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解銘文(1 / 2)

我帶著描摹好的銘文安全地回到營地,明芝姑姑已經等在那裏了,看到我回來,忙問:“阿房,這一趟可順利?”明芝姑姑身為我的老師,還是大秦宗族掌教,也精通銘文,因此在子楚選定前往岐地的人選時,她自然沒有被落下。

在來的路上,因有明芝姑姑陪同,我少了不安感,路上也有一起說話探討的人,是以一路上我並沒有覺得趕路難受或者不習慣。聽到明芝姑姑問,我得意地衝著姑姑笑,拍拍我的囊袋,“姑姑,銘文就在袋子裏。”

“那還不快進來,召其他掌事一起解銘文。”明芝姑姑笑著道。

我進了營帳,已有人去請其他博學之士,在他們過來之前,我讓明芝姑姑又臨摹了一份銘文,而我自己則帶著那份銘文先鑽研。

對著一百二十個銘文,看得越久腦子越漲,完全摸不著頭腦,等這次解銘文的人都來齊之後,一群人聚在一起,看著那些銘文,一開始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討論討論著氣氛就凝重了,慢慢的都安靜了,全都聚精會神在銘文上。

我反複地將那些銘文一個一個不停地寫,又回想石凹上的花紋,希望能夠讓花紋和銘文有切合的點。銘文每個字源於象形,並沒有特定的意義,不像現在各國所使用的文字,雖不一樣,但每個字的寫法和意義都是有據可循。我也看過別的一些銘文,但是所見的銘文又和司鼎銘文不一樣。

從銘文描摹好,一直到其他四國都來全了,我們也沒有解出銘文,有幾位掌事因為精力損耗太大倒下了,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解司鼎銘文的難處。

再解銘文的這些日子裏,楚國和趙國都派了幾次人過來詢問,最重要的就是問當初我用什麼將銘文描摹帶走,竹簡笨重,又不方便用刻刀刻下那些司鼎銘文,他們都對紙張產生了興趣。這次來到岐地,我除了肩負解司鼎銘文的重任,還要在七國齊聚的時候宣傳紙張。在一開始成功地引起他們的興趣,紙張的用途已經傳揚開來。

如今造紙技術隻有大秦掌握有,子楚這次下的令也是因為秦國已經能夠批量生產紙張,才會同意將紙張在六國亮相。而這次在岐地的其他六國人,來的都是有識之士,自然看到了紙的重要性。對此,紛紛向國主呈折欲向秦購買紙張。

我大半個月都沒有解出銘文,但是紙張和筆墨生意卻已經做了好幾樁大的買賣,解銘文帶給我的失落,都讓紙張帶來的財物給填補了。

鹹陽秦宮,子楚收到從岐地傳來的折子,看到折子上所寫的紙張在六國大賣,並得了很好的名聲,他非常高興,對著正在批奏折的嬴政說道:“阿房當真能幹。”

嬴政已經看過那份折子了,聽到子楚的話,他問道:“父王,阿房與蒙恬到岐地如今近一個半月了,還未能解得銘文,父王,何不如召他們回來呢。”

子楚聞言,微皺眉梢,對嬴政說道:“政兒,大周傳朝司鼎,大秦不得不爭,得之,則名正言順。”

“父王,已經這麼久了,除了大秦,別國也無法解得銘文,既如此,不如召阿房等人回國,等回國解得銘文後,再前往岐地奪鼎。”嬴政說道,想著,他又道:“父王,傳朝司鼎不過一鼎,隻要蕩平六國,何愁得不到,為何要現在去與他們爭?那不過是一死物。”

“政兒,你為何會這般想?”子楚問道,政兒已提了幾次召阿房回宮之事,“莫不是你這些日子不見阿房,想了呢?”

子楚想著自己這個猜想,問了出來,自己則時饒有趣味地打量兒子的臉色,嬴政不應子楚,打開另一份折子,繼續批注,邊批邊說:“父王,就算大秦這次能爭得傳朝司鼎,也會成為眾矢之的,隻會讓其他六國將矛頭都指向大秦。還不如讓他們爭去,能爭去,到時候也得看他們守不守得住。”

“何況,父王,你說是也不是?”嬴政說道,他知道傳朝司鼎的意義,但在他心中,一個司鼎並不重要,隻要有實力,不管是什麼司鼎,大秦也能得到,何必如今去搶呢?一個死物,又能代表什麼?

“政兒,傳朝司鼎象征一國氣運,能否奪得天下。”子楚並沒有被嬴政說服,他望著兒子道。“這個司鼎由夏傳至商,又由商傳至周,得鼎者皆得天下。政兒,不可不信。若失了先機,大秦因此失了氣運,會是寡人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