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銀行界的領袖曾說:他的成功得益於觀察人才的眼光。這種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個員工都安排到恰當的位置上,並且從來沒有出過差錯,因為他從員工的一舉一動中,觀察到了他們最合適的崗位和他們最擅長做的事情。不僅如此,這個銀行界的領袖還努力使員工們知道他們所擔任的位置對於整個事業的重大意義,這樣一來,這些員工無需人的監督,就能把事情辦得有條有理、十分妥當。他告訴人們,是勤觀察讓他在領袖的位置上坐得更加的平穩。
科學發端於觀察。能否對觀察對象做出客觀、準確的觀察,除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善於觀察外,還需要掌握觀察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達到觀察的目的,因此,要善於觀察,勤於觀察。
王仁忠是1952年出生的人,他出身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漢正街一個儒商家庭裏。王仁忠從小,就是一個聰明活潑,遇事喜歡琢磨,善於觀察的孩子。
有一天,王仁忠自己一個人在那裏玩,可是,突然他看見鄰居孩子正在玩一隻青蛙,不過那隻青蛙看上去不知哪裏有些說不出的不對勁。他在一旁觀察了很久,他發現那是一隻玩具青蛙,這隻玩具青蛙不但和青蛙長得很相像,它還會自動蹦跳,好玩極了!王仁忠很想知道青蛙肚子裏藏著什麼?他就跑過去,跟那個小孩子商量,他們一起觀察青蛙的‘行為’,最後,在王仁忠的提議下,倆個人把玩具青蛙大卸八塊了,王仁忠開始看著每一個零件仔細地觀察著……這次研究的結果是,小夥伴急得滿地打滾,哭叫起來,王仁忠屁股挨了父親幾巴掌,家裏賠給鄰居孩子買一個青蛙玩具的錢,這件事情讓王仁忠記憶深刻啊,可是雖然如此,他還是無法停止思考。
王仁忠五歲那年,王仁忠瞅裝垃圾的撮箕把兒鬆動,他找拿著撮箕左看看、右瞧瞧,終於思考出一個好的辦法,找來鐵釘和錘子煞有介事地修理起來。撮箕雖說釘好了,他那雙小手卻是傷痕累累,滿是鮮血。心疼得母親連聲嗔怪:怎麼一刻閑不住啊!還真讓他的母親說對了,王仁忠就是閑不住。
他上小學,剛識幾個字,他便迷上各式各樣的故事書。其中,王仁忠最喜愛的是《魯班的故事》。魯班的神奇傳說讓他心儀,特別是魯班用木材做的飛鳥竟能在天上飛行三天三夜不落地。就是現在飛機也難做到啊!魯班還有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那就是他製作雨傘的故事:在東周中期時候,人們並沒有雨傘,人們隻能無奈地接受太陽暴曬,雨水淋濕。那是一件離我們很遠,很遠的事情了。
那時,在夏天的三伏中,常常有人的皮膚,被曬破了皮,有些人甚至被曬壞了皮膚。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場大雨,又有好多的人,被雨水淋成了“落湯雞”。渾身都濕濕的,難受極了!魯班從小就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哪怕是媽媽做飯、洗衣,都會仔細觀察、研究。魯班看著人們因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卻總是自己給自己畫出無數個問號,總是想著為什麼會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現在他看到大家常被太陽曬、大雨淋,他心裏就發急。心想:要是能做個,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雨的東西,那該多好啊!
魯班每天沒事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這件事情,可一直都沒有想到解決的方法。這天,魯班組織了同鄉的幾個木匠,在路旁修造亭子。亭子雖然簡陋了一點,但還是擋風避雨,小小的亭子將大太陽強烈的光線擋在外麵。為了方便路人,他們每隔一段路,就會造一個亭子,魯班帶領木匠們沿路造了許多亭子。雨天時,亭子裏都會擠滿路人,在亭子裏麵躲避風雨。即使是豔陽高照的天氣,亭子裏也會有很多人,在裏麵歇腳,喘口氣兒,涼爽一下。大家都感歎,魯班真是個巧手木匠,更可貴的是,魯班還有一副好心腸。
看著路旁的亭子,每個停留的人,都會留下一串串讚美、感激的聲音。可魯班的思想,並沒有僅僅地停留在大家的讚美聲中,他想要做得更好!他在琢磨,要是大雨下個不停,有急事的人們,怎麼辦啊?難道要總蹲在亭子裏不走,那不是要耽誤事情的啊!要是能讓亭子跟著人走就好了。怎麼樣才能讓亭子隨時隨地都能為人服務呢?要想帶著亭子走,亭子就必須很小,使人能方便帶在身上,而且還不能太重,要很輕巧才可以。魯班每天都思索著這件事情,甚至還做過一些試驗,可都不太盡如人意。
一天,天氣十分悶熱,魯班帶著工匠們,還是在大太陽底下辛苦地做著工,豆大的汗珠順著大家的臉頰直流,魯班也被累得汗流滿麵。順手拿起旁邊的一條毛巾擦汗,就在他直起腰的一瞬間。忽然看見有幾個小孩子在荷花塘邊玩,每一個孩子的腦袋上,都不嫌礙事的,頂著一張荷葉,到處玩耍。
魯班想這些孩子真是可愛,頂著荷葉有那麼好玩嗎?魯班看著這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就逗其中一個下在像這邊跑來的孩子說:“小家夥,你頭上頂著張荷葉幹什麼呀?不礙事嗎?”
“魯班師傅,天氣太熱了,頂著荷葉,就不會被太陽曬著了,不信你也試試啊!”一個小孩,說著就像荷花塘邊跑去,不一會兒,就拿來了一張荷葉,遞給魯班。魯班接過荷葉,仔細看了又看,瞧了又瞧,荷葉圓圓的,一麵還有細細的葉脈,頂在頭上,不大不小,正好能擋住太陽光的強烈照射,而且這東西還不重!還可以拿著走!。
“對啊!”魯班想到這裏,高興得跳了起來。他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計,跑回家去,把一根竹子,劈成了許多根細條,照著荷葉上麵葉脈的樣式,紮了一個架子。又把一塊羊皮剪成荷葉的樣子,圓圓的,照著荷葉麵和葉脈的組成,把羊皮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魯班高興得叫了起來。
“這東西既能擋雨遮太陽,又能隨身帶。”魯班拿著這個新發明出來的小東西,忙跑到外麵試效果。
“出什麼事了?”魯班在屋裏做飯的妻子,聽見他在院子裏大呼小叫的,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趕緊從屋裏跑出來問他。魯班就把事情跟妻子說了,從此,雨傘就這樣開始了為人們服務的旅程。
魯班一生的發明,真的有些數不勝數了,現在大多數木匠所用的工具,都是魯班發明的。可想而知,即使在我們現在這樣科學發達年代還能用得上,更何況對當時魯班的那個年代,會有怎麼樣的功勞呢?而且魯班的發明不僅僅局限在木匠的工具上,雨傘就不是一件木匠的工具,但它卻是每個人離不開的工具,我們現在的雨傘,都是照著魯班發明的雨傘的原理,改進的。
魯班的這個發明過王仁忠極大啟發:幹什麼應勤於觀察,多動腦筋,才會有所創造。
五年級時,老師要同學們用“成千上萬”句。最初,王仁忠寫出這樣一句話:國慶節,街上有成千上萬的人遊行。後來發現同桌女生幾乎與自已一模一樣。於是,趕緊劃掉,重新再做。最終,他是這樣完成作業的:有一天,我看見成千上萬的螞蟻搬動一個蒼蠅。我明白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老師給他的作業這樣一段批語:這個句子造得不平凡!
兒時的這道語文作業乍一看,與王仁忠後來從事的木地板行業沾不上邊。但是,隻要考究王仁忠接二連三地發明創造二十幾個專利的經曆,就明白,他今天的成就絕非偶然,而是勤觀察,動腦筋,不斷挑戰自已既往而取得的“不平凡”。
應該說,按王仁忠的聰明勤奮,他肯定像哥哥姐姐考上名牌大學。然而,在他讀初一時,文化大革命爆發,在正當學習知識之際中斷了學習。王仁忠並沒像一些同學卷入狂熱的“革命鬥爭”,一心一意跟隨好朋友羅新華學起木工。這年,他才十四歲。
王仁忠開始到處觀察,哪怕是在街上看到一個普通的椅子,他也能看上大半天。王仁忠觀察完那些家具以後,回到家裏就自己開始找一些小木柴進行練習。最後,引火柴不夠練習,又將家裏舊家具拆了練習。那刻,無論在什麼地方發現一塊能用的木料,就像發現一塊金子,千方百計弄到手用來學習木工技術。很快地,他掌握砍、劈、削、鋸、刨、鑿、挖、鏤和劃墨的基本功。雖屬“漂學”,做出的物什挺專業,有棱有角,像模像樣。做什麼,王仁忠精益求精,不僅將一本講理論的《木工》翻爛;走到哪裏,見有高手做活,他會蹲下看得津津有味,仔細地觀察高手每一個細小的動作,比現代青年對足球還要投入,還要癡迷!
在王仁忠的那個年代,由於家裏有些貧窮,所以,很多人都是自已裁衣服穿的,自已打家俱。王仁忠的手藝大有用武之地。兩條裏巷的鄰居,包括廠內同事的躺椅幾乎全出之他手。他做出的家具,總能別出心裁,問其原因,王仁忠笑笑說:“勤觀察,你就能發現很多奇妙的寶貝!”王仁忠手藝精湛,思想與時俱進。經常去雜誌、畫報上觀察、尋找新式樣,以保持創新精神和前衛觀念。
1989年,由於紡織行業不景氣,王仁忠下崗了。
下崗後的王仁忠果真靠他精湛的手藝和層出不窮的點子在裝修行業獲得成功。他幹的活兒很叫客戶滿意,有口皆碑。然而,兩次地板起拱的事幾乎砸了他的飯碗。他明知木板存在“幹縮潮脹”性質,變形起拱,在所難免。連號稱“地板王”的德國也一籌莫展。他向客戶耐心解釋之後,幫人返修,同時下決心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要在別人認為再難創新的領域來個創新。
他四處尋師訪友,泡圖書館學有關理論。王仁忠每天都抱著地板,看來看去,吃飯要抱著,睡覺也要抱著,還總是很認真地觀察那塊普通的地板,好像地板裏有金子似的!在王仁忠到處觀察的情況下,終於,想出變傳統地板直線拚接為曲線拚接的創意。可是,創意畢竟隻是創意,付諸實現,王仁忠卻花了三年時間,行程數千百公裏,觀察各種木材性能。數度穿越原始森林,幾乎成為熊瞎子“點心”。受了無數的苦難,生死一線之餘,做了幾十公斤重的讀書筆記,乃至犧牲掉一個指頭,才完成著名的曲線地板的工藝流程。
曲線地板橫空出世,一飛衝天,聞名遐邇,累獲國內外大獎。被科委專家組評為“國際首創”“國際領先水平”。江澤民看後高興地讚賞:“有道理,我在大學二年級學過,這涉及物體內應力……”並欣然命筆,在曲線地板上題字以資獎勵。這殊榮可說是絕無僅有的!
麵對眾多榮譽和產品熱銷,王仁忠保持淡定心態。他懂得,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企業,唯有保持不斷創新精神才能興旺發達。在此後數年裏,他又陸續開發出“穿梢地板”“地熱地板”……十多個品類。這些新產品無一不具備“防變形,抗起拱”優良品質。不僅豐富產品品類,保證質量,提升人們生活品質,從某種意義來講,也節約了資源。
但是,麵對人類需求不斷擴大和生態愈來愈惡化,地球承載力不堪重負,資源越來越稀缺,王仁忠憂心如焚。他密切地關注世界生態學前沿動向,時刻不忘記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牢記總書記倡導“節約型社會”的教導,致力資源再利用的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觀察、實驗,他終於開發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框架地板”,不僅極大降低成本,更主要的是極大利用資源,節約資源。框架地板既是節約型,也是日本人夢寐以求的循環型!行內專家認定,這是比曲線地板更具世界意義的震憾性創新!
毫無疑問,王仁忠的發明會再次造福人類。
王仁忠的觀察給人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也給他自己帶來了無數的榮耀。
李四光之所以在科學研究中不斷有所發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善於觀察,練就了自己特有的敏銳的觀察能力。李四光走到哪裏,就觀察到哪裏,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從不放過一個觀察機會。無論是出國講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還是參觀、散步,他總是要尋找機會進行實地觀察和考查。1936年他出國講學取道美國回國時,在橫跨美洲大陸的旅途中,就停了六七次之多,專門爬山考察當地地質狀況。新中國成立後。他從英國回國途中,又取道瑞士、意大利,也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調查。長期的野外觀察和地質考查,練就了他對大地山川敏銳的觀察力。在四川北碚北泉公園附近,他發現了一個小型旋卷構造。在北京中山公園散步,李四光從走過的大理石台級上發現一個棋盤格式構造的典型標本。在廬山住所旁邊,他發現了一塊在天然條件下因自重而發生變形的礫石,而這一發現對於探索岩石的力學性質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類事例,在李四光一生的科學實踐中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也許你認為,這樣的故事離我們太過遠了,可是我不相信哪一個人是不想成功的!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係好。等到弟子轉身後,又蹲下來將鞋帶解鬆。
有個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切,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什麼又要將鞋帶解鬆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事鬆開,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
“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
“他能細心地觀察到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觀察的熱情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於為什麼要將鞋帶解開,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說啊。”
人,一個時間隻能做一件事,懂得仔細觀察,抓住重點,才是真正的人才。要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才,你就不得不去觀察,隻有勤觀察才能你發現存在你周圍的、更多的金子。
有一頭獅王老了,它不能再憑自己的力氣和速度捕抓食物了。而且,它還時常遭到一些動物的攻擊。
獅王想了一個辦法,它躺進了自己的山洞裏裝病。
獅王病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森林,很多小動物都想去看獅王,它們想:雖然獅王平時很厲害,但它現在病得這麼重,一定沒有力氣抓住我們了!
於是,小動物們提著禮品到獅王的洞裏去拍馬屁。
“獅王,我們來看你了!”小動物在獅王的洞外喊道。
“好啊,我病得不行了,你們快都進來吧!”老獅王假裝病得很嚴重的樣子說。
可小動物們剛一進洞,獅王就把它們一個個都吃掉了。吃完了小動物以後的獅王發現大多數小動物都來了,隻有小狐狸沒有來。
好多天過去了,狐狸終於來到了獅王的洞口,但它拎著禮物,並沒有直接進入獅王的洞裏,而是,站到外麵喊道:“獅王,您的病怎麼樣了?好些了嗎?”
“我快不行了,你快進來,看看我吧!”獅王在洞裏假裝呻吟著說。
站在洞口外的狐狸說:“獅王,我看見洞口有許多腳印,不過都是進去的,沒有出來的,這是怎麼回事啊?我還是不進去了!”
說完以後,小狐狸就跑向了森林深處,就這樣,狐狸逃脫了獅口。
聰明人認真觀察周圍的跡象,就能避開危險。
為了生存,雙雙下崗的小王和小李夫婦來到武漢,租了個小小的門麵,做著米、油之類的小買賣。因為人生地不熟,開始時生意並不好,但因他們的態度好。慢慢的,生意開始有些好轉了。
這天,一個年輕人走進來問小李:“色拉油怎麼賣啊?”
“3塊5一斤。”
“你們這還有多少斤,我要一百斤。”
小李心裏一陣高興,一下子就可以賣100斤了,她倒不動這麼重的油,就去把正午睡的小王叫醒。
小王看了一眼年輕人,說:“怎麼要這麼多油啊?” “幫我們廠食堂買的,人多,100斤都用不了幾天呢!要是你們的東西好,價格便宜,下次我還來這兒買。”
奇怪的是,小王竟然說:“油不夠,隻有上十斤,本來打算明天去進貨的。真不好意思,下次歡迎你來買。”
當客人失望的離開後,小王馬上出去打了個電話,回來時滿麵笑容的對正迷惑不解的小李解釋道:“剛剛那個人,他一說是給食堂買油,我就覺得有點問題。你想想,咱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個人,而且一般的食堂為了節省開支,都是自己去批發市場直接買米買油的。我剛剛是去給常去的那家批發商打了個電話,才知道現在油價上漲,色拉油的進價都是3塊7毛5啦。剛剛那個小夥子八成是哪家糧店專門派出來采購的,對象就是像我們這樣還不知道消息的小店。”
做生意,當然要時時想,處處觀察!要不然小李他們這次可虧大工業。
是啊,不光是做生意,不管你是做什麼,都應該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善於發現問題,發現它們內在的聯係和外在的關係,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也隻有正確的抉擇才能讓你與成功更進一步的接近。
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是,即使是這樣一些平凡的小事,也蘊藏著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就是—勤於觀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心去體會世界,用行動去更好的創造未來。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國王,他非常喜愛高大的大象。
這天,有人送給國王一隻大象,國王看了以後十分的喜歡,他吃過晚宴後,就坐在大象身上出去遊玩。
走著走著,國王突然看見一群瞎子,這些人的眼睛都生病了,他們的眼睛都看不見了!國王看到他們就派人走過去問這些盲人:“國王問你們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嗎?”士兵走到盲人麵前問道。
“我們不知道啊!”所有的盲人都同聲否認道,他們的眼睛看不見東西,怎麼可能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子呢!
士兵回去向國王稟報,國王聽到士兵的話後,就對士兵說:“讓這些盲人們用手摸一摸吧,然後,再告訴我大象長什麼樣子。”
士兵接到命令後,趕緊將命令傳達給那些盲人。
盲人們一聽,國王讓他們去摸大象,他們一個個忙將大象圍了起來,他們摸了好一會兒,便開始向國王彙報:摸到象耳朵的盲人說:“大象像簸箕一樣。”
摸到象腿的盲人說:“他說的不對,大象像柱子一樣。”
摸到象背的盲人說:“他倆說的都不對,大象好似一張床。”
摸到象尾的盲人說:“他們說的不對,大象像一根繩子。”
人們都笑他們把自己摸到的某一個部分誤認為是全體。
後來人們便用“瞎子摸象”來形容那些觀察事物片麵,隻見局部不見整體的人。
看任何事物與人都不能隻看片麵,就誤認為是整體。
全麵觀察是觀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一種基本的觀察方法。因此,從事觀察活動時,要顧及事物的各個方麵、事物間的整體聯係,切忌盲人摸象,偏執一端和固執己見。為了認識一個事物,必須盡可能多方麵、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全麵觀察。否則,就會像蘇軾說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3、勤思考思考,是人類前行的推進器。
瓦特的思考,造出了蒸汽機,從而造就了一場工業革命;愛因斯坦的思考,開創了原子能的嶄新時代;馬克思的思考,迎來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縱觀時代的發展,工作和生活中的發明創造,無不是思考的結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思考所創造出的美好事物:電燈、電腦、電視機,哪一個不是由一個最初的思考而最終實現的呢?
赫茲(1857-1894),德國物理學家,生於漢堡。早在少年時代就被光學和力學實驗所吸引。十九歲入德累斯頓工學院學工程,次年轉入柏林大學,在物理學教授亥姆霍茲指導下學習。1885年任卡爾魯厄大學物理學教授。1889年,接替克勞修斯擔任波恩大學物理學教授,直到逝世。赫茲隻活了短短37年,卻做出了兩大發現:一是在實驗上證實了麥克斯韋預言的電磁波;二是發現了光電效應。赫茲不但是一個愛思考,而且還是一個勤思考的人。
萊茵河畔的卡爾斯魯厄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城市。那兒矗立著著名的18世紀的宮殿,鬱鬱蔥蔥的森林和溫暖的氣候也使得這座小城成為了歐洲的一個旅遊名勝。然而這些景色似乎沒有分散赫茲的注意力:現在他正在卡爾斯魯厄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裏專心致誌地擺弄他的儀器,在赫茲的腦袋裏有著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他經過多次的實驗,還是沒有任何結果。
而這時的赫茲已經30歲,可是,他並沒有因為沒有成功,而放棄自己的思考的東西。也許沒有人會想到他將在科學史上成為和他的老師赫耳姆霍茲一樣鼎鼎有名的人物,不會想到他將和卡爾?本茨一樣成為這個小城的驕傲。現在他的心思,隻是完完全全地傾注在他的那套裝置上。
赫茲的裝置在今天看來是很簡單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電火花發生器,有兩個相隔很近的小銅球作為電容。
赫茲又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思考這兩個相對而視的銅球中了,他合上了電路開關。頓時,電的魔力開始在這個簡單的係統裏展現出來:無形的電流穿過裝置裏的感應線圈,並開始對銅球電容進行充電。赫茲冷冷地注視著他的裝置,在心裏麵想象著電容兩段電壓不斷上升的情形。在電學的領域攻讀了那麼久,赫茲對自己的知識是有充分信心的,他知道,隨著電壓的上升,很快兩個小球之間的空氣就會被擊穿,然後整個係統就會形成一個高頻的振蕩回路。但是,他現在想要觀察的不是這個。
果然,過了一會兒,隨著細微的“啪”的一聲,一束美麗的藍色電花爆開在兩個銅球之間,整個係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回路,細小的電流束在空氣中不停地扭動,綻放出幽幽的熒光。
赫茲不但沒有高興,反而更加緊張了。他盯著電火花,心裏麵想象了一幅又一幅的圖景。他不是看這個裝置如何產生火花短路,而是求證那虛無飄渺的“電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啊?它看不見,摸不著,誰也沒有見過,驗證過它的存在。可是,赫茲是堅信它的存在的,因為它是麥克斯韋理論的一個預言。而麥克斯韋理論……哦,它在數學上簡直完美得像一個奇跡!這樣的理論,很難想象它是錯誤的。
赫茲吸了一口氣,又笑了:不管理論怎樣無懈可擊,它畢竟還是要通過實驗來驗證的呀。他站在那裏看了一會兒,在心裏麵又推想了幾遍,終於確定自己的實驗無誤:如果麥克斯韋是對的話,那麼在兩個銅球之間就應該產生一個振蕩的電場,同時引發一個向外傳播的電磁波。赫茲轉過頭去,在實驗室的另一邊,放著一個開口的銅環,在開口處也各鑲了一個小銅球。那是電磁波的接收器,如果麥克斯韋的電磁波真的存在的話,那麼它就會穿越這個房間到達另外一端,在接收器那裏感生一個振蕩的電動勢,從而在接收器的開口處也激發出電火花來。
實驗室裏麵靜悄悄地,赫茲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仿佛他的眼睛已經看見那無形的電磁波在空間穿越。銅環接受器突然顯得有點異樣,赫茲簡直忍不住要大叫一聲,他把自己的鼻子湊到銅環的前麵,明明白白地看見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兩個銅球之間的空氣裏閃爍。赫茲飛快地跑到窗口,把所有的窗簾都拉上,現在更清楚了:淡藍色的電花在銅環的缺口不斷地綻開,而整個銅環卻是一個隔離的係統,既沒有連接電池也沒有任何的能量來源。赫茲注視了足足有一分鍾之久,在他眼裏,那些藍色的火花顯得如此地美麗。終於他揉了揉眼睛,直起腰來:現在不用再懷疑了,電磁波真真實實地存在於空間之中,正是它激發了接收器上的電火花。他勝利了,成功地解決了這個8年前由柏林普魯士科學院提出懸賞的問題;同時,麥克斯韋的理論也勝利了,物理學的一個新高峰—電磁理論終於被建立起來。偉大的法拉第為它打下了地基,偉大的麥克斯韋建造了它的主體,而今天,他—偉大的赫茲—為這座大廈封了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