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新聞寫作、文體演進與文本特征(1 / 3)

第一節新聞寫作與如何學習新聞寫作

寫作就是寫文章。新聞寫作是指作者把采集到的信息通過文字寫作製成一定體裁的新聞作品。無論何種介質的新聞媒體,其刊播的新聞作品都須有文字寫作的過程,可以說,這也是整個新聞工作或新聞活動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我們這裏指稱的“新聞作品”是較寬泛的概念,它主要包括新聞報道與新聞評論兩大文體。曾任新華社社長的著名記者穆青說:“新聞是一種敘事文”,他這裏所說的“新聞”則主要指新聞報道。類似於中國古代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分工,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各有其不同的功能,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寫作上也有不同的目的、要求與方法。本書所說的新聞寫作,主要是新聞報道的寫作,尤其是對平麵媒體報紙而言,但在論及廣播電視新聞寫作時,也涉及評論的內容,這是首先必須說明的。

體裁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問題。寫文章首先要考慮寫什麼體裁的文章。“意思猶五穀也,炊而為飯,釀而為酒”,是炊是釀,看上去是手段的不同,但對寫文章而言,其實是體裁的不同,因為,手段是由體裁決定的。“新聞體裁一經確定,便是規範新聞寫作的律則,成為評價一篇新聞作品的重要概括。同其他文體一樣,新聞體裁也具有文體文化的意義,使用時不得隨意破壞。否則就是反文化的行為,必須受到懲罰。”

我們認為,隻要掌握了規矩和要求,新聞報道“怎樣寫”是比較容易的。一般而言,寫消息,“倒金字塔結構”屢試不爽;寫經濟類新聞或者非事件性新聞,“華爾街日報體”行之有效。但是,要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寫”卻不那麼容易。新聞報道乃至整個新聞作品都是信息傳播產品,它的寫作要符合新聞傳播的本質與基本使命,它決定著新聞信息能否傳播出去並且直接影響到傳播的效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沃爾特?福克斯在其所著《新聞寫作——報刊記者指南》一書中開頭就這樣說:

新聞猶如建築,外在的形式總是適應著內在的功能。

初出茅廬的記者對那些要求他們在寫新聞中應該遵循的嚴格規則,常感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特別是這些規則與他們在寫作課上學到的許多東西發生抵觸時,他們就更覺無所適從。

他們聽說應該使用不同於傳統的敘述故事的方式來安排素材。他們還聽說應使字句簡短,應多用動詞和少用形容詞,應拋棄分段的規則。當然,在力圖用心記牢所有這些勸告時,他們又聽說必須在極短的時間裏寫出報道。

這些規則和勸告今天仍然有用,而且,尤其是今天,在所有的出版物中新聞作品的數量是最多的,世界上每天有多少種報紙出版,有多少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播出,完全可以稱得上“海量”。在海量的信息供應中,如何使你的報道“讓讀者看見,令讀者在乎”。

“容易寫”和“寫不好”是一對矛盾,而要解決這個矛盾靠的就是實踐。美國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的創始人沃爾特?威廉姆斯創立該學院時所秉承的理念就是:實踐乃是學習新聞與廣告的最好方法。此外,還有兩條途徑可以幫助我們寫好新聞。

一、了解規律,掌握規律

規律就是法則,是事物之間的內在的本質聯係。新聞寫作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我們認為“用事實說話”就是新聞寫作的基本規律、基本法則,也是基本方法,不掌握不行。規矩則是文體上、格式上等方麵的要求,也是新聞寫作的技術性所在。著名作家韓少功就這樣認為:“天才或英才總是少的,大部分作家寫一般的作品,作為一種合法的職業,就得有起碼的職業技術。天才或說英才也總是從庸才成長起來的,在成長的初始階段,技術教育和訓練恐怕不可免。這就像一個優秀的球員在競賽場上踢球如神,怎麼踢都是妙,但基本功得靠訓練場上一招一式地練出來,須得按部就班和循規蹈矩,沒什麼捷徑可走。”他又說:“……我們完全可以瞧不起這些套路,但慎用技術不等於不懂技術,自創技術更不等於不要技術。倘若我們這些低能兒多讀幾本老祖宗的技術操作手冊,我們不一定能寫出最好的作品,但至少可以不寫最糟的作品。”在掌握規律的同時,按照相關的“技術操作手冊”去一招一式地練,應該是學習新聞寫作的有效途徑。

二、勇於探索,大膽創新

“文章合為時而著”,新聞合為事而作。時移世易,新聞寫作包括文體文風也應與時俱進、合事合時。美國新聞寫作經典教材《新聞寫作與報道訓練教程》的作者卡羅爾?裏奇就說:“不要怕冒險。嚐試新風格。不願意冒險的作者其實要冒最大的風險,那就是平庸。”穆青先生說得更為通透:

從廣義上說,新聞即是散文的一種。因為新聞無非是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散文中的敘事文不也是如此嗎?既然敘事文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那樣寫,為什麼新聞就非受一定的格式束縛不可呢?為什麼散文可以有個人的風格,而新聞就隻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隻要事實能夠交代得清楚明白,在寫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不—定非得第一段寫導語、第二段寫背景、第三段寫……可以百花齊放,大膽創造。當然,我並不是說新聞寫作的一些基本要求都不適用了,如開門見山,短小精練和一定的客觀形式等等,這些都還是適用的。我的意思隻是說,對其中某些要求我們不必過分拘泥。比如可以不一定寫導語;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聞根據;可以夾敘夾議,既有形象的細節描寫,又允許有簡短的議論和記者的感受;在選擇角度的時候,既可以從領導角度來寫,也可以從群眾角度來寫。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縛以後,那一套令人生厭的新聞語言也可能隨之改變了。

……我國有很好的散文傳統,我們應該繼承這種好的傳統,充分吸取散文寫作中那種自由、活潑、生動、優美、精練的表現手法。隻要我們徹底解放思想,敢於創造,新聞寫作上一定會出現一個新的局麵。

循規蹈矩和大膽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麵。

第二節媒介發展與文體演進

人類的新聞傳播事業從口傳新聞到手寫新聞到印刷新聞直到今天的光電與數字的傳播,其間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進程。在這個曆史進程中,印刷媒介即報紙作為最先成熟的媒介曾獨領風騷數百年,並且為曆史新聞學、理論新聞學、應用新聞學和新聞教育夯實了基礎。美國埃默裏父子所撰的洋洋90多萬字的《美國新聞史》(又稱《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基本上就是報紙成長的曆史。可以說,是報紙這一媒介,奠定了今天新聞體裁的基本樣式和新聞寫作的基本技法,而媒介技術的發展,又極大地促進了文體的變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