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的報紙,大多是文人創辦,在當時的曆史語境中,以言論為主,縱然是事實的報道,使用的語言也大多是白話文言,與當時文學的分野不大,題文之間也聯係不緊。例如,在“秦淮清唱”、“西泠畫意”這樣頗富詩情的欄目或標題下,卻是修築柵欄、監斬盜犯的內容。西風漸進,再加上報人辦報的推動,新聞寫作開始逐漸接近新聞本質,5個“W”齊全了,1個“H”也出現了。
從下列例文中可以見出當時新聞的麵貌:
紀大總統蒞任大典
中華民國元年元旦(舊曆十一月十三日)為孫大總統赴寧履任之期,各省代表及文武兵官與男女學生計有四五萬人聚集下關歡迎。約五時許,大總統蒞寧,各炮台及兵艦均申二十一炮,大總統在車上與前往歡迎之各領袖一一握手為禮,隨乘原車由寧省軌道入城。至清督署車站停車,換乘紮花馬車,偕各代表同進總統府。即接見歡迎官員。及晚十時,各代表公請大總統至大堂行蒞任典禮。是時,總統府前遍懸五色電燈,各國領事亦皆詣府道賀,門外觀者不下數萬人。歡呼萬歲之聲展動天地。此誠中國自古未有之盛舉也。
大總統蒞任典禮秩序單
一、奏軍樂,二、代表報告,三、大總統宣誓,四、代表致歡迎辭上印綬,五、大總統蓋印宣言,六、海陸軍致歡迎辭,七、大總統答辭,八、三呼萬歲,九、奏軍樂。
(載1912年1月3日上海《申報》)
關於5個“W”,曆來被認為是新聞的五要素,嚴格地說,5個“W”隻是敘事的五個要素,缺一便構不成敘事。“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宋?範仲淹:《嶽陽樓記》),在這一敘述中,5個“W”和1個“H”全都有,卻是曆史而不是新聞,正因為新聞是敘事的,所以5個“W”方必不可少,而一件事是否成為新聞,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於:有否新聞價值。
真正的文體革命肇始於電報的發明。電報極大地提高了傳稿的速度也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的時效。但因為早期的電報費用昂貴,兼以技術暫未成熟造成信號不時中斷,發稿人不得不考慮最先傳遞最重要的信息以及盡可能省儉文字,如此,導語出現了,倒金字塔結構出現了,簡練的文風也初步形成。用福克斯的話說:“用電報發送新聞這一簡單行為,給報紙記者立下一個新的寫作章程。”而這個“新的寫作章程”恰恰又暗合了新聞傳播的規律,即用最快的速度傳遞最重要的信息。
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如:
肯尼迪遇刺喪命
約翰遜繼任美國總統(路透社達拉斯1963年11月22日電)急電:肯尼迪總統今天在這裏遭到刺客槍擊身死。
總統與夫人同乘一輛車中,刺客發三彈,命中總統頭部。
總統被緊急送入醫院,並經輸血,但不久身死。
官方消息說,總統下午l時逝世。
副總統約翰遜將繼任總統。
與電報“共同分享塑造新聞文體榮譽”的還有19世紀的另一發明——打字機。“‘打字機融合了寫作與出版,導致了一種全新的對待寫出的或印出的字詞的態度’,借助打字機來寫作,記者實際上便成為其作品的出版人。隨著其思想即時化為印刷體,他們也就敏銳地意識到句子的結構、拚寫及字詞短語的節奏。”[美]沃爾特?福克斯著,李彬譯。新聞寫作——報刊記者指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8~9
接下來是20世紀被稱為“電子革命”時代的到來,廣播和電視相繼出現。廣播的迅捷性、現場感以及聲音的親和力與吸引力,使報紙在硬新聞的拚搶上處於劣勢,因此,深層挖掘、詳細報道事實的“通訊”出現了,貼住“如何”把文章做大做足。電視強大的紀實功能以及如臨其境的視聽享受,又引發了新一輪的文體改革。仍然受到衝擊的報紙一方麵在“實”字上做文章,現場短新聞、“目擊式新聞”、“視覺新聞”一一探討;另一方麵,繼續在“深、廣、大”上下工夫,以解釋為主的深度報道蓬蓬勃勃發展起來,不僅提供信息,還進一步提供關於信息的解讀,“為什麼”變得與“什麼”一樣重要。
網絡被稱為“第四媒體”,電子計算機介入了文本的處理。互聯網上的寫作,則是在一種共時呈現的空間狀態中進行的對話式和參與式的寫作,勢必引發或正在引發新聞寫作的革新。
媒介的發展與媒體的競爭帶來的是共存共榮的局麵,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寫作的理念、文體與方法。
第三節
新聞作品的文本特征什麼是文本?至今沒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解釋。有學者認為人類世界實際上是個由各種文本所構成的世界。文本可以說無所不包,但具體而言,又可“僅指文獻記錄,如著述、文檔、作品、新聞報道、曆史文物等”。在費斯克等編撰的《關鍵概念》中,文本(text/message)“是指那種具有自身的物質形態,倚賴其發送者或接收者,因此由表達性符碼所組成的一則訊息”,是“意義生成與交換的核心”[美]約翰?費斯克等編撰,李彬譯。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291。結合上述理解,我們所說的新聞文本,指的就是用文字、聲音、圖像等符號所製成的具有意義、用於傳播的新聞作品。
關於新聞文本的特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楊保軍教授在其所著《新聞理論教程》中分析歸納得頗為中肯。他說:“新聞文本是對本源形態的新聞——新聞事實——的符號再現,而新聞文本的直接使命是告知新聞收受者新聞事實的本來麵目是什麼。新聞文本的個性特征正是由新聞的本質及其基本使命所決定的。隻有能夠反映新聞本質的新聞文本,體現新聞傳播基本使命的新聞文本,才能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要求,才是名副其實的新聞文本。”
一、文本結構:簡單性
“文本結構”不僅僅指文章謀篇布局的組織結構,其實質是文本符號的編碼方式亦即話語的結構方式。說新聞文本結構是簡單的,說的就是它的編碼方式有著明確的也是我們屢次提到的技術性要求。這種簡單性主要表現為:(一)結構要素穩定明確。結構要素主要指5個“W”和1個“H”,尤其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缺一不可。而且,這些結構要素是新聞真實性的有力保證。(二)結構形式相對穩定、相對單一。消息的寫作,總是有導語、主體和結尾,而且,“倒金字塔不會過時,而且永遠不會過時”(普利策語),同時,“雙金字塔結構”(又稱“沙漏式結構”)也是消息運用得更多的一種結構形式,開頭(導語部分)總是先將事件綜述一下,然後按事件發生發展的時空順序或者邏輯順序(即與事實的“同構性”)一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