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嗎?”
“多倒是不多,但是我感覺挺侮辱人的…”
“哦,他們會答應的…”
“為什麼?他們好歹也是一個國家?會心甘情願每年給我們三百萬石糧食?”
“唉,張叔,你可真是個實誠人,要是有德在這裏,他就不會這麼問了!吳國的人當然不會這麼傻,這不過是一個緩兵之計罷了。現在吳國不想雙線開戰,所以派人過來穩住我們。等到他們和晉國的戰事有了結果,自然就有精力騰出手來收拾交州的殘局了。我這不過是敲一次竹杠而已。你還真的指望吳國年年給我們送銀子啊?”
紀陟回到館驛之後,便立刻將在營盤山與趙盤談判的結果傳訊回吳國。
時間一天天過去,吳國方麵也在緊張地商議著應對之策。最終,吳國的回信還是及時的傳回來了。
不出所料,一個月後,吳國派遣一支隊伍押送著八十萬兩銀子到興古郡進行了交接。這筆銀子是吳國對南中的一種妥協,但是也讓吳國君臣給趙盤狠狠的記上了一筆。
趙盤收下了這筆銀子,也就暫時放棄了插手交州三郡的計劃。吳國則通過付費的方式給自己換取到了時間。
南麵無戰事,那就可以好好的在北麵和晉國好好的幹一仗了。
吳國皇帝孫皓派右大司馬丁奉與諸葛靚(諸葛誕之子)進攻合肥;左大司馬施績進攻江夏;右丞相萬彧進攻襄陽;而孫皓本人則打算禦駕親征進攻壽春。
吳國大軍發兵四路,開啟了北伐之路。孫皓的誌向很遠大,他還打算“青蓋入洛陽”呢。
晉國現在可謂是兩麵受敵,他們不光要麵對吳國的北伐,還要處理北麵的鮮卑人。
司馬炎及時的做出了部署,他首先派遣太尉司馬望(司馬懿侄子)率領兩萬中軍屯兵龍陂,為江夏、襄陽兩方支援。又安排豫州都督司馬駿(司馬懿之子)率軍對抗丁奉的大軍。
誰也沒有想到這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從泰始四年一直打到泰始七年,前後總共曆時四年之久。
泰始七年的年底,吳國皇帝再次禦駕親征進攻壽春。結果出征後不久就天降大雪,孫皓大軍無功而返。
這是孫皓最後一次禦駕親征了。
多年苦戰,沒有一絲一毫的成功。
從那之後,那個積極上進的孫皓不見了,一個荒淫無道的孫皓誕生了。孫皓回到皇宮後,日日飲酒作樂,開始徹底的放飛自我了。
吳國從此徹底走上下坡路了。
在這四年時間裏,又有大量的人口從晉吳兩國流入到南中地區,南中地區的人口增加到了四百多萬,耕地麵積擴大到了八千萬畝。
當然,這個時候南中的百姓已經不僅僅是種植糧食了。除了稻米之外,還大量種植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
棉花可以紡織成布,甘蔗可以榨糖,這些都是經濟價值非常高的農作物。
營盤山的作坊已經不再局限於開在營盤山上了。如今,南中七郡的各個城鎮都紛紛建立起了各種小作坊。
食鹽、農具、瓷器、玻璃、布匹、白糖、紙張、白酒、茶葉等各種商品都被生產出來了,這些商品被賣到了吳晉兩國,給南中地區換來了穩定的收入。
到泰始七年的時候,整個南中地區一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到了五百億大錢。而這裏的人均年收入幾乎達到五千大錢。
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了。
要知道,此時的北方,大部分人還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呢。
南中地區這種經濟規模已經可以吊打晉吳兩國了。
由於工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現在南中七郡的稅賦也是降了又降,如今已經全部和營盤山一樣,實行十五稅一了。
雖然稅降了,可是這些郡守們再也沒有擔心過收入的問題,農業上損失的那一點稅賦,從工商業上全補回來了。
這個時候,營盤山的常住人口達到了五十萬,常駐軍隊達到了五萬,而整個南中地區的常駐軍隊已經達到了四十萬。
南中在不打仗的歲月裏變得兵強馬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