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新聞寫作、文體演進與文本特征(3 / 3)

新聞文本結構的簡單性是由新聞傳播的特點決定的。“新聞的敘述,其開頭部分一定是用最簡單的話語把事件綜述一下,這是由於新聞敘事需要立刻抓住讀者,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信息,即要求以最清晰的語言、最快的速度傳播信息的特點造成的。”

二、文本語境:低度性

文本語境是由文本結構、文本編碼方式所營造的理解文本內容的一種氛圍,有高語境和低語境之分。高語境傳播的訊息是:絕大部分信息或存於物質語境中(時空),或內化在個人身上(主要指個人的知識結構、好惡、心態等),極少存在於編碼清晰的被傳遞的信息中。通俗的解釋是,理解高語境的文本,不僅要懂得“字麵意思”,還要更多地理解字裏行間的表達,懂得“言外之意”、“韻外之旨”。“我們每一個字都讀懂了,但還是不明白一句話所蘊含的深義。你逐字讀懂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但不了解這句詩對曆史興亡的感歎。”文學文本是典型的高語境文本,因此便有“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新聞文本的語境是低度性的,是低語境文本。它要求的是“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是這個事實”。盡管新聞文本中有時也使用隱喻或暗示,如“北京”、“白宮”、“莫斯科”指稱的不是地點而是該國政府,但大量的信息被置於明晰的編碼中,就在“字麵上”。“中國政府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每一個詞都精確無誤,是對事實的清晰的表述;“北約野蠻轟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野蠻”一詞雖有很強的感情色彩,卻也是對事實性質的“我”的情態判斷,並沒有“言外之意”。

“文學敘事經常設置懸念,目的是激發接受者‘探尋真相’的欲望和接受期待,這個真相有時交代有時根本不交代,不交代更可收獲意義的多重解讀;文學敘事也經常運用‘沉默’、‘省略’、‘隱瞞’等敘事技巧造成‘闡釋的空缺’,而這種空缺也是為接受提供意義的多元化理解。文學敘事要的就是這種審美的效果:給解讀以更大的空間,讓接受更加多元,讓文本衍生出更多的接受文本。但新聞敘事不會這樣甚至反對這樣(它偶爾也設置懸念,但肯定回答),新聞敘事不捉迷藏不打啞謎,因為新聞敘事為的是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它要的是敘事的清晰明了以達成認知的唯一,它揭示真相並且告訴你這就是真相,它製造意義為的也是告訴你這就是真相。”

“對於新聞文本,這種語境上的‘低度性’要求非常重要,它保證了新聞傳播追求事實真相的品質,維護了新聞傳播滿足社會性新聞需要的大眾化風格,也可以有效防治新聞收受中的信息減損和信息變形現象。”

上述兩段引文,足以說明新聞文本的語境為什麼是低度性的及其作用與意義了。

三、文本語義:封閉性

魯迅的散文《秋夜》開頭這樣寫道:“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沈從文小說《邊城》結尾這樣寫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都是文學創作中的名句,但新聞是肯定不能這樣寫的:“這一盜案在公安幹警的縝密偵察下已經破獲,抓獲犯罪嫌疑人兩名:一名是男人,還有一名也是男人。”“這一事實或許已經發生,或許永遠不可能發生!”

與文本語境的低度性緊密相關,新聞文本在意義的生產和解釋上屬於有嚴格限製的封閉性係統。“艾柯把文本分為開放和封閉兩種,開放的文本蘊涵多種含義,是允許豐富而複雜地閱讀的文本,要求閱聽人參與;而封閉式文本則相反。巴特則把文本做了可讀文本和可寫文本的區別,簡單說來,前者吸引的是一個本質上消極的、接受式的、被規訓了的讀者,這樣的讀者傾向於將文本的意義作為既成的意義來接受,是一種相對封閉的文本,易於讀者閱讀,對讀者的要求甚微;相反,後者則不斷地要求讀者去重新書寫文本,並從中創造出意義。”

新聞文本語義的封閉性就是要使接受者“將文本的意義作為既成的意義來接受”。同樣是著名的開頭和結尾,美國《讀者文摘》刊載的人物特寫《難忘的英格麗?褒曼》對事實的意義的編碼,指向性是明確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

(開頭:)她不施脂粉出現在銀幕上,美國化妝品馬上滯銷。她在影片中飾演修女,進入修道院的女子馬上增加。一個影迷從瑞典把一頭羊一路趕到羅馬作為禮物送給她。多少封信隻寫“倫敦英格麗?褒曼收”便送到了她手中。

(結尾:)她於1982年8月29日逝世,終年67歲。英格麗將活在許多電影觀眾的心裏——同加裏?古柏在西班牙白雪皚皚的山上;同卡裏?格蘭特在間諜出沒的裏約熱內盧……但是,最生動地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是《卡薩布蘭卡》裏的英格麗——靠在鋼琴旁喃喃地說:“山姆,再彈一遍吧,為了過去。”在霧茫茫的機場上回首告別,眼神淒楚。

開頭和結尾敘說的都是作為著名電影演員的英格麗?褒曼在觀眾心目中巨大的影響以及人們對她的愛戴,結尾處還多了一分哀惋。當然,我們說新聞文本語義的限製與封閉性,指的是傳播者對事實意義編碼時的限製,是意義生產過程中的限製,目的還是在於“告訴你的就是事實,就是真相”,但這不等於說傳播者可以控製接受者的理解。

四、文本語言:明確性

新聞報道是紀錄性的、傳真性的、再現性的,是大眾化的,兼以具有上述文本特征,故新聞文本語言必須具有明確性,其語言特點就是準確與通俗。關於這一點,請詳見本書第九章“新聞語言”和第三章第二節“易讀性”(包括文本結構,亦可詳見第七章)。

本章小結

新聞寫作是對新聞事實的文字再現,製成的是新聞報道作品。新聞寫作有著自身的原理,有著特殊的體裁、格式和寫作要求,其作品有著鮮明的文本特征。這些原理、體裁、要求和特征,其形成和發展是與新聞事業和媒介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的。了解、掌握這些規矩,是學習新聞寫作的基礎,而不斷探索、大膽創新,則是發展新聞寫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