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一位行為學家在年輕的乞丐中搞了一次施舍活動,施舍物品有三種:四百新謝克爾(約合一百美元)、一套西裝和一盆以色列蒲公英。施舍過程中,行為學家搞了一個統計,統計結果是:近百分之九十的乞丐要了四百新謝克爾,近百分之十幾的乞丐要了西裝,隻有百分之零點幾的乞丐要了蒲公英。

十年後,這位行為學家對當初參加施舍活動的乞丐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為:要新謝克爾的乞丐,至今基本仍為乞丐;要西裝的乞丐,大部分成了藍領和白領;要蒲公英的乞丐,全部成了富翁。針對令人迷惑的結果,行為學家做了如下解釋:

要新謝克爾的乞丐,在拿錢時,心中想到的是收獲,這種隻想收獲不想付出的人,隻能永遠是乞丐。

要西裝的乞丐,在拿西裝時,心中想到的是改變。他們認為,隻要改變一下自己,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他們是通過這種不斷的改變,使自己由乞丐變成了藍領或白領。

要蒲公英的乞丐,在拿蒲公英時,心裏想到的是機遇。他們知道,得到的這種蒲公英,不是一般的蒲公英,它原產於地中海東部的沙漠中,它不是按季舒展自己的生命,如果沒有雨,它們一生一世都不會開花,但是,隻要有一場小雨,不論這場雨多麼小,也不論什麼時候落下,它們都會抓住這難得的機遇,迅速綻放自己的花朵,並在雨水蒸發幹之前,做完受孕、結子、傳播等所有的事情。所以,以色列人常把它送給擁有智慧的窮人,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窮人和沙漠裏的蒲公英一樣,發展自己的機會極少極少,但隻要擁有蒲公英一樣的品格,在機會來臨之際,果斷地抓住,同樣會成為一個富裕和了不起的人。要蒲公英的乞丐,之所以要蒲公英,說明他們和蒲公英一樣具有相同的品格,因此,他們就能抓住哪怕是一閃而過的機遇,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們都成為了富翁和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