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隱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清官,字處默,濮陽鄄城人。他小時候家裏貧困,十幾歲的時候,父親不幸病死,家境就更加困難了。但他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孝順母親,敬重兄長,從不貪圖非分的財物。不久,母親也去世了,吳隱之悲痛欲絕。哭泣之聲感動得過路行人都為之落淚。
他的鄰居韓康伯官拜太常卿。韓康伯的母親是位賢惠明達的老婦人,被吳隱之的操行所感動,就對康伯說:“如果你以後負責挑選官吏的工作,一定要舉薦像吳隱之這樣的人。”後來韓康伯被任命為吏部尚書,於是提拔吳隱之為輔國功曹,隨即又改任參征虜軍事。吳隱之本來為人謙和,又博涉文史典籍,善於言談,長得儀表堂堂,所以很快就獲得了“儒雅之士”的好名聲。
東晉時,廣州地區倚山臨海,是出產奇珍異寶的地方,因此,前後去那裏擔任刺史之類的官員皆貪贓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嶺以南的弊病,晉安帝就任命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領平越中郎將,去廣州上任。
離廣州治所20裏,有個叫石門的地方,有一道泉水,被稱為貪泉,傳說人隻要一喝這泉水,就會有無盡的貪欲。吳隱之到達這裏後,對跟隨他周圍的親信說:“不看到可產生貪欲的東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亂,越過五嶺就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現在知道了。”於是他來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並作詩說:“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詩中表達了他以伯夷、叔齊為榜樣,嚴格自律、不易節操的情懷。
吳隱之上任後,非常注意自己的操行,平時飯菜沒有酒肉,僅以鹹菜和幹魚就餐。衣著都是以往穿過的,沒有添置新衣。官府給他配備的帷帳器物,也都送到倉庫裏堆放起來。不了解吳隱之的人都說他矯揉造作,為了博取虛名。
任職期滿後,吳隱之被調回朝中做官,接連遷升至廷尉、秘書監、禦史中丞、左衛將軍等高級官職。但他清廉之風沒有任何改變。他所得俸祿和賞賜,總要分給貧窮的親族。而他寒冬臘月,都沒有一床像樣的新被褥。身上穿的衣服不僅破舊,而且妻子給他洗衣時,他經常披一塊棉絮等衣服晾幹再穿。家裏人自己紡織來供應家裏的日常用度。時不時家裏困難得斷了吃喝,有時一天才吃一頓飯,妻子子女從不沾他一點兒好處。因而他恪守情操的品德得到了朝野的一致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