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知本篇1(2 / 3)

唐太宗恍然醒悟,拍著自己的頭說:“這都是我的過錯啊!”

於是,第二天唐太宗又下了道詔書,宣布各地未滿十八歲的青年不得征召從軍。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候我們的判斷並永遠是那麼的準確,這時我們就需要借助別人以他們的角度和立場來看待事物的本質與真相,這樣來重新修正我們從前的判斷。真正的智者總是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來逐步完善自己,使自己能超越自身的局限,達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當我們能坦然麵對自己的錯誤,真心地去接納別人的意見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結合他人力量的整體,煥發出更大的能量。

李世民懂得給自己的人生找一麵自己,我們也應該學會這其中的道理!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是無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的。

其實人看不清自己的時候,他也同樣看不清其它的事情。

距離近的物體就大,距離遠的物體就小。對於我們而言,我們大得眼睛裏隻有自己,容不下別人,別人小得站在我們眼前也熟視無睹。

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首先要批評自己,這是認識自己的最佳途徑。

《聖經》說:“隻見他人之瑕庇而無視自己之大錯。”觀察別人,並非為難別人,而是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重新塑立自身,並以他們為榜樣,以免重犯自己曾經嚴厲譴責過的錯誤。

看不清自己的人大多有兩種表現:要麼過分自信,要麼過分自卑。一般情況下,常常是父母對孩子過於自信,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好,總想給孩子報考比孩子實際水平更好的學校,總想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而孩子往往過於自卑。

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強,自強才有健康的人生。而且,一個不自知的人首先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你熟悉童話大王鄭淵潔嗎?他可真是一個神奇人物。他創作的《舒克和貝塔曆險記》、《皮皮魯和魯西西》等作品不僅被製成畫冊,還被搬上了電視,那些可愛的卡通形象被小朋友們津津樂道。《童話大王》、《大灰狼》兩本雜誌也是他一個人寫出來的。

可是,你知道嗎?鄭淵潔在讀小學的時候,有幾門功課成績非常不好,數學老是不及格。老師說:“鄭淵潔,將來咱班最沒出息的那個人,就是你!”然而,鄭淵潔卻不這麼看自己,他覺得自己還是有許多長處的。比如,自己很富有想像力,一個小茶杯、一把鑰匙也能編出一個故事來,自己的作文寫得也可以,有時還被老師當成範文讀給同學聽。既然數學學不好,總可以在寫作方麵發展吧。因此,他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並注意在自己擅長的方麵培養自己。最終他成功了,成了著名作家!

剛剛開始寫童話的時候,他創作了《黑黑在誠實島》。他把這篇童話寄給了某出版社。過了一段時間,編輯把他的稿件退了回來,並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說鄭淵潔實在沒有寫童話的天分,應該多看看文學名著。這位負責的編輯還給鄭淵潔列出了一大堆文學讀物的名單。出師不利,但鄭淵潔並沒有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他始終相信自己有可能在童話創作方麵做出一點成績來。後來,《黑黑在誠實島》果然受到一些童話編輯們的稱讚,並將它發表出來。

從那以後,鄭淵潔便“火”得一發不可收拾。

鄭淵潔的成功,關鍵在於他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麵比較突出,在哪些方麵弱一些,然後充分發揮自身的長處。這樣,他在獲取成功的路上,就要走得容易一些,快捷一些。而且,因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當他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仍然能夠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堅定不移地奔向理想的目標。

鄭淵潔說:“一句話,我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區,這是上帝賦予每個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什麼是最佳才能區呢?就是自己最願意做、做起來感到最輕鬆的事情,這種最擅長的能力就是最佳才能。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主要是因為我認識了自己,認識自我才是自我發展的開始。”

從前有一個財主,十分貪財。一天,他遇見一個道士,道士拿一根草送給他,說:“這是隱身草,手持此草,別人就看不見你。”

次日,財主舉著草到了集市上,走進一家店鋪,拿起店主的箱就走。店主追上來抓住他就打。而那可憐的財主舉著草,邊躲邊叫:“任你怎麼打,就是看不見我!”這叫財迷心竅。一個心竅不通的人,怎麼會看清自己?所有迷路的羔羊,皆因為心性已失。你想擁有光明的前途,就該時時打開心窗讓自己看清自己的靈魂,時時告誡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很多事情隻有自己真正經曆,哪怕是挫折也是一種最大的財富,每一次的挫折都能使自己進一步的認清自己,有些“彎路”一定要走。

一個人在認清自己的路上,往往隻有自己真正體會,才能更好的認清自我。這裏引用一下莊子的一個小寓言,從前有一個漁夫,自己的捕魚水平很高,他有三個兒子,從小就和他一起在海上捕魚,但是長大後在捕魚方麵確一直很一般。這個漁夫覺得很鬱悶,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哲人,把自己的鬱悶向他傾訴了一下,希望得到哲人的點解。這個哲人先問他是不是把所有的技術都教給了兒子,漁夫說是的;哲人又問兒子是不是從小一直跟在在船上打魚,沒有離開過,漁人說是的。那麼這個哲人告訴了他,他孩子沒有真正的實踐機會,一直活在他的影響直轄,似乎人生之路都是這個漁夫自己給他們安排的,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結局。其實別人的經驗對你來說隻能說是一種教條,很多事情隻有自己真正經曆過,哪怕是失敗,那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財富。我覺得這個對我很有感悟,感覺自己從小到現在一直非常順利,沒有遇到過大的挫折,所以對於認知自己一直缺少領悟。其實什麼叫彎路,一個人隻有真正做過才能體會,有些路別人再怎麼教都沒有,隻有自己一步一步去丈量,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正如教一百遍不如自己真正動手做一遍。

王小平她15歲退學搞成功研究,17歲給專家作學術報告,19歲與人合寫成功學巨著,20歲又以30萬字的專著在教育界掀起軒然大波等等。應當說,王小平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她選擇退學從事研究是選擇了一條成功之路,實際上,她並沒有退學,隻不過退出了校園,而開始了自主的研究型學習—這是終身學習的主要方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認為,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內容是學會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王小平恰恰開始了這樣的學習,並且如魚得水。這也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而成功者便是勇於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我甚至想,在應試教育嚴重的地方,有思想有追求的學生如果退學自學,他們的成才率也許更高,隻是如期拿學位難了一些。21世紀是個能力世紀,真有本事的人還愁沒有用武之地嗎?王小平不比許多碩士、博士有出息嗎?我常常說,成功在於選擇,也在於認識自己。王小平的成功在於她認識了自己,選擇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認清自己,有時也需要給自己進行一下測試.如何測試呢??有工作經曆的,認真找找自己所經曆的工作中,有哪些得,有哪些失,哪些做得好值得回味道,哪些做得不好,讓自己羞愧;做得好的,自己能力的主觀因素占多少,外部的客觀因素占多少,哪些是自己的真能耐,能占到幾成??如此,客觀的分析個幾個案例,就能知道自己的水有多深,能力有多大.我們可以透過自己,也可以借助別人的說法來幫助自己更好的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