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新聞寫作的基本原則(1 / 3)

第一節真實

事實是新聞的本源,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整個新聞學從根本上講,就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也就是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的。因為,既是事實,就是真實的(從存在論的角度看,沒有假事實,隻有假報道、假陳述)。新聞寫作的真實性,就是指新聞寫作必須報道事實而且必須通過事實的報道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麵貌。

新聞的真實性問題是新聞學的根本問題,也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有人說,新聞報道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呈現事實,因為事實是不可移動的,“寫作與報道”意味著符號化,一旦符號化便打上了傳播者或寫作者的烙印,而“真實”隻是意味著盡可能通過符號的再現逼近事實的真相。楊保軍認為:“真實既有‘真’的含義,也有‘實’的含義,‘真’講的是認識的正確性,‘實’講的是‘真’之對象的客觀性。因而,真實,是‘真’與‘實’的統一。真實,首先要求所反映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這是真實的事實基礎,如果沒有‘實’的基礎,談論真實便徹底失去了意義;其次,真實講的是對‘實’的正確的、全麵的反映,這構成了‘真’的真正內涵。”楊保軍著新聞理論教程:144~145童兵先生認為,“新聞傳播的真實性,指新聞報道與所反映的客觀現實的相符程度”,“真實性的科學含義,有一個曆史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在不同的操作層麵上又有不同的要求”。

他認為新聞的真實是分層次的:1要求事實真實,包括主要新聞要素要確鑿,引用的一切資料要有可靠的來源,這是最基本的層麵;2要求做到總體真實,即所報道的全部事實從總體而言與生活中的同類事實是完全一致的;3要求能夠通過事實的報道而揭示該事實發生與發展的原因與本質。童兵著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73~75綜合以上論述,我們便對新聞的真實性有了一個雖不完全但比較清楚的了解: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主要是認識論意義上的,是“再現”出來的,它既包括對象的客觀性,也包括認識的正確性;同時,它又是分層次的。而本節要探討的是在新聞寫作中在不同層麵如何一以貫之地堅持真實性原則,從而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品質。

一、再現事實的客觀性

如何在新聞寫作中表現出寫作對象即事實的客觀性,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最基本要求。

(一)確有其事

新聞的生產過程,從獲取線索到采訪、寫作、刊播,被稱之為“探索事實真相的戰鬥”(法拉奇語),對事實的確認,的確是對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要求,被報道的事實能否核實則是檢驗新聞真偽的唯一標準。

但對事實的核實與認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事實有兩種基本的存在形態:事件和現象,也即有形和無形。作為事件而言是有形的比較容易認定,任何一個事件都有參與者、親曆者或目擊者。“肯尼迪總統遇刺”、“中原我軍占領南陽”、“廣西南丹煤礦發生大麵積透水事故”這一類事件隻要如實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形貌,讀者一眼便知。但還有一類現象、問題、方法等被稱為非事件性的事實,這一類事實往往沒有明確的行為主體,沒有明晰的時空界限,缺少具體的發生發展過程,要確認便不那麼容易,如“改革開放縮小了我國城鄉人民的生活差距”、“本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等等,對這一類事實的確認,新聞報道往往是化無形為有形,“將現象、問題事件化”,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事例的陳述,表現出“確有其事”。例如,為了表述“上海工業創造的價值比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前要多得多”這一“無形”的事實,新華社記者在1957年6月22日發布的消息《上海工業每分鍾創造的價值》中是這樣陳述的:

在同樣的一分鍾時間裏,1952年上海隻能煉出130多公斤鋼,現在已經達到1950多公斤;1952年隻能織出一公尺多精紡毛織品,現在已經達到13公尺;1952年隻能做出53雙膠鞋,現在已經達到126雙。節錄自顏雄主編。百年新聞經典(上)。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30

在這裏,鋼、精紡毛織品、膠鞋等便是“工業”這一抽象概念的有形化和具體化,而具體數據的比較,則是對“多得多”的確認。

(二)新聞的基本要素必須準確無誤

5個“W”是新聞的基本要素,是事實存在的因素,缺一便不成事實,也構不成完整的報道。新聞強調的是這些要素的真實性,強調的是在敘述中這些要素的準確無誤和交代清楚。凡有一處失實或不明,都將導致整個新聞的虛假或存疑。

(三)新聞報道中運用的各種資料必須準備無誤

為了說明、解釋、證實或補充新聞事實,新聞報道經常運用各種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指數字、史料和其他有關背景材料等等。這些資料有如論說中的證據,證據的錯誤將直接導致論點的錯誤。資料的運用必須準確,否則也會導致對新聞事實的真實性的質疑。如前引《上海工業每分鍾創造的價值》中表明全國精紡毛織品和膠鞋的產量的數據都精確到了個位數,計量單位也精確到了“公斤”、“公尺”和“雙”,這便令人信服。運用資料必須準確無誤,作用是求真和證真,而實際運用中,其作用不僅如此。在《中原我軍占領南陽》中,史料的運用充分證實了南陽一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而我軍占領南陽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的意義也便蘊涵其中。孔乙己在鹹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錢”買醉是否符合當時的物價標準似乎無須考證,而對現實中雞蛋價格的報道則必須準確無誤,因為雞蛋的價格代表物價水平甚至整個經濟形勢。

(四)新聞報道中用於敘述事實的各項材料都必須真實可信

在新聞報道中,敘述事實的材料還包括反映事實的環境,事實發生、發展、結局的過程,表現事實的細節,還有事實中人物的語言、行為、思想、心理等等,這些都必須是真實可靠的。

虛構和想象是文學的翅膀,卻是新聞的陷阱,這在不同的文類中的確有雲泥之別。在新聞報道中,即使在細節描寫上,也應該做到準確無誤、真實可信。

展現在焦裕祿麵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多麼嚴重的災荒景象啊!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窪窩裏,結著青色的冰淩;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

1969年7月20日晚上10時56分(美國東部時間),阿姆斯特朗步入曆史。他從艙梯的最低一級伸出穿了靴子的左足,在月球上踏上人類的第一個足印。

接著,他說了一句永垂不朽的話:“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第一段引文摘自穆青等人撰寫的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是對當年蘭考大地環境的描寫,這個環境不僅是焦裕祿親見的,也是許多人置身其中生活其中的,若幹年後電影《焦裕祿》播映,開篇即是根據這段文字拍攝的畫麵,可感知的畫麵又反過來印證了環境描寫的真實。

第二段引文原載美國《讀者文摘》1969年10月號刊載的《一小步,一大步——人類登陸月球記》,這的確是人類“永垂不朽”的“曆史”。引文有人物的動作,有人物的語言,都是真實可靠的,因為“地球上的億萬人,從電視上看到阿姆斯特朗跨出這難忘的一步,從廣播上聽到他說的話,觀眾與聽眾之多大概是空前的了”(引自原文)。

在新聞報道中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對人物的思想認識、心理活動的敘述與描寫,稍一不慎,就有可能使事實失真。

早在1953年,新華社就曾以朝鮮戰地通訊《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為例,對新聞能否“合理想象”進行了一場社內大討論。這篇通訊在敘述誌願軍戰士黃繼光持爆破筒衝向敵人碉堡時,有這樣一段話:

一陣陣冷雨落在黃繼光的脖子上。敵人的機槍仍然在嘶叫。他從極度疼痛中醒來了。他每一次呼吸都會引起胸膛劇烈的疼痛……黃繼光又醒過來了,不是敵人的機槍把他吵醒的,而是為了勝利而戰鬥的強烈意誌把他喚醒了……後麵坑道裏參謀長在望著他,戰友們在望著他,祖國人民在望著他,他的母親也在望著他,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為在鼓舞著他……

然後寫黃繼光一躍而起撲上了敵人的槍眼。這一段心理與情感的敘說無疑是動人的。但有人質疑:黃繼光當時隻有一個人在前麵,撲上敵人的槍眼就犧牲了,記者怎麼能知道他的心理活動?是“合理想象”出來的。大討論的結果,絕大多數意見認為新聞不是文學,不能虛構描述,而且如果開了這個口子,將很難守住新聞真實性這道根本防線。劉明華等著新聞寫作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8

但是,新聞報道並不拒絕和排斥人物的思想和心理的敘說。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對於新聞事實同樣是重要的,隻不過在表現時,新聞報道往往采取直接引語即引用當事人的原話或前後事實互相印證等辦法來處理。

請看一例:

焦裕祿想:“群眾在災難中兩眼望著縣委,縣委挺不起腰杆,群眾就不能充分發動起來。‘幹部不領,水牛掉井’,要想改變蘭考的麵貌,必須首先改變縣委的精神狀態。”

這是焦裕祿的一段思想。穆青等人采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焦裕祿已經去世,那麼,這段思想又從何得知,是不是“合理想象”?不是,因為,接下來的敘述證明了這個是“真實的想法”:

夜,已經很深了,焦裕祿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披上棉衣,找縣委一位副書記談心去了。

在這麼晚的時候,副書記聽到了叩門聲,吃了一驚。他迎進焦裕祿,連聲問:“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祿說:“我想找你談談。你在蘭考十多年了,情況比我熟,你說,改變蘭考麵貌的主要問題在哪裏?”

副書記沉思了一下,回答說:“在於人的思想的改變。”

“對,”焦裕祿說,“但是,應該在思想前麵加兩個字:領導。眼前關鍵在於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改變。沒有抗災的幹部,就沒有抗災的群眾。”顏雄主編。百年新聞經典(下),2000:525~526

這一段是對話,全是直接引語。對話是可以核實的。既是直接引語,也便是當事人“副書記”說的。這一段對話也便印證了前引“焦裕祿想”的真實可信。

但是這個問題至今並沒有解決好,新聞寫作中人物思想和認識方麵一不小心就會因搭上文學的翅膀而掉進“虛構和想象”的陷阱。《工人日報》1996年10月4日刊發的《北京有個李素麗》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新聞特寫,曾獲“中國新聞獎”特等獎,這也是中國新聞作品能獲得的最高獎勵了,但就是這篇報道也在人物心理描寫上出了毛病:麵對在公交車上吐痰不僅不聽自己的勸阻反而當麵再吐一口痰的青年,“李素麗心裏咯噔一下子,有股怒火直衝腦門,滿臉憋得通紅,她理了理頭發,微笑又出現在臉上,她……俯下身子,默默地擦去地板上的兩塊痰跡。”從“滿臉憋得通紅”開始,都是人物形狀和動作的敘說,真實可信,但是,“李素麗心裏咯噔一下子,有股怒火直衝腦門”這樣的心理由何得知?就是離得再近,那咯噔一聲,你也無法聽見呀,如果是李素麗接受采訪時的敘說,完全可以用直接引語表示,李素麗說:“當時覺得心裏咯噔一下子,一股怒火直衝腦門”;如果李素麗沒說,去掉也不可惜,那張“憋得通紅的臉”也足以反映此刻人物的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