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知本篇2(1 / 3)

3、知道自己的優點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25歲紅透寶島,《雙響炮》、《澀女郎》、《醋溜族》等作品在台灣深受喜愛;在內地,他的漫畫也非常暢銷。可小時候的他卻是一個問題孩子,並認為自己非常笨。十多歲以後,他發現自己對文字反應遲鈍,但對圖形很敏感。於是他在學校裏畫,回到家裏也畫,書和作業本上的空白地方都畫得滿滿的;在學校受了哪個老師的批評,一回到家就畫他,狠狠地畫,讓他“死”得非常慘。後來就有媒體發現了他,為他開設漫畫專欄。因為找準了自己的優點,他成為一位優秀的漫畫家。

朱德庸說:“我的求學過程非常悲慘!學習障礙、自閉、自卑,隻有畫畫使我快樂”。畫畫是惟一能讓朱德庸感到鬆馳的事情。他說:“外麵的世界我沒法待下去,惟一的辦法就是回到自己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裏有我的快樂。在學校裏受了老師的打擊,我敢怒不敢言,但一回到家我就畫他,狠狠地畫龍點睛,讓他死得非常慘,然後自己心情就會變好了。”

他的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也吃了很多苦頭,他們動不動就被老師叫到學校去,聽老師訓話,還時常要帶著小德庸到各個學校去看人家的臉色,求人家收留這個學生。幸運的是,朱德庸的父母從不給他施加壓力,一直任他自由發展。他的爸爸會經常裁好白紙,整整齊齊地訂起來,給他做畫本。

朱德庸後來回憶說:“如果我的父母了民像學校老師一樣逼我學習,那我肯定要死……每個人都有天賦,但是有些人的天賦被他們的家長或者被社會的習慣意識遮蓋了,進而就喪失了。”在這一點上朱德庸很感謝自己的父親,在他小時候非常想畫畫又總拿著筆畫個不停的時候,他的父親沒有阻止他,相反支持了一個人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優點,進而自己擺錯了位置。任何人也會有他的特點和長處,我甚至認為,敏銳地發現自己的優點比一天到晚檢討自己的缺點更重要。隻有知道自己最擅長的是什麼,才能找準努力的方向。一些遺傳學家發現:人的正常智力由一對基因決定,另外還有五對次要的修飾基因,它們決定著人的特殊天賦,起著降低或提高智力的作用,因此一般人總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麵有天賦。人的能力如同地下的煤,需要去發現它並開發出來,這樣它才有機會發光發熱,造福社會。一旦發現了自己的特長之後,朝著它的方向努力前行,最後定會取得成功。

優點人人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隻不過缺少發現與引導,讓多數人生誤入鬱悶與平凡。既然身邊伯樂難覓,不如主動出擊,不失時機地將優點集中秀出和放大。須知優點也是有有效期的,就像一把刀,需要經常地使用和打磨,才能保證永遠的鋒利和光鮮。優點並不是哪一個人特權,上帝創造人是平等的。

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親的朋友能幫助自己找到一份謀生的差事。”數學精通嗎”父親的朋友問他。青年搖搖頭。”曆史,地理怎樣?”青年還是搖搖頭。”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頭。父親的朋友接連發問,青年隻能搖頭告訴對方------自己連絲毫的優點也找不出來。”那你先把住址寫下來吧。”青年寫下了自己的住址,轉身要走,卻被父親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寫的很漂亮嘛,這就是你的優點啊,你不該隻滿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數年後,青年果然寫出享譽世界的經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法國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光,號元扈,諡文定,上海徐家彙人,我國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國家的先進技術,引進我國的人,編繹了《崇禎曆書》,這本書對我國天文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徐光啟不僅在天文方麵有很大的成就,在數學、曆法、軍事、測量、農業和水利等方麵也都有重要貢獻。

徐光啟在嘉靖四十一年,出生在一個商人的家庭裏,其實在徐光啟沒有出生之前,他的父親還是一個小地主,家境也不錯。可徐光啟出生後,家裏的經濟就開始了直線下劃。徐光啟青年時就以教書為生,在這期間,他還七次參加鄉試,可直到他三十歲時,才以第一名考中舉人。七年後,考中進士,被嘉靖皇帝封為禮部左待郎、尚書、內閣大學士。雖然如此,但除光啟知道自己擅長的不是為官,而是科學研究,所以,徐光啟在身擔眾職的情況下,並沒有放棄自己對科學的追求。徐光啟不僅研究中國的科學,還研究西方的科學,他力圖要將中西科學進行結合,互補不足。

1594年,徐光啟認識了一位來中國的傳道士。徐光啟每天都會擠出時間去和郭靜居,學習國外的科學文化知識,郭靜居對中國也十分感興趣,徐光啟就把中國的知識也介紹給郭靜居,兩個人,每天都會聚一聚,互相討論。這天徐光啟又按時來到郭靜居的家中。

“過來了,我真佩服你,你每天都是這麼準時!外麵這麼大的雪,你還是沒有遲到!”郭靜居見徐光啟進來,忙上起身相迎。

“哈哈,誰讓我這麼愛科學呢?”郭靜居彈了彈身上的雪,開玩笑的說。

“來,快坐!”

“你知道嗎?我們來中國傳教的這個組織,叫耶酥會!”郭靜居見徐光啟坐下了,就說道。

“這個我知道!”徐光啟每天不但和郭靜居,討論一些科學知識,也會談討一些關於天主教的事情和教義。

“我們耶酥會的會長利瑪竇先生,來中國了!”

“是嗎?”徐光啟有些不明白,郭靜居到底想說什麼。

“這位會長,十分精通西方的自然科學!”郭靜居望著徐光啟的一臉迷惑說道。

“真的啊!”徐光啟興奮的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那你知道,這位利瑪竇先生住在哪嗎?”徐光啟眼睛裏充滿了渴望。

“對不起,這個我不知道!”郭靜居聳了聳肩膀。

第二天,徐光啟就開始到處打聽這位,來中國傳教的耶酥會會長利瑪竇。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600年,徐光啟終於打聽到了利瑪竇先生的住處。徐光啟馬上起程趕往南京,親自去拜訪利瑪竇先生。利瑪竇先生是意大利人,為了方便在中國的傳教工作,已經穿上中國人的衣服,還為自己起了一個中國的名字。

從些,徐光啟就開始了和利瑪竇的交往,並在交往三年後,徐光啟帶領全家,加入了利瑪竇傳揚的天主教。在徐光啟加入天主教後的第二年,利瑪竇先生,就從南京遷居到了北京,並且決定要在北京,長期居住下去。利瑪竇來京後,和徐光啟的見麵就方便了許多,也頻繁了許多。1606年,在徐光啟的請求下,利瑪竇先生決定和徐光啟一起翻譯,希臘數學家毆幾裏的著作。歐幾裏的作品是用拉丁文寫的,拉丁文在語法和詞彙上,跟中文對比有很大的差異。書中的很多語句,根本在中文中,找不到適合的語句。利瑪竇認為這是一個沒有辦法解決的困難,勸說徐光啟還是放棄對這本書的翻譯,可是徐光啟知道這本書裏麵,有很多觀點是中國的數學中沒有的,他知道中國的數學是多麼需要這些新的知識概念,以便中國的數學更加完整。在徐光啟的一再堅持下,兩個人開始了翻譯工作,他們兩個人每天晚上,坐在油燈下麵開始了逐字逐句的翻譯,經過反複的修改,認真的推敲,終於將這部著作的前六卷,翻譯成了中文。

“我們再辛苦一些,爭取在明年春天之前,把前九卷翻譯完吧!”看著開六卷的心血,徐光啟對些更加有信心。

“我們還是先把前六卷印出來吧!”利瑪竇先生,卻堅持要把翻譯完的前六卷,先印出來。

“好吧!”徐光啟見利瑪竇先生,一再堅持,沒有辦法,隻有答應了。徐光啟進過對前六卷的多次修改後,終於把書前定為《幾何原本》,這部書一問世,就引發了巨大的反響,成為了當時從事數學工作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當徐光啟再次找利瑪竇,一起翻譯《幾何原本》的後九卷,利瑪竇先生,卻無論如何都不肯接受。徐光啟的《幾何原本》雖然沒有翻譯完成,可是後來他又寫了很多巨著,對我國結合世界科學,起到了重要的連接作用。

徐光啟因為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裏,所以在官場已經有所成就時,還是沒有放下自己的優點發展,才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同樣,另一位偉人也和徐光啟一樣,在官場略有成就的他,也沒有放下自己的優點:張仲景(150-219),姓張,名機,字仲景,我國東漢偉大醫學家,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出生在東漢和平元年,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東漢末年,流行瘟疫。張仲景總結前人醫學經驗,救活許多人。寫成中醫“四大經典”中的兩部:《傷寒論》、《金匱要略》,並首創了“人工呼吸”和“餃子”,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張仲景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天生聰明,勤奮好學,又善於思索。

張仲景十歲的時候,已經讀過很多醫學方麵的書籍,在童年時,就已得到很多同鄉的賞識,在家鄉中有了小小的名聲。張仲景酷愛醫學,可這個孝子並沒有去做醫生,而是順著父母的心願去長沙做郡太守。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醫學的追求,還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