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勤問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隻是一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迸露。——鄭板橋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及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須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愛因斯坦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問。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經常纏著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太陽為什麼總是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麼多星星,瘟神麼到了白天卻無影無蹤了?小雞為什麼要從雞蛋裏出來,而不從母雞的肚子裏出來?┅┅哥白尼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麼”開始的。
我們麵對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瞬息萬變,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更應當像哥白尼那樣,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學會從平常事物中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可隨時隨地請教別人。你可以請教父母和老師,也可以請教同學和朋友。隻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童第周(1902~1979),字慰孫,出生於浙江鄞縣一個平凡的農民家庭,家境貧寒,早年留學比利時,獲取了博士學位,並於1934年回國從事細胞生物學、實驗胚胎學、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與事跡受到了世界的肯定與驚歎,他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教育家、實驗胚胎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幼年的童第周滿懷著兒童的好奇觀察著身邊的世界,並凡事都喜歡問幾個為什麼,不得到滿意的答案決不罷休,他這種好奇與鑽研的認真態度早早就在他尚未成熟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有一天,一大早屋外就下起了蒙蒙細雨,小童第周坐在屋簷底下數著從屋簷上一滴一滴落下的水滴。晶瑩的水滴就象一顆顆斷了線的珍珠一樣在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白線,在屋簷下的石階上摔得四碎開來,飛濺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
“咦?為什麼屋簷底下的石階上會有一排整齊的小坑呢?”小童第周十分的好奇,自己在那裏想了好半天,也想不出這奇怪的小坑究竟是怎麼出現的。
於是,他跑回屋子裏去問他的父親:“爸爸,我們家屋簷底下的石階上有一排整齊的小坑,那是怎麼弄出來的?有什麼用處嗎?”父親看著小童第周那雙好奇的眼睛眨呀眨的,會心的笑了,輕撫著他的頭說,“傻孩子,那屋簷上的雨水落下來,砸在石板上留下的痕跡啊!”
小童第嘟著嘴,父親的回答還是沒有讓他弄明白屋簷下的小坑到底是怎麼回事,他打破沙鍋問到底地追著問,“雨水那麼的輕巧,怎麼會能把那堅硬的石頭砸出坑來呢?
“那是因為水滴一滴接著一滴不斷地落在石頭同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就會在石頭的表麵形成一個小小的凹痕,結果過了許多許多年以後,石頭上小小的凹痕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就會變成現在的小坑了。”父親見他問的這麼專心,就不厭其煩地給他繼續解釋,“我們祖祖輩輩住在這間大屋裏,日子長了屋簷下當然就有了那些被雨水衝擊出的整齊的小坑了。古代人流傳下來的那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就是這個道理,講的就是一個恒心的道理,遇到困難,隻要勤奮地去堅持下去,不斷地努力,總有一天困難也會迎刃而解了。”
小童第周聽著父親的話,茫然地點了點頭,他還不能完全理解父親的話,但是他已經開始知道自己如果想要克服困難,就要必須要象那水滴一樣,勤奮而努力地堅持下去。
在小童第周上中學的時候,成績並不是很突出,有的時候還是最後幾名,為此學校曾經要勒令他退學或者留級。在小童第周的再三懇求下,學校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倔強的小童第周就不信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他每天刻苦地讀書,抓緊一切的課餘時間溫習功課,力爭一點一點地趕上其他同學。
有一天,他的班主任下班回家,看見路燈下有個小小的影子蜷在那裏,十分奇怪,走了過去,發現原來是瘦弱的小童第周在借著路燈微弱的光亮來預習明天的習題。他的班主任對小童第周說:“童第周,這麼晚了,你怎麼還不回家睡覺呢?”小童第周抬頭看了一眼老師,“老師上課講的內容我總不能很快的理解,所以我想提前先自己學著,有不懂的地方,明天在課堂上好再問老師。”說完,小童第周又低下頭做起了習題,老師拉起他的手吩咐他說:“童第周,快早點回家,不然家裏人要擔心你了。功課可以明天再看,明天老師可以單獨找個時間給你補習功課。”“好。”小童第周小聲答應著,跟隨著班主任沒走多遠就落在了老師的身後,當老師發覺的時候回頭再看時,小童第周又蹲在不遠的路燈下津津有味地讀起書來。
工夫不負苦心人,結果從那個學期開始,小童第周的學業再也沒有落在其他的同學後麵,畢業的考試的時候還考了全班第一名。就連他的班主任事後都說,小童第周雖然不是最聰明的學生,但肯定是最勤問的學生,他為有小童第周這樣的學生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當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科學家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問題都提不出來,解決什麼呢?應凡事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遇事多想一想該怎麼辦才好,而不應該稀裏糊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著名數學家笛卡爾是個從小喜歡刨根問底的孩子,他問的問題似乎比《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問得還多呢。每當笛卡爾遇到不懂的時候,他就會立刻向身邊的人問出:“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笛爾卡有時的問題很奇怪,就連很多大人也都不能回答,可是,有意思的是笛卡爾這個小家夥並不灰心,繼續向不同的人問著同樣的問題,直到有一天,問題解決為止。笛卡爾愛問的這樣勤思好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日後的事業。他想到為什麼自古以來代數和幾何一直分而不合呢?能不能用某種形式,在這兩者間建立某種聯係呢?經過不懈的探索,他終於如願以償,發明了笛卡坐標係即直角坐標係。
著名學者胡適曾經說過:“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於一個疑問符號,一切科學的發明,都起於實際上或思想界裏的疑惑困難。宋朝的程頤說:‘學源於思’。這話固然不錯,但是憑空講‘思’,是沒有用的。疑難是思想的第一步。”
胡適輝煌的學術成就,大多源於一個“疑”字。他一直走在獨立思考的學術路徑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人。“疑”即對事物作出獨立思考之後的疑問。他對著事物、對著研究一個個為什麼,給他帶來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愛因斯坦曾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看到能夠看到問題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我們發現不了問題,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有所改變。如果哪一個人提起林肯,我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的。他是美國著名的總統,也是全世界上眾多人引以為榜樣的人物。但很多人都知道林肯也是一個愛問為什麼的人物。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與學習知識結合起來。北宋有個大科學家,名叫沈括。他小時侯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他想:為什麼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這麼遠呢?他去問媽媽,媽媽說:“興許是花開花落,有早有遲吧!”媽媽的回答沒能解開沈括的疑團,他仍然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隨大人到深山的寺廟裏去,發現那裏的溫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大文豪蕭伯納說:“有一些人盯著事情已經發生的樣子,然後問為什麼;我則是想象著事情從不曾出現的樣子,然後問為什麼不。如果你能從不同視角看事情,百萬美金總有一天會落進你的口袋。”
其實,天下誰沒有不知的問題呢?越怕別人恥笑,結果不懂的東西就越來越多,到頭來就更要被別人恥笑,有道是:打破砂鍋問到底。既然我們提倡“學貴多問”自然應該首先對這個問題的本身做一番考查了。多問幾個為什麼,也就能獲得很大的收獲!所以孔子感歎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真不知拿他怎麼辦了啊!”這就是要求我們主動提出問題,動腦筋想辦法。用他在《為政》篇裏的說法,就是“學而不思則罔”。
在古時,衛國有個大夫名叫孔圉,他虛心好學,為人正直。在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被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而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句,一直被後人們延用到今天。
牛頓一個響徹世界,影響幾代人的名字。牛頓對地球吸引力的發現,對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而很多人也都知道一個故事,那就是蘋果的故事。
1642年聖誕節的清晨,隨著英國教堂“咚、咚”的鍾聲,一位男孩兒降臨到人世間,他的名字叫牛頓。
牛頓從小勤學好思,大學畢業後他回到了家鄉,在這期間,他不斷梳理著大學學習中的種種疑團,他身周自己所認識的人問遍了為什麼。可是,還是有一部分問題沒有解決掉,牛頓的全副身心一直被物體運動的原因占據著。物體運行真是引力的作用嗎?那麼引力又是什麼呢?牛頓的腦海裏裝滿了問號。因為,當時牛頓的學問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他問的問題幾乎沒有人能夠回答,大家甚至還認為他有些不正常。
有一天傍晚,沉思中的牛頓下意識地來到後院蘋果園裏。果園裏,成熟的蘋果掛滿枝頭,空氣中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果香,牛頓全然不知。牛頓完成地沉浸在了自己的問題當中,他在想著自己腦袋中多個為什麼呢?
突然“吧嗒”一聲,一個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落下來。
“哎呀!”蘋果正好落在了牛頓的頭,砸得他好疼。
“什麼東西啊?”牛頓的思路一下子就被打斷了,很厭煩地將蘋果拋到一邊。要知道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怕的就是受外境的幹擾,被打斷思路了。
可是,牛頓拿著蘋果,問題又出來了:“蘋果為什麼不往天上掉?為什麼會往下掉呢?”試想如果沒有發現地球引力之前,有一個人像你問這樣的問題,你會說什麼?恐怕最好聽一點的就是:“我不知道!”很多人都會回答:“神精病!”對於這些大家司空見慣的現象,牛頓卻在發現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時,在習慣的情況下問出為什麼,並認識地去思考。
牛頓聯想到:如果一個人站在山崖上,他輕輕拋下一塊石頭,那麼石頭會落在不遠處;如果他用力再大一些,石頭就會落在遠一些的地方;如果有足夠大的力,那石頭就不會落在地麵上,而是圍繞一個圓圈旋轉起來。如果地球沒有引力,石頭不就一直照直飛去嗎?
牛頓發現了這個問題,便潛心研究,終於證明了引力的存在,並且還計算出引力的公式。就這樣,牛頓完成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曆史上第一次理論大綜合,這就是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也許你現在的問題恐怕已經出來,勤問是學知識或者是某位科學家的問題而與我們這些平常人沒有關係,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兩個真實的故事吧:近日,看到一些的人接連被篇,媒體方麵也在大力地勸戒群眾。這不,又有兩名新聞人物被人騙去錢財,被騙手法幾乎一樣,希望新聞人物警惕,不要輕易上當。
兩人的被騙過程是這樣的:一家報刊曾經報出過有關“船上女孩盼望岸上有個家”的報道後,講的是一個家庭貧困的女孩想擁有一個家,想上學讀書的願望。報道發表過不表,一名約40歲的女人找到了這個船上女孩的母親,並抱起女孩哭著表示著同情他們的遭遇,說自己曾經也有過這樣的遭遇,所以很想要捐2000元給女孩讀書。女孩的母親真的很貧窮,她聽到這樣的話,甚為高興,談了一會後,來的這個婦女說回去取錢就離開了。女孩的母親還送了這個婦女一段路程,自己的心裏說不出的高興,心裏想孩子肯定能上學了。女孩的母親送走那種中年婦女剛回到家中時,還不到10多分鍾的時間,那個說想要幫助他們的婦女就又急匆匆地返回,說開摩托車撞了人,要送傷者入醫院,向女船主借200元,女船主以為她是“大善人”,輕易就給了她200元,結果此人一去無蹤。
還有一個案例,一報刊發現出“白蟻佬的故事”後,白蟻佬成了新聞人物。講的是一個老人家養白蟻致富的故事。近日,他正在街上走著,突然有一名30多歲的男人走上前來跟他打招呼,說請他去治白蟻,此人留下自己的地址、電話就離開了。過了10多分鍾,此人又匆匆跑回來,說剛才開小車不小心撞了人,要送傷者去醫院,身上帶的錢不夠,向白蟻佬借600元,白蟻佬輕易就給了此人600元,結果也是一去無蹤。
從以上兩例看到,現在有騙子的騙術雖然是五花八門,可是,總體來說,他們的騙術還都不算高明。其實,要識穿這些騙局很簡單,隻要多個心眼,給錢對方時多問他(她)幾個為什麼,多了解事情的原委,騙子就會露出馬腳。雖然,現在的騙子騙術不高明,可是騙子卻到處都是,不過,隻要我們多問幾個為什麼,也就讓騙子在回答中露出馬腳了。
不久前,台灣林光常博士係列另類養生理論的流行讓紅薯賣火了,榨汁機熱銷了,糙米上餐桌了……但隨之而來的各種養生法卻讓人越來越無所適從。
麵對眾多另類養生法,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給出的建議是,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洪教授提醒大家,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健康悖論,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例如這些理論是否是專家提出的,對自己是否適用等。辨別養生信息的真偽關鍵在自己,最好的辦法是係統地學點醫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必要時可到正規醫院營養門診谘詢。
一個以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電話給一位他認為有可能請他替割草的陳太太說:“陳太太您好,我是一名以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您需不需要割草?”男孩很客氣地問道。
陳太太也很爽快地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請了割草工。”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說:“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
男孩說:“我隻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這個上,我們可以看到隻有不斷地探詢客戶的評價,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不要蕭規曹隨,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問幾個為什麼?看來多問幾個為什麼,不僅僅是那些學習的人和科學家的事情了,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是十分需要我們多問一些為什麼。
在我們工作中處理一件事情時,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考慮一定要周到,明白領導的意圖地什麼?不要因為少說一句話,而造成大的麻煩。
最近,常常會聽到一個詞靈感。寫作需要靈感;畫圖需要靈感;搞設計更需要靈感……我們很多時候都需要有靈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機一動’。有靈感時,我們做事情會事半功倍的。
引發靈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會用腦、多用腦,也就是遵循引發靈感的客觀規律科學的用腦。
會用腦。凡是善於引發靈感,能夠形成創造性認識的人,都很會用腦。一般人以為顯而易見的現象,他們產生了疑問;一般人用習慣的方法解決問題他們卻有獨創,他們的特點是喜歡獨立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提出幾個“怎麼辦?”因為任何創新項目的完成,都是獨立思考和鑽研探索的結果。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從、不能隻用習慣的方法去認識問題;或隻用結論了的說法去解決問題,也不能迷信專家、權威。而是要從事實出發,從需要出發,去思考問題,去探索問題。去尋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結論。
多用腦。要促進靈感的產生,就必須多用腦,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是在用腦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從而不斷提高的。所謂多用腦,不是指不休息的連續用腦,而是要把人腦的創新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愛因斯坦對為他寫傳記的作家塞利希說:“我沒有什麼特別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求問題罷了”在這個尋根刨底的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腦思考。他自己深有體會的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數字化教父”尼葛洛·龐帝說:“我不做具體研究工作,隻是在思考。”微軟的比爾·蓋茨,他從小就表現出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特點。
由此可見,科學用腦是開發大腦創造潛能、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認識的最一般、最普遍適用的方法。
找到正確答案,不如找自己,這種思想固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久久困於疑惑、偏偏不肯求助於人,這就有點固執了。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即使別人對謀事未必精通,但你至少也可以從和別人的切磋中得到一些,另一種則多半性格較為內向、自卑感強,怕遭別人恥笑,這實在是大可不必。
但現在有許多人都不好問了,原因在哪裏呢?是要“麵子”嗎?不是,因為不存在要麵子的前提,我們是在“上問”。我終於發現了真正的原因,那就是“麵子”不值錢了,人們不再為麵子而苦惱。但懶惰成為人們一個新的阻礙,人們開始越來越懶得問了。
作為一個想進步的人來說,我們應該除掉“懶惰病”,我們才會問,才會勤問。懶惰是失敗者身上的“癌細胞”。顏之推曾說過,“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這就不難看出懶惰常常與失敗結伴而行,可以說是形影不離。
患了懶惰病的人時常有一個表現,就是“明日複明日”,這樣的人,什麼事情都愛說一句話:“明天再說吧!”遇到了什麼事情,也都愛說一句:“明天再說吧!”今天有一個問題不懂,還是到明天再問吧;明天又有一個問題不會,後天一定問,後天新問題又產生了……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明日複明日”日趨加深,問題日趨增多。最終結果那隻是望大學門空悲歎。可見,懶惰是要不得的。當然,問問題也不是想問就問得出來的,我們因為常時間的懶得問,讓我們現在幾乎無法開口問問題了,如何讓懶得問變成愛問?再由愛問變勤問?
一、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許多人不知道該問什麼,該怎麼問,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隻要求他們接受信息,隻要能將教師輸送過來的信息加以吸收、儲存變為自己的就是好學生,評價他們的學習情況則是看誰能把信息最完整地反映出來,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思維的惰性,他們隻知接受,卻很少會去問問“是什麼?”“為什麼?”促使問題意識不夠強。
為了培養問問題意識,我們可以多看一些有關的名言、故事。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理論家都非常重視“提問”的重要性。
二、培養質疑的興趣,使其樂於提問隻有對某件事情發生興趣,才會產生探索的內驅力,培養質疑興趣,能使人們樂於提問。
三、 幫助消除心理障礙,使其敢於提問,由愛問變為勤問常常鼓勵自己去問問題,把自己問到的答案寫到一個筆記本上,使自己有成就感。這樣,我能鼓勵我們繼續問下去。最終,我們有一天,能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勤問。
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2、勤觀察觀察是認識事物的開始,是探索物理世界的一種重要方法。要想邁好成功的腳步,必須重視觀察。逐步養成善觀察、勤於觀察的好習慣。
BrownBrothersHarrima公司總裁泰勒·博德曼(TaylorBodman)把六個領導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他能夠詳細說出選擇他們作為榜樣的理由,他們每一個人都做過什麼事情,他對每個人的感覺,以及他從中學到的東西,這位終於忙碌的總裁都能夠說得很清楚,原因就在於,他善於勤觀察。
當企業老總們被問到誰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時,他們往往會提起那些在動蕩不安、不斷出現革新和變局的年代裏展露才華的風雲人物。懷疑者可能會說,這對於少數在曆史上留下豐功偉績的大人物而言的確如此,而對一般的、不那麼出名的人則不適用。但是在一份針對“普通人”領導力的研究中,對擁有最佳領導力的個案分析表明,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所有這些案例中最優秀的領導人都是經曆過困難和挑戰才取得成功的,雖然他們所麵對的挑戰可能不是非常重大的或是全球性的問題,但至少是對他們所在的企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挑戰。
在泰勒·博德曼總裁做為榜樣的第位領導人,其中有一位是哈佛紀念教堂的主教彼得·戈梅斯(PeterJ.Gomes)。
對於戈梅斯,總裁泰勒·博德曼如此說道:““我從戈梅斯那裏學到了人們之所以疲於奔命,往往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因為缺乏目標。”博德曼說道,“這使我改變了工作中的領導方式。我開始考慮一些看起來空洞或是顯而易見,卻被長期忽略的問題,比如‘我們為什麼走到今天這一步?’、‘我們到底想做些什麼?’觀察戈梅斯也教會了我在尊重曆史的同時,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我已經發現那些故事有著不同的角度和內涵,可以激發人的積極性。我在工作中也試圖做到這一點。我努力尋找比原來更好的目標,並傳達給我的員工。我在觀察戈梅斯的人生時,我受益甚多啊!”
一天,一位作家和朋友在林蔭道上散步。作家忽然起口哨,驚歎道:“上帝,那姑娘一定非常可愛!”
“誰?”朋友詫異地問道:“前麵隻有幾個小夥子啊。”
“她在我們後麵。作家微笑地說。”“你怎麼看見她的?”朋友驚奇地問。
“不,我看不見她。”作家得意地說,“可我能看見迎麵走過來的那些男人眼中的神色。”
作家之所以能寫出好的作品,更是要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