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抓住機遇(1 / 3)

3、抓住機遇成功的秘密在於,當機遇來臨的時候,你已經做好了把握住它的準備。對於那些懶惰者來說,再好的機遇,也是一文不值;對於那些沒有做好準備的人來說,再大的機遇,也隻會彰顯他的無能和醜陋,使他變得荒唐可笑。

“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這句古話道出了把握住機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周人因為隻能跟在形勢的後麵亦趨,隻會等待機遇又總是浪費掉機遇,所以他無法以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改變命運。

企盼機遇是每一個渴望成才的人的共同心理,但是,並非人人都有抓住機遇的能力。彭麗媛有這個能力,所以她才向藝術的巔峰不斷地攀登。這種能力是可以鍛煉的。彭麗媛的經曆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做準備工作,在機遇來臨的時候勇敢衝刺、迎接挑戰,就有成功的可能。

機遇對任何人是平等的,能不能抓住它,主動權在每個人手裏。

要成才,便要走一條踏踏實實的奮鬥之路,這是許多渴望成才者都明白的。但是,令人苦惱的是,我成功還需要機遇,機遇卻不是常常降臨,它像鳳毛麟角,稀罕至極。翻開人類奮鬥的史冊,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因為抓住了機遇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摘取著成功的桂冠;有的人因為與機遇擦肩而過,還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甚至為錯過機遇抱憾終生。機遇對於成功者來說是多麼寶貴啊!

機遇垂青於有頭腦的人。首先,有頭腦的人有善抓機遇、搶抓機遇的思想意識。重要機遇在人的一生中沒有幾次,有頭腦的人知道機遇的重要性,能不失時機地搶抓善抓;沒頭腦的人在機遇麵前往往反應遲鈍。

麥克阿瑟將軍說過:”召集軍隊上戰場的軍號聲對於軍人來說,就是一種機會。但是,這嘹亮的軍號聲,絕不會使軍人勇敢起來,也不會幫助他們贏得戰爭,機會還得靠他們自己來抓了。”促使一個人抓住了成就他一生的那個機遇並走向成功的,正是他的個性、他的個人能力。

培根(1561-1626)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培根在文藝複興時期的那些巨人中,被世人們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世界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

小故事1561年1月22日,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科學家――培根,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官宦家庭。培根的母親安尼是一位在英國倫敦頗有名氣的才女,培根從小,就深受母親的影響,再加之培根的母親安尼,又是一個才女,所以,對培根兒時的教育,在當時,算是比較成功了的。培根在12歲的時候,就被送進了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進行深造學習。

可是,這位天才的道路也不是一路平踏的,就在1579年的時候,一直以來都十分支持培根的父親,突然間,得病去逝了。培根一下子,失去了經濟的來源,培根的生活開始進入低穀狀態,經濟情況十分緊張。在安排完父親的後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在那裏一麵攻讀法律,另一麵在外麵,四處尋找工作,以便能使生活富足一些。可是,事情遠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雖然,培根努力地四處奔波,到處尋找工作,可是,他還是沒有被那麼苛刻的老板們看中。終於,熬到了1582年,培根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在1584年,培根當選上為英國的國會議員,1589年,培根又被提升為法院的書記。

1602年,培根在官場上步步高升,但是,培根的興趣和理想並不在政治上,而是在科學研究上麵,在培根在官場暢通無阻的時候,培根並沒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官場上,而是放在了科學研究上在,在這段時間,他每天都專心刻苦地研究,並且在學術研究上得取了巨大的成,還出版了很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人指控為貪汙受賄命,英國高級法庭判處培根,交罰金四萬磅,終生不得進入宮廷,更不得任議員和各種官職。從此以後,培根更是無官一身輕,培根開始不問世事,一個人專心從事理論著述的研究。1626年3月底,培根決定要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知識,一次偶然的機會,培根所乘坐的車,經過倫敦北郊。培根坐在車上,向車窗外麵望去,那時正值冬天,外麵遍地都被白雪覆蓋著。望著一望無際的白雪,培根學分在了沉沉的思考當中了,突然間,他好像想起了什麼。

“司機師傅,停車!”培根的喊聲打破了,車子裏麵的寂靜。

“培根先生有什麼事情嗎?”司機師傅被培根突然間的喊聲,嚇得愣住了,不知所措本能地問道。

“是的,麻煩你停下車!”培根客氣地說道。

“說的!”其實司機師傅的車已經停下來了,隻是沒有知道培根到底想做什麼。

原來,培根先生看到白雪,突然間,想做一個實驗。

“司機師傅,你能幫我一個忙嗎?”培根下了車後,站在雪地上,回頭對著車子裏麵的司機師傅說道。

“可以!”司機師傅忙打開車門,從車裏走了下來。

“我可以幫你做什麼呢?”司機師傅走到培根近前問道。

“幫我去買一隻雞!”培根對司機師傅說。

“可是,……”司機師傅不知道培要到底要做什麼,這可是,英國倫敦北郊的雪地裏啊,到哪裏去買雞啊?

“能不能到附近的人家去問問!”培根看出了司機師傅的心思,提議說道。

“嗯!”司機師傅想也沒有別的辦法了,隻要這樣了,司機師傅便向遠方走了去。沒過多久,司機師傅就回來了,他真的拿回來一隻雞。

培根接到這一隻雞,就把它給殺了,順手從旁邊抓起雪,把雪都填進了雞肚裏,培根這樣做,是想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

培根在文藝複興時期的那些巨人中,被世人們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世界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

培根懂得隨時都在尋找機遇,找到時立刻就抓住了機遇,所以培根成功了!

可是,怎樣才能抓住機遇呢?

一是留心周圍的小事,有敏銳的洞察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使人大吃一驚,有些事則平淡無奇。一般而言,使人大吃一驚的事會使人倍加關注,而平淡無奇的事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它卻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義。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就要能夠看到不奇之奇。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瑞利正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端茶時,茶杯會在碟子裏滑動和傾斜,有時茶杯裏的茶水也會灑一些,但當茶水稍灑出一點弄得了茶碟時會突然變得不易在碟上滑動了。瑞利對此作了進一步探究,做了許多相類似的實驗,結果得到一種求算摩擦的方法—傾斜法,獲得了創造給他帶來的巨大幸福。當然,我們說培養敏銳的洞察力,留心周圍小事的重要意義,並不是讓人們把目光完全局限於“小事”上,而是要人們“小中見大”,“見微知著”。隻有這樣,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並得到幸福。

要抓住機遇,還必須在具備敏銳洞察力的前提下,具備一定的判斷力。判斷力不僅對於正常情況下的科學發現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是重要的,對於異常情況下的科學發現活動及社會急劇變化時的實踐活動更為重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確立以後,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力,選擇和從事有利於社會又適合自己,能給自己帶來物質和精神生活幸福的工作,並盡可能地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促成事業的成功和科學的發現,為人民創造更大的幸福。

如果說,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個個從未與機遇碰過麵,那是非常罕見的。也許你的一生機遇隻會降臨一次,也許它會無數次地光顧你。機遇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但是,你若不能及時地抓住它,它就會瞬間即逝。所以,抓住機遇也是一種能力,它會幫助你在苦苦跋涉中來一次飛躍,讓你看到成功女神的微笑。4、為機遇而準備世界著名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先生曾說:“正如前人所指出,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它不相信眼淚,它與層懦、懈惰無緣。哈佛校訓:時刻準備著,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擁有了更大成功的把握了。

人們總是喜歡辦事認真、不出差錯的雇員。沒有人希望總是像對待遊手好閑的人或傻瓜那樣,時時刻刻防備自己的雇員。就好像如果一個木匠必須親眼看著徒弟的工作,才能肯定他沒有做錯的話;或是一個銀行司庫員必須親自核查他的簿記員的賬本,方能肯定準確無誤的話,那麼與其讓別人來做,還不如自己親自來做!所以,公司會馬上炒這些不稱職的雇員的魷魚,更不用說要給他們機會了。當一個人“撞上”了一個好職位的時候,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利用了什麼有利的條件,而是因為他已經為得到那份工作做了多年的準備。

翻開人類奮鬥的史冊,試想,如果費萊明不是一個細菌學專家,或者對葡萄菌沒有經曆數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發了黴的培養液隨手倒掉了,那他還能成為青黴素的發現者嗎?試想,愛迪生如果不是通過無數次試驗,證明上千種材料不能作燈絲,並一直傾心於此項研究,又怎能發現適合做燈絲的鎢呢?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因為抓住了機遇而“柳暗花明”,從而摘取成功的桂冠;有的人因為與機遇擦肩而過,從而“山窮水盡”,甚至有人為錯過機遇而抱憾終生。機遇對於成功者來說是多麼寶貴啊!但機遇從來就垂青有準備的人。

哈佛大學送給學生的座右銘就是:“當機遇來臨的時候,你已經準備好了。”抓機遇是有條件的,要抓機遇就必須事先做好各種準備。對一個領導幹部來講,最重要的是紮紮實實工作,做好政績準備。政績準備的過程就是政績積累的過程。政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一般來說,質變之際,就是機遇降臨之時。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機遇已在眼前,無奈你平時沒有做充分準備,等機遇來臨時就顯得手忙腳亂、無所適從。殊不知,機遇太苛刻,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對無準備的人不屑一顧。無準備的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機遇與你擦肩而過。

陳景潤(1933-1996),中國現代著名的數學家。1933年5月22日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陳景潤從小癡迷於學習,同學們稱他為“書呆子”。大學畢業後,由於口才不佳,當起了圖書資料員,經過刻苦研究,第一篇數學論文《關於塔利問題》誕生了。1956年,陳景潤摘取了“數學皇冠的明珠”,並創立了“陳氏定理”,連自負的日本人都稱他為“數學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