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是晉朝傑出的曆史學家,他寫的《三國誌》是一部著名的史書。
陳壽為了寫《三國誌》,翻閱了原先三國留下的各種文獻記錄,還搜集了大量的私人筆記資料,並到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做過現場勘察,他決心把這段曆史寫得真實、準確。
有一天,一個親戚來看他,發現陳壽正寫到《諸葛亮傳》這一章,就問陳壽:“你打算如何寫諸葛亮這個人呢?”陳壽說:“諸葛亮是一位功不可沒的曆史人物,應該誠實地寫出來。”親戚聽了生氣地說:“陳壽,你怎麼能忘記家仇呢?”
原來,陳壽家本是三國時蜀國人,他父親曾在諸葛亮手下做官,因為辦錯了事,受到了執法嚴明的諸葛亮的懲罰。陳壽的父親愧悔交加,憂鬱成疾,不治而終。後來,陳壽又受到宦官的迫害,處境十分淒涼。因此,陳壽一家認為他們落到這步田地,都是諸葛亮造成的,心中十分怨恨諸葛亮。
聽了親戚的話,陳壽也不禁猶豫了。他想,諸葛亮一生勵精圖治,公而忘私;而且南征北戰,為建立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確是位了不起的人物。自己作為一個寫曆史的人,應該實事求是地把這些寫出來。可是,如果照實寫,家人和親戚們不會原諒他。到底該怎樣寫呢?陳壽心裏十分矛盾。
一天,一位朋友來看他,陳壽就把心裏的苦惱告訴給了朋友。
朋友聽後說:“人們都稱讚司馬遷的《史記》,說它正直公允,準確無誤,不假意讚美,不隱瞞醜惡。你這部《三國誌》是否也能寫成這樣呢?”朋友的話,給了陳壽當頭棒喝,使他一下子醒悟過來:作為一個曆史學家,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誠實無私。當年司馬遷寧肯得罪皇上,也要尊重事實,秉筆直書。現在,我怎麼能為一己私怨而歪曲曆史呢?
想到這裏,陳壽實事求是地寫成了《諸葛亮傳》。為了做到公正無私,他還特地把這一篇文章拿去給朋友們看,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生怕自己有什麼寫得不公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