其自然而然的從你身邊溜走。有些人,機遇來了還想不到、看不到,結果坐失良機。但是,聰明的人能預測機遇,知道機遇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來;機遇來之前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機遇來了該怎麼把握,怎麼利用。聰明的人在機遇麵前往往先人一步,高人一籌。他們的聰明之處,就在於能夠第一時間地發現機遇。
有大街上撿到機遇的,可那真是少之又少,就像守株待兔一樣。
機遇有一定的隱蔽性。機遇的本體分為“明機遇”和“暗機遇”兩種,“明機遇”的表現力是直射式的或直觀式的,比如如今中國具備了建設的好平台,這是眾人皆知的機遇,所以不存在隱蔽性。但即使是這樣的‘明機遇’還是有人發現不了,因為,這些人即使看見了,他們也不把這個當成是機遇。這就要看我們對機遇的分析和認識了。
但還有一種是“暗機遇”,“暗機遇”則不然,它不像“明機遇”那樣表現得那麼明顯。“暗機遇”的表現力是回旋式的或迂回式的,如果你不多個心眼,便很難看到一種現象或一種事物後麵潛藏著的機遇。打個比方,清王朝國門被洋人洞開,這裏就潛藏著東西文化交流與通商的機遇,但清政府看不見這背後的東西,隻被“鴉片”戰火燒得糊裏糊塗,再睜眼一看,連八國聯軍的國土在地球的什麼位置都找不著,又何談什麼機遇呢?然而隱蔽性並不意味著就是看不見的遠端。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發明燈泡的經曆。他可是曆經一萬次失敗的喲!有多少人能看見他一萬次以後能碰上什麼奇跡呢?可是他碰上了,與其說是碰上了,不如說他是努力出來了。為什麼他不放棄努力呢?因為他已經看到了在別人眼裏已經被遮蔽著的成功的機遇。
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暗機遇”因為發現的人少,它的功力也就更大一些!但不管是“明機遇”、還是“暗機遇”都需要量我們去發現。
費曼(1918-1988),查德·費曼,猶太人,著名的物理學家。1918年出生在紐約一個猶太人的家庭,193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42年,在普林斯頓獲得博士學位,並開始進行研究原子彈。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麵,做研究工作,與美國物理學家,和日本物理學家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特別學獎。
費曼從小,就受到父親薰陶,在他11歲時,就擁有了他自己的學習地牌。雖然,那隻是地下室裏的一個潮濕的小角落,可是費曼對此,還是十分的高興。在這個小小的實驗裏,他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試驗。他也開始為小小的實驗布置簡單的設備,在那裏,他學會了電路的並聯和串聯。在小小的試驗室裏,他自己控製著燈泡的開與關。費曼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了,他擁有好多好朋友。自然,他的試驗室,也成了大家玩的最快樂的場所,費曼常常在那裏為夥伴們,表演魔術。對於費曼來說,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遊戲的過程。費曼的好奇心極強,他對數學、生物學、化學均都十分感興趣。而他自己卻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隻是覺得好玩就去做了。
有一天,費曼從外麵回來,看到桌子上放著一本雜誌,就隨手拿起來看。在雜誌上有一篇描寫警犬的文章,文章中提到這些警的嗅覺特別敏銳。
“警犬可真厲害啊,不知道我們人類的嗅覺有可不可以做到呢?”費曼開始自己一個人在屋裏自言自語了起來。費曼邊說邊真的趴在地上,像警犬一樣在地上樣爬來爬去。
“費曼,你在做什麼啊?”費曼的父親,這時,從外麵推門進來,發現費曼正在地上爬來爬,不解地問道。
“爸爸,我在做一個試驗呢?”小費曼表情十分神秘地看著爸爸。
“是什麼試驗?能告訴爸爸嗎?”費曼的父親蹲下身來,問正在地上跑爬的費曼。
“爸爸,你看看那樣雜誌就知道了!”費曼指著桌子上的雜誌,他的父親起身去拿起雜誌看,可是這位老人家,左看右看,就是沒有看出有什麼門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