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蒙古族,我國著名的地質家。1889年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家庭,自幼讀私塾,14歲報考武昌高等學堂。1904年去日本留學。1910年到英國學習,又到莫斯科學習。回國後,從事地質的研究教育。著有《地球表麵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在武漢東南長江北岸有一個和很多不知名的,小地方一樣,荒僻冷漠的地方—黃岡縣。那裏居住的村民,大多數也都不大富裕。1889年10月26日,這一天,對於村裏一名窮苦的教書先生—李卓侯來說,是一個大喜的日子。他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了。李卓候給他起名叫仲揆。小仲揆一天、一天的長大,李卓候的家裏雖然很窮,可是,是教書先生的他,勉強也算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小仲揆六歲的時候,就跟著爸爸去私塾,開始讀書,這在當時來說,是很小的,但李先生並不因為小仲揆年齡小,就寵著他,反而對他格外嚴厲。也真的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仲揆從小就酷愛學習,又很懂事,常常幫助媽媽做家務,在屋裏屋外忙來忙去的。長到14歲時,仲揆就覺得爸爸所教的東西,再也不能滿足他求知的欲望了,就毅然告別父母,獨自一人到武昌去念高等學堂。
仲揆到學堂後,就立刻寫信給家裏擔心的父母,向父母報個平安。對於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來說,這個深造的機會有多麼可貴!仲揆心裏最明白不過,所以在學習上比以前更加努力。
學校裏規定,每個月都會有一次考試,考試的前五名同學,都可以享受官費(免費),保送到外國留學。仲揆因著勤奮好學,入學後三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但公布的保送出國留學的名單裏,卻三次都沒有他。開始,仲揆還不明白這裏的到底是怎麼回事。然而,一連三次在出國深造的名單裏都沒有他,以後,仲揆實在忍不住,就跑去問當初竭力保他入學的張先生。
“唉!孩子啊!你的名額都被那些有錢、有地位、有門路的人占用了啊!”張先生滿臉的無奈和惋惜。
“不過,也沒關係,隻要你肯努力,在國內將來也會比他們有出息的!”張先生忙安慰仲揆。
“不合理!不公平!學堂怎麼可以說話不算數!”仲揆被氣得滿臉通紅,眼裏含著淚花,向學堂辦事處跑去。
“學堂規定,考試的前五名都官費出留學,我三次考都第一,為什麼沒有我?”仲揆氣勢洶洶地質問學堂負責人員。
“你一個鄉下的窮娃娃,別在這裏胡鬧,你再這樣胡鬧下去,就開除你!”學堂當局一看仲揆是一個既沒錢又沒勢的農村娃娃,就威脅他,還說要追回他的學膳費(學堂裏所享受的一切費用),總共二十一兩銀子!這對一個農村的孩子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企圖用這種辦法壓製住仲揆。
“你們就是因為我沒錢才不送我的,你們怎麼可以這樣,我要去告你們去!”仲揆氣得不知該說什麼了,胡亂說了一句。可這句卻正中學堂的痛處,這些人還真怕事情被上麵知道。
“你!你!你!”學堂本以為十幾歲的仲揆會被他們嚇住,誰知仲揆不擔沒有害怕,還要上告他們,學堂一時不知所措,雙方成了僵局。
張先生怕仲揆出事,就在仲揆跑出來後,跟了出來。見校方被逼得有些急眼,張先生知道其實校方也不想把事情鬧大。就站出來說:“這孩子也是求學心切,而且成績也真的夠留學的條件,給他補考一次吧。考第一,就保送他。落榜,就除名吧!”學堂當局也就順著這個台階,見好就收。再次的考試,仲揆又是第一名。學堂見沒招可使,就保送仲揆去日本留學,其實按照他當時的成績,是可以去美國留美的,可是學堂還是卡了一下,把他去往日本學習。仲揆在日本的每一天,都珍惜每一分一秒的學習,他知道出國深造的機會對他來說,也多麼的來之不易,所以他格外的珍惜。學成回國後,就從事地質科學方麵的研究教育事業,著有《地球表麵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訓之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這位仲揆就是李四光,原來仲揆在學堂填報名表時,在姓名欄上寫下的不是“李仲揆”,卻是年齡“十四”兩個字。他將“十”字改成“李”字,這“四”字卻改動不了了。他見一塊大匾上寫著“光波四表”,就靈機一動,在“四”字後麵,又加了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就變成了李四光的。
李四光懂得用自己的實力創造機遇,那我們呢?今天在飛奔時代中的我們難道還要坐著等著機遇的來臨嗎?學會創造機遇,必須具備超前意識和遠大見識,在機遇來臨前,便已看到了它的必然。愛因斯坦曾說過:“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有準備的頭腦指的就是個人的主觀條件,包括個人知識的積累和思維方法的準備。一個人,沒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要發現和捕捉機遇是不可能的;而隻具備知識,沒有現代思維方式,就看不到機遇,它就會默默地從身邊溜走。從客觀條件講,機遇的產生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圍,平等的擇業、工作機會,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程度等。牛頓見蘋果落地,觸發了靈感,發現了萬有引力;倫琴在實驗時,從手骨圖像中,發現了X射線。曆史上無數科學家成功的例子告訴人們,一個始終在努力創造主觀條件和改善客觀條件的人,比哪些隻會等待機遇出現的人更容易捕捉到機遇,而才華出眾則是抓獲機遇的最大資本。
貝爾(1847-1942),中文名稱:亞曆山大·貝爾,蘇格蘭人。1874年3月3日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1862年,貝爾考入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進行就讀語言學專業。1867年,畢業後,又走入了倫敦大學,在那裏攻讀語言學專業。1869年22歲的貝爾,被受聘為美國波士頓大學語言學教授,擔任聲學講座的主講。是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電話的發明者。
貝爾,1847年生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兒時,他跟隨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貝爾深刻體會到了,這些聾啞人,無聲世界的痛苦。貝爾痛下決心,試圖用連續振動的曲線來使聾啞人看出“話”,雖然,這在當時,真可謂是“天方夜譚”,可是,貝爾並沒有因此,而畏懼。他開始給自己創造機遇,因為他知道他不能和正常人相比,他必須得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自己才能夠成功。貝爾,在兩所著名的大學,攻讀完語言學專業畢業後。被聘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在兩地不能長期見麵的親人,能通過聲音進行交談,了解彼此的情況。貝爾25歲的那一年,在一次偶然的試驗中,貝爾發現了鐵片在電磁鐵前的震動,這種振動竟然能夠通過導線傳送出去。這一巨大的發現,讓貝爾產生了巨大的希望。貝爾知道這是他人生一次重大的機遇,他要牢牢地抓住這個機,而且,這個機遇也是能過自己的努力才得來的。
貝爾想:“如果我們人類在說話時,對著導線的一邊說,另一邊是不是也能聽得到這一頭的聲音呢?”就因為這一個發現,一個假想,他開始投入了自己的試驗中。可是兩年過去了,貝爾和他的助手們,不知做了多少次試驗,也不知擁有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可是試驗,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努力而發生進展。多次試驗後的結果,仍就是失敗。
可是貝爾並沒有想放棄的想法。這一天,貝爾仍然在試驗做實驗,他讓助手在另一個房,自己在一個房間,兩個人開始做起了對話實驗。貝爾的一個不經意的抬手,卻不小心將桌子上的裝硫酸的瓶子弄翻了,硫酸撒全部在了貝爾的褲子上。貝爾的褲子很快就被燒壞了,大量的硫酸燒燒貝爾的大腿,火辣辣的疼痛難忍。
“沃特森!”貝爾大聲響叫隔壁的助手。
“快過來,我遇到麻煩了!”貝爾抱著大腿,疼痛難忍,大聲地喊叫了起來。
“貝爾先生,怎麼了?”隔壁的助手,並不知道貝爾遇到了如此大的麻煩,隻是聽到聲音後,順其自然地回答。
“天啊!我聽到了!”隔壁的貝爾先生清楚地聽到了助手的喊叫,雖然大腿早已疼痛難忍,可他還是高興地叫了起來。曆史記下了這個難忘的時刻:1875年6月2日傍晚,當時貝爾28歲,沃特森21歲。他們並不僅僅滿足於此,對這項實驗繼續研究,經過半年的實驗改良,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電話機終於誕生了。1876年3月3日(貝爾的29歲生日),貝爾的專利被批準,專利號為美國174465。貝爾和沃特森兩人回到波士頓後,對這個電話機繼續進行實驗研究、改進,同時,還尋找、抓住身邊一切時機擴大宣傳。兩年後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沃特森在相距300多公裏的紐約之間,舉行了他們的科普宣傳會,雙方在場的聽眾可以互相交談。可是,科普宣傳會,並不是一路暢通的。
就在最後一個節目上,一位黑人歌手,聽到了遠方貝爾的聲音,由於第一次有了這種感覺,緊張得說不出話來,貝爾知道再這樣下次,大家會以為是電話不好用,出現冷場還是小事情,要是大家誤以為電話不好用,那所有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了。
“下麵,有請我們的沃特林先生,為我們大家演唱!”貝爾急中生智,他知道現在所有演員都有可能發現,怯場的情況,而隻有沃特森先生發生怯場的機率小一些。
“好的!”沃特森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能臨戰退縮,沃特森鼓起了勇氣,他的歌聲傳入了貝爾那邊觀眾的耳機,而貝爾那邊觀眾的掌聲,也時不時地傳遞給了沃特森。就這樣,貝爾和沃特森的電話科晉宣傳會,在一個中小小的意外後,又起死回生,得到了圓滿的成功。
貝爾他們憑著自己的實力創造出了偉大的機遇,他們走向了成功!
愚蠢的人總是浪費掉機遇,平常的人隻會等待機遇,聰明的人善於創造機遇。親愛的朋友,好好把握你人生的每次機遇吧,當到達成功頂點的時刻,你就會慶幸,你的命運原來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