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字士行,東晉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人。陶侃小時候家境貧寒,父親生病後,全家隻靠母親一人紡線織布維持生活。他16歲時,在縣裏謀到一個小吏的職位。剛上任不久,他就給母親弄回去一壇鹹魚,這是當時人們喜歡吃的東西。母親沒有吃,卻給他原樣退回去了,還寫信責備他不該貪私。
在魏晉時期,因為當時科舉製度還沒有出現,官場注重出身和權貴舉薦,陶侃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必須結交有名望的人,走舉薦做官這條路。一次,一位同郡的名士範逵帶著眾仆人騎馬來看望陶侃。當時正是隆冬天氣,又接連下了幾場雪,家中早已斷糧多日。母親剪去長發換來了幾鬥米和酒菜,又拆了另一間草屋的柱子砍成柴燒,撤下床上鋪的新草來喂範逵等人的馬,終於讓來客滿意而歸。後來,在名士範逵的舉薦下,陶侃在仕途上聲名大振,備受矚目。
有一年,在荊州刺史的任上,因戰備需要造一批戰船。他常去現場視察督導,發現大量的剩竹頭和木屑扔得到處都是,覺得很可惜,就下令將所有的木屑和竹頭都收起來,不準棄掉。沒幾天,木屑和竹頭就堆成了小山,大家都很納悶兒。到了春節前兩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積雪化得衙門前到處是水。按照慣例,初一這天大家要集會,共賀新年,到時候人、車、馬來來往往,必定會將門前弄得髒亂不堪。下屬們正不知如何是好,陶侃卻胸有成竹地說:“去把木屑拉來墊上不就成了?”大家對陶侃的細心非常佩服,新春盛會如期圓滿地結束了。
陶侃去世後,東晉大將桓溫組織伐蜀,發現缺少許多造船用的竹釘,於是將陶侃生前下令保存的竹頭全派上了用場。
陶侃不但提倡節儉,而且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財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區,看見一個人拿著一把沒有成熟的青稻穗,就問他為什麼這樣,那人說沒什麼,隨手采的。陶侃很生氣,訓斥道:“自己不種莊稼,還去糟蹋別人的!”當即抓起來教訓了一通。在他的節儉治奢、率先垂範的影響下,荊州地區形成了勤儉的好風尚。陶侃一生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作風,經常勉勵部下珍惜一草一木,為國為民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