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清自己今天天氣很暖和,心情也很陽光。晚飯後準備寫稿,可就是沒有寫作的衝動,電腦的播放器打開了,裏麵播放著昨天下載的南嶽衡山大型佛教音樂會。聽了30多分鍾,也沒有找到感覺,正準備關閉播放器的時候,合唱《拈花微笑》最後的歌詞“看清自己也是悟”一下子吧我喚醒了…….有人說:“勇者無懼”,為什麼勇者無懼?能夠誠實麵對自己、檢查自己、改變自己的人當然會無所畏懼,因為一個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如果最大的敵人都已經戰勝了,還有什麼事情是你做不到呢?所以也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生活中,有許多人不了解自己,而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是無法享受積極而快樂的人生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世界上最難了解的人不是別人,恰恰就是我們自己。
愚蠢的選擇,是不認清自己就去做的選擇,希臘神殿上沒有神的名字,有的,是對人的告誡:認識你自己。
看清自己,自知對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從能力到愛好,到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都少不了自知。如果希望能夠幸福生活,能夠有好的學業、好的工作和好的愛情與婚姻,都需要從始培養自知的能力。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唯有認識自己後,才會不浪費生命而有所作為。”
古希臘人曾經把能認識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羅神殿的大門上寫著一句話箴言“認識你自己”。中國也有俗語“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些都是在說明自知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人們,心理健康離不開自知。希臘古城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布最廣、影響最深,以至被認為點燃了希臘文明火花的卻隻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認識你自己”。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哲學研究的核心命題;文藝複興時代法國思想家蒙田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現代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索的最高目標”。
很多人最大的困惑往往是認識不清自己。這種認識不清來自兩個方麵:一方麵對自己的客觀情況認識不清。一方麵對別人眼裏的自己認識不清。對自己的客觀情況認識不清,這恐怕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需要麵對的問題。“吾日三省其身”,說的就是持續不斷地努力認識自己。相比之下,搞清楚別人眼裏的自己,這一點比較容易,應該成為人們涉足成長要學的第一課。
人要看清一切,首先要看清自己。要把你的心看清,那麼請你明示。因為你是你,別人是別人,要別人看清你,首先要看清自己。
李世民,唐代皇帝,“世民”有“濟世安民”之意,公元599年出生於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於公元649年去世,終年五十歲,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省禮泉縣東北五十多裏的山峰上,後人稱為“昭陵”,他的諡號為“文皇帝”。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和軍事家,隋末亂世,年僅十八歲就隨父李淵在晉陽(今太原)起兵,西渡黃河,攻克長安(今西安)。在公元626~649年的二十三年的在位期間,唐朝的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他的功過時至今日仍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
唐朝的國力強盛,四處征討,而戰爭總有傷亡,每年都得在國內大肆征召。
一日,唐太宗幽幽地問朝中的大臣們:“眾家愛卿,近日邊關又發來緊急奏折說邊關兵員吃緊,讓朝中速速增兵,各位愛卿都認為該怎麼處置?”
朝堂之上沒有人站出來回答,隻有幾個老臣在下麵竊竊私語。
過了好半天,才有一個老臣顫顫巍巍走出來,“吾皇萬歲,臣子以為我們堂堂大唐,幅員萬裏,糧廣兵多,征召區區兵勇還不是象用手到自己的口袋裏拿東西一樣的容易?讓兵部到全國各地去大發征召士兵的文牒就是了嘛。”
“臣有話要說。”兵部尚書聽到有人把問題推到自己身上,連忙站出來,“沙場刀兵相見,兵士傷亡在所難免,每年的死傷的兵數都要以各地的營盤征召上來的補足。但是近幾年國家年連西征,泉水也會有枯竭的時候,兵員近些年的征召越來越難,年滿十八歲的青壯年人口各地都已經征召了十之八九,再無多少適齡兵員可征了……”
“噢?果真如此?”唐太宗麵露難色問道。
“臣不敢妄言。還請皇上明察。”兵部尚書長出了一口氣,連忙退到一邊。
“咳咳……”剛才的老臣又站了出來,讓兵部尚書剛剛放下的心又提了起來,“征戰沙場,取勝之道在於元帥的智慧和勇猛,是裝備的精良和糧草的充足,更是士兵的力量與強壯,十八歲的適齡青壯年確以具備上麵的條件,但是近幾年,國家強盛,百姓生活富足,現在的青壯年以不是從前的同齡人可比,一些不到十八歲的青年有的早以具備戰場所需的高大強壯程度,有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死遵十八歲的老條令,不讓那些不到十八歲,卻身材高大強壯的青年從軍為國出戰,來向皇上和國家盡忠,向他國展示大唐兒郎的英姿呢?”
“還有其他人有別的建議嗎?”唐太宗環顧四下的臣子們,“魏征怎麼沒來?”
“回稟皇上,宰相今天稱病在家休息,所以沒有來朝。”
“哦,算了。”沒有了魏征總讓唐太宗覺得少了點什麼,對國事也沒有多大的心情,揚了揚眉毛,向下邊的臣子們揮了揮手,“就依侍中陳老卿家的建議辦吧!兵部即日起,到各地征召高大強壯的青年,十八歲的年齡條件就免了吧!退朝!”
“是……”
然而,詔書在宰相魏征那裏一連扣了幾天,也沒有向下發放,唐太宗催促了幾次,詔書依然如石沉大海,沒有絲毫的音信。
一天,唐太宗專門召見魏征來自己的麵前質問其中的緣故,看著跪在台階下的魏征,唐太宗一臉的怒色,“魏征,知道今天我叫你來的原因嗎?”
“臣知道。”魏征跪在下麵不慌不忙的回答道,“可是征兵一事?”
“魏征,你可知罪?”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臣自問無愧於皇上的寵幸,無愧於心。”
“好一個無愧於心。征兵的詔書數日前就發出去了,為什麼扣在你手裏不向下發放?”
“臣近日私訪民情,連年的征戰早以讓百姓苦不堪言,一些生活困苦的地區,百姓溫飽難繼。”魏征慢悠悠地說,“一日,我遇見一個漁民,他世代捕魚為生,我見他把不及半尺的魚都放回湖中,臣很是疑惑,於是上前詢問他可是家中富足,看不上這小小的魚兒。他說,他家中貧寒,上有八旬的老母,下有五歲的兒郎,每日全靠他打漁換些柴米度日,他不是看不上這小小的魚,他恨不得今天把湖水弄幹,把所有的魚都撈到去換錢,但是明天就變成無魚可撈了,那他以後要如何度日?”
魏征停了停,繼續說道:“臣以為,漁人把湖水放幹,雖然能撈到魚,但是明天就無魚可撈的境地;獵人把樹林燒光,雖然能捕到野獸,但是明天也會落得無獸可獵的下場。國家戰時征兵也是一樣,雖然為國殺敵是士兵的榮耀,但是士兵也是百姓,他們可能是農夫,可能是獵人,可能是漁人,可能是工匠,也可能是商人……他們是國家賦稅的來源,都是國家的財富。如果我們把他們征召到軍中,可以緩解邊關一時之急,但是各地百姓的賦稅又向誰去收呢?未滿十八歲的青年有的確有從軍的身體條件,但是今年我們征召了他們,那麼我們明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