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熱愛田園的陶淵明(1 / 1)

陶淵明是東晉時著名的文學家,是我國古代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宦家庭。到陶淵明時,家道已經衰落,再加上朝代更迭,社會動蕩,生活非常困苦。但陶淵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沉醉於讀書作詩。為了生存,陶淵明也去做過州裏的小官,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公元405年秋天,為了養家糊口,已經41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再次出任彭澤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官位很低,卻有些權勢。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派差役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卻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歎一聲,道:“我不能為了這五鬥米的俸祿,向這個鄉裏小人彎腰獻媚!”說完,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隻當了80多天縣令的彭澤。

從官場退隱後,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基礎,用自己卓越的才華,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題材。他在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詩並記》中,描繪了一種沒有動亂,沒有朝代變更,沒有國家君臣,沒有徭役賦稅,百姓安居樂業的理想生活,後世人們一直把這種空想的社會稱作“桃花源”。

晚年的陶淵明生活貧困,特別是一場大火把他的全部家當毀於一旦之後,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歲時,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趨炎附勢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