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一個猜想任意的大偶數恒可表述為兩個素數這和。別看這道題目外表十分簡單,可是200多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使終沒有得到完全的證明。德、法、俄、英等國的數學家為這一猜想,做了無數次試驗,可都沒有得到更大的進展,許多人都望而卻步,這一問題被世人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1950年,陳景潤在高中尚未畢業時,考入了著名的廈門大學,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一所名牌中學任教。
“陳景潤啊!有一件事情,我想跟你談談!”這所中學的校長,今天又接到了一封學校裏學生的舉報信,說陳景潤的課講的枯燥無味,同學們實在難以忍受,這早已不是第一封信了。因為陳景潤雖然並不是那些沒有知識的人,可是由於他的口才原因,他無法將知識表達得很清楚,更不用提什麼生動了。所以,學生們都很不愛上他的課。
“嗯!”內向的陳景潤低著頭,一語不發地坐在了校長的對麵。
“上次,我就跟你說了,你的講課方式要改變!”校長見陳景潤一點低頭認錯的意思的都沒有,十分生氣。
“哦!”陳景潤的臉有些發紅,由於性格太內向,他不善於表達自己。
“你!行了!你另謀高就吧!”校長被氣得都發抖了。
“哦!”陳景潤離開了,留下了在椅子上氣得直哆嗦的校長。其實陳景潤並不想離開,隻是校長讓他走,他沒有辦法,他不會用語言懇求,也不會用語言為了自己辯解。
不久,這件事傳到了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耳中,王亞南知道陳景潤是一個有才的人,隻是他由於口才的原因,不適合做教學的工作。王亞南左思右想,他不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大才子,就因為沒有口才而被埋沒了。王亞南終於在大學的圖書室找到了一個適合陳景潤的空缺。
“景潤啊!我想請你來我這工作!”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把陳景潤請到了辦公室。
“真的嗎?”陳景潤對這突如其來的驚喜,感到意外,有點天上到餡餅的感覺。
“是圖書室的圖書資料員,不知是否委屈你了?”王亞南校長誠懇地問道。
“沒有!謝謝!”陳景潤還是那麼內向,那麼不善於表達。不過對這份工作,他很是滿意,第二天就愉快地上班了。
幾年來,陳景潤一直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摘取那顆許多人都望而卻步,“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圖書室的工作,使得陳景潤如魚得水,每天在圖書室裏,陳景潤都仔細認真地研究著他的至愛――數學。
“就他啊!”一天下班後,陳景潤和往常一樣走在下班的路上,在他的不遠處,一位在校任教的老師在和另一位同事並肩走著。
“是啊,聽說他在研究“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另一位同事斜著眼睛看著陳景潤。
“不是吧?他連書都教不了,還是我們校長仁慈,收留的他呢?”
“大約這個家夥的精神有些問題!”戲笑的聲音傳到了後麵不遠處的陳景潤耳中,陳景潤對於這些諷刺的聲音,似乎有些見慣不慣了,也許他聽得太多了吧!陳景潤沒有上前去爭辯,也沒有到校長那裏去打小報告。第二天,他照樣在諷刺聲中上班,照樣在諷刺聲中研究他的數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景潤在諷刺聲中完成了他第一篇數學論文《關於塔利問題》,並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將這篇數學論文寄到中科院數學所,而恰巧的是,這篇數學論文正好就落到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手裏。真是天賜良機啊,不久後,就被華羅庚邀請去參加1956年全國數學論文宣讀大會。並在1956年,把陳景潤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在華羅庚的指導下。陳景潤終於接下了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對“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1+2)的世界最先進的結果。1966年,並創立了“陳氏定理”,為中國在國際“奧林匹克”大賽中,奪得了一塊金牌。
機遇是公平的,你隻有為你的機遇做出了準備,你才能很好地通過機遇與成功握手。想想在陳景潤的身上就有兩個很好的典故:陳景潤因為沒有為教書做好準備,所以,即使他擁有了教會的機遇,走上了教師的崗位。可是,他還是最終被淘汰了下來。而接下來,陳景潤卻一直在為自己的那篇數學論文的機遇做著準備,所以,當機遇來臨的時候,他能夠通過機遇走向成功。試想,如果陳潤景還像當初那樣,沒有做好準備,那麼,即使他的數學論文到了華羅庚的手裏,那也不是被試為廢紙嗎?
機遇真是神奇,它給“疑無路”的人帶來“柳暗花明”,讓商人散盡的千金“還複來”,還能讓“屈心抑誌”的文人從此“青雲直上九重霄”。說來神奇,其實它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而智者能發現它、利用它走向成功,愚人往往錯過它卻抱怨命運不公,其原因就在於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有準備的頭腦才能辨識和把握機遇。???
吳鼎民,原是安徽巢湖人,最初他隻是一個很普通的鄉下娃。小學畢業時吳鼎民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一所全國有名的中學讀書。可初二還沒讀完,文革就開始了,學校停了課,然後便是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他背著行李隨著高中同學走了,這一去就是八年多。
八年中,勞動以外,他到處尋找精神食糧。附近鞭炮廠收了一大堆書籍準備卷鞭炮皮,他跑去像搜尋珍寶一樣淘出一批大學文科教程,一本本地啃了下去。八年中,他不去考慮用什麼辦法回城,隻知道看書學習。因為有一個信念支撐他。這個信念來自於一位長者對他說的話:“國家不會永遠亂下去,總有一天知識會有用。”他努力著,等待機會。機會來了,1978年初,初二沒讀完的吳鼎民同樣考上了大學。後來吳教授為了提高自身能力,一次次向新的高度攀登,分別在南京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學習,1988年獲得廣州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
吳鼎民現任南航大人與社會科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江蘇省外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目前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工作,2006年獲得“做出突出成績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榮譽稱號。
諸葛亮高臥隆中數十載,方換來玄德“三顧茅廬”,進而輔佐劉備三分天下。試想,薑太公成就的取得難道僅僅是因為與文王的偶然相遇嗎?孔明三分之計的成功難道隻是因為劉備偶然聽到傳聞而三顧茅廬嗎?非也,其實他們在機遇到來之前早已胸中韜略萬千,他們的頭腦早已做好把握機遇的準備。???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坐著等機遇,躺著喊機遇,睡著夢機遇,殊不知如果這樣,機遇就會像滿天星鬥,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機遇真的來到身邊,他也發現不了,更不用說去捕捉和利用了。???
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能否抓住機遇、把握機遇、利用機遇,關鍵在於人們的準備,在於人們知識文化思想心理等多方麵的準備,在於勤奮努力。朋友,你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你的頭腦,去抓住機遇,利用機遇,獲取成功吧!時刻準備著吧,一旦機遇到來,千萬不要錯過了它,它將給你帶來成功的累累碩果。
5、創造機遇機遇是可以主動發現的,也可以是主動創造的。
有種觀點說“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其實,平白無故的機遇能“遇”到的不能說沒有,就是有恐怕也是微乎其微,畢竟機遇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臨。機遇的出現,雖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又以必然性為基礎。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睿智的腦袋,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機遇就可以被“創造”出來。每一天,都要盡心盡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要力爭高效地完成。嚐試著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份外的事情,不是為了看到老板的笑臉,而是為了自身的不斷進步。即或是在同一個公司或同一個職位上,機遇沒有光臨,但在你為機會的來臨而時時準備的行動中,你的能力已經得到了擴展和加強,實際上,你已經為未來某一個時間創造出了另一個機遇。曾經有人對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世界上500位有影響的成功人士進行過研究,發現對每個人一生中擁有的對人生事業有重大影響的機遇隻有六七次。但是,人們往往對第一次都抓不住,因為太年輕;最後一次也抓不住,因為太老了。在剩下的幾次中一般又會錯過兩次,最後隻兩三次機會!由此可見,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對於渴求成功的人,機遇的質量重於數量。一個成功者,不但要善於選擇對自身成長最有效用的機遇,主動放棄那些對成才幫助不大的機會,盡可能使機遇在成才之路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且對機遇的到來必須要有敏銳的嗅覺和判斷能力,一旦把事情審查清楚,計劃周密,就不再懷疑,敢於當機立斷、果斷行事。這樣,當別人對機遇的到來還麻木不仁時,你能捷足先登,搶占先機,就抓住了機遇,從而大獲成功。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總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做人做事缺乏主見,幹什麼事情總要依靠別人在旁扶持,哪怕遇到一點小事,也得東奔西走地去和親友商量。愈商量、愈打不定主意,愈東猜西想、愈是糊塗,弄得大半生都消耗在猶豫不決之中,最終錯失良機,也就失去了成功立業的機會。也許有人會說,我的人生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機遇。其實不是沒有,而是機遇到來的時候你沒有及時發現它,抓住它,認為那不是什麼機遇,結果讓其自然而然的從你身邊溜走。據報載,1973年3月,非洲國家紮伊爾有一股叛亂的軍隊借著月色逼近了讚比亞,一場激烈的戰鬥已經不可避免。日本三淩公司一個采購商獲悉這一消息後,及時把電傳公司總部,大本營立即命令各駐外分公司大量收購銅。此時的倫敦黃金交易所也得到了這一消息,然而並沒有引起重視,交易所的銅價依然照舊。過了一段日子,叛軍與政府軍的拉鋸戰嚴重影響了銅礦生產,加之交通受阻,銅運不出來,以至使銅價猛漲,此時,三淩公司便大量的拋售銅,從中賺得一筆巨額利潤。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機遇隱藏在一切事物中,有時是一句話或一個看似不相關的事情就包含著一個成功的機會!機遇確實很重要,因為它能改變人眼下的處境,甚至改變一生的命運。對機遇,可謂人人皆盼之、求之……有種觀點說“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其實,平白無故的機遇能“遇”到的不能說沒有,就是有恐怕也是微乎其微,畢竟機遇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臨。機遇的出現,雖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又以必然性為基礎。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睿智的腦袋,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機遇就可以被“創造”出來。善於等待機遇、抓住機遇是一種智慧,善於創造機遇更是一種大智慧。據說亞曆山大在一次戰鬥勝利之後,有人問他,是否等待機會來臨,再去進攻另一個城市,亞曆山大聽了這話竟大發雷霆,他說:“機會?機會是要靠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創造機遇正是亞曆山大之所以成為亞曆山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