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一人而已。青年的特權就是不需要成本的許諾、不需要證據的自信、可以無限透支的未來。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絢麗的想象。登上帝位的第一天,他就把唐太宗樹為自己的楷模,直追唐太宗,超越唐太宗,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否定自己的父親。
雖然“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但真正偉大的政治家絕不會讓任何一個空洞的道德字眼束縛住自己的手腳。雍正的喪禮辦得無比盛大,接下來,乾隆卻毫不猶豫地與父親唱起了反調。
就在雍正駕崩後第三天,乾隆就把父親十分信任、供養宮中的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趕出了皇宮。乾隆發布諭旨說:
皇考萬幾餘暇,聞外省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雖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閑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閑之地。聖心視之,如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與和親王麵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禦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貸。(《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雍正於日理萬機的閑暇之時,聞聽外省有祛病延壽的煉丹之術,雖明知其非,卻抱著遊戲消閑、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的想法,聊且讓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於西苑空閑之地豎爐煉丹。雍正不過將張太虛、王定乾等當作排遣取樂的優伶小醜,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多次當麵向乾隆及各親王說過,這些人是市井無賴,最好造謠生事。所以,乾隆下此諭旨,命將這些人逐回本籍。
正所謂此地無銀三百兩,這道諭旨,正向天下公布了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如此迫不及待,可見乾隆對雍正信用術士這種背離傳統帝王之道行為的鄙夷與反感。雍正時期,大肆崇佛尚道,他曾經親自在宮中舉行法會,自稱“釋主”,法號“破塵居士”。他請和尚文覺禪師住在宮中,參與國家機密的事務,“倚之如左右手”,甚至親自撰寫《揀魔辨異錄》,介入宗教學術鬥爭。在他的大力支持下,雍正一朝佛道兩教人數眾多,未免泥沙俱下。
乾隆皇帝信奉儒家正統思想,對異端之教不感興趣,對父親崇佛信道更是腹誹不已。借驅趕道士的契機,乾隆宣布,今後出家,必須由官方給予度牒,以此來控製僧尼數量的過度增長。
雍正皇帝一生酷好祥瑞。在他統治期間,中國曆史上所有的祥瑞品種差不多都出齊了,什麼嘉禾、瑞繭、蓍草、靈芝、麒麟、鳳鳥、甘露、五星連珠、黃河清、卿雲現,一樣接一樣出現在官員的奏折裏,雍正說這是自己“敬誠所感,仁者所孚”,證明自己統治合法,治理有成。這自然是對篡位說的一種變相回應。(《清世宗實錄》)
在乾隆看來,搞這一套太小兒科並且太可笑了。他一上任就下旨說,如果百姓安居樂業,雖無祥瑞,“亦無損於太平之象”。相反,國家治理不好,“即使休嘉疊告”,也毫無用處。他還告誡臣工,應該以“實心實政保守承平大業,切不可務瑞應之虛名,致啟頌揚之飾說也”。因此他在繼位當年九月宣布:“凡慶雲、嘉穀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許陳奏。”(《清高宗實錄》)
雍正生時,一項惹人議論的政策是“奏開墾”。雍正鼓勵百姓開荒田地,以各地開荒畝數來衡量地方官政績。結果各地官員紛紛虛報開荒數字,他們升官發財走了,但留下的卻是賦稅隨畝數同步增長的局麵,變相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乾隆即位後馬上詔諭各省督撫:“凡造報開墾畝數,務必詳加查核,實係墾荒,然後具奏,不得絲毫假飾,以政閭閶之優異。”對以前捏報的數字,要求一一“據實題請開除”。
乾隆即位不久,基於國家財政狀況良好,下令免於征收百姓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前所欠的賦稅銀。這是貨真價實的惠民措施,一下子大麵積減輕了底層貧困百姓的生活負擔。(《清高宗實錄》)
當然,在雍正的所有作為裏,最為人詬病的,是對手足兄弟的殘酷無情。
“阿其那”“塞思黑”之獄,是愛新覺羅家族史上最大的隱痛和尷尬。在雍正以前,滿洲皇族內部雖然也紛爭不斷,但從來也沒有撕破臉到親兄弟相殺、相囚,把親兄弟連同其子孫後代一起開除出族籍的程度。雍正上台後的手足相殘,不管有多少必要性,手段確實過於殘忍,處理方式確實過於駭人耳目。大哥、二哥都在雍正任內被監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錮削籍,秘密處死。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遠囚禁。其他宗室被殺、被關、被流放的更是不計其數。這不僅是雍正的恥辱,也是整個愛新覺羅家族的恥辱,甚至是整個大清王朝的恥辱。在崇尚孝悌的宗法社會,無論雍正有多少苦衷,這些行為都是無法讓人原諒的。13年來,雖然無人敢對此提出指責,但乾隆非常清楚這一過分的舉動反而使雍正的政敵贏得了幾乎所有人的同情,包括乾隆自己。為了理順政治高端的關係,贏得皇室內部和中上層王公對自己的支持,他必須改正父親的這個錯誤。
在即位一個多月後,乾隆發出了一道震動天下的諭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萬無可矜,而其子若孫實聖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則將來子孫,與庶民無異。當初辦理此事,乃諸王大臣再三固請,實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處理之處,著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確議具奏。(《清高宗實錄》)
意思是說,允禩、允禟等人,雖然孽由自作,已經死去,但是他們的子孫的血管裏流的畢竟是愛新覺羅的血。如果繼續把他們開除於宗籍之外,與普通百姓一樣,實在不妥。之所以當初開除他們的宗籍,是出於辦理這件事的王公大臣再三固請,而非我皇考雍正的本意。這件事到底如何處理為好,請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拿出一個方案來報給我。
允禩、允禟,即雍正當日所稱的“阿其那”“塞思黑”。這道諭旨一下,分明是要給雍正的這些政敵平反,一時之間,朝野上下對新皇帝的膽魄無不驚訝。
皇帝旨意一下,大臣們當然知道應該怎麼做。他們建議皇帝恢複這些人的宗室身份。不久,幾乎所有因為儲位鬥爭而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複了天潢貴胄的身份,那些被圈禁高牆的宗室王公重見了天日。皇帝下令,給“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孫撥付相當豐厚的產業,以資生活。就連最重要的案犯,父親當日最大的競爭對手前十四阿哥允禵,也被放了出來,並且賜給公爵,給予優越的生活待遇,以讓他安養晚年。據朝鮮史料記載,乾隆還想把允禵被囚13年的俸祿一一給還,因允禵堅辭不受而作罷。(《朝鮮李朝實錄》)
這一重大舉動一下子掃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對雍正乾隆一支的怨恨之情,新皇帝的“寬仁”確實如春風一樣,讓他們重獲新生。
下一個舉動就要爭取官僚集團對自己的效忠了。
帝位更替之際,新皇帝的為人和作風當然是全天下關注的焦點。令大家欣喜的是,新皇帝的性格溫文爾雅,與老皇帝明顯不同。
雍正時期的君臣關係,是典型的貓鼠關係。雍正皇帝總是以惡意去忖度自己的臣子,對他們一舉一動都苛刻明察,一絲錯誤也不放過。
新皇帝卻讓人一望就感覺即之也溫。
一般來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代君主即位之初,都要罷黜一批舊臣,起用一批新人,以推行自己的執政理念。乾隆卻沒有這樣做。他十分尊重父皇時期留下的張廷玉、鄂爾泰等老臣,即位之初對他們稱呼“先生”“卿”而不名,並且動不動就施恩賞賜,“恩逾常格”。在政治上他畢竟是一個新手,在很多問題上缺乏經驗。他處處效仿唐太宗麵對諫臣的優美風度,凡有自己拿不準的事,他無不向老臣虛心請教;自己有事外出,日常國務即由他們處理和轉達。
他效仿祖父,以寬大待下,每每從大臣的角度出發替他們考慮問題,解決困難。在雍正的嚴刑峻法之下,一大批官員待罪獄中,更有很多官員因為要追賠貪汙款項而傾家蕩產四處流離。從“寬則得眾”的原則出發,乾隆對那些受罰過重的官員都予開釋,比如著名將領傅爾丹、嶽鍾琪都因貽誤軍機被判死刑,乾隆給予釋放。查嗣庭、汪景祺這樣令人同情的文字獄要犯,已經被雍正處決,乾隆放回了他們被流放的家屬。雍正去世時正因追賠贓款而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的官員一律獲得寬大,賠款到此為止,不許株連親友。他即位三個月,一次就免除了69名官員的欠款。他下令清查曆年的虧空案,“其情罪有一線可寬者,悉予豁免,即已經入官之房產,未曾變價者,亦令該管衙門查奏給還”。總計乾隆初年,從輕處理的官員,多達2100多名。(《清高宗實錄》)
這個舉動,一下子贏得了官僚階層的歡心。雍正皇帝統治時期,每個官員成天都提心吊膽,惴惴不安。這下,官僚集團終於放下了緊張了13年的心。
大清王朝這艘巨輪,迅速改變了航向,由“嚴”一下子轉向了“寬”。
乾隆這樣做,有多重理由。
第一,新君即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贏得人心。要有效贏得人心,最直接的手段無疑是讓他們馬上得到眼前利益。
第二,作為一位立誌“行仁義”,做“有道明君”的儒家信徒,自然會以“寬仁”為基本施政綱領。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經過父親13年風霜之治,大清社會政治紀律嚴明,貪汙腐敗得到有效控製,百姓在王綱之下戰戰兢兢,已無犯上作亂之念,已經沒有進一步高壓統治的必要。當此時化嚴為寬,既可享受父親嚴治的成果,又可享受百姓對自己的感恩戴德,何樂而不為。
寬仁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經雍正13年的風霜之治,所有人對乾隆的感覺都是春風拂麵,情懷暢怡。《嘯亭雜錄》說:“乾隆皇帝即位時,正是雍正皇帝嚴厲治理之後,他凡事皆以寬大為政,罷開荒,停捐納,重視農業,限製僧尼。萬民歡悅,頌聲如雷。江南出現了‘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這樣的歌謠。”《郎潛紀聞二筆》中說:“乾隆皇帝即位,所頒布的詔令,善政不絕,四海之內,無不歡呼雀躍。”全國臣民對乾隆的印象極佳,認為他是一位仁慈善良,甚至有點柔弱的賢君。連當時在北京的朝鮮使臣也一再稱讚乾隆的初政。一個使臣說:“新主政令無大疵,或以柔弱為病,邊境姑無憂。”另一位則說:“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寬大之政。以求言詔觀之,不以論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於罪台諫,可謂賢君矣。”(《朝鮮李朝實錄》)
第二章盛世的保障——集權
專製權力一言以蔽之,就是剝削天下的權力,其自私性決定了它終日處於被覬覦和窺伺之中。“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所有有能力的人無不對這一權力垂涎不已。因此專製權力的性質天生是高壓的、排他的、敵視一切異己力量的,它必須建立在嚴格的等級秩序之上。
一政治改革的犧牲品
康熙皇帝“有福之人”四個字的評價應驗得很快。在康熙說完這句話的第二年,乾隆生母鈕祜祿氏就因為雍正即位而被封為熹妃,後來又晉為熹貴妃。乾隆即位之後,她又成了太後,尊號為“孝聖憲皇後”。
更令她感覺有福氣的是兒子乾隆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孝子皇帝”。他對母親感情深摯,發自天性。登基之後,國務繁忙,他仍堅持像以前那樣“三天問安,五天侍膳,對母親的生活起居,關懷備至”。(《乾隆帝及其時代》)
剛剛登上帝位的乾隆平時生活中十分注意節儉,甚至拒絕臣子過年過節給自己進獻貢品。但每一次母親過生日,他都大操大辦,絕不心疼錢。特別是乾隆六年(1741年),太後五十歲整生日,皇帝效法康熙五十大壽時的做法,在太後由圓明園返回宮中那天,組織許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在路邊“瞻仰跪接”,一天下來,僅賞賜這些跪接之人,就花了銀子十萬兩、綢緞七萬多匹。至於六十大壽及以後的整生日,為了討太後的歡心,乾隆更是花錢如流水,極盡鋪張之能事。(《清高宗實錄》)
老太太身體硬朗,喜歡活動。乾隆每次出巡,都要帶上老太太一起觀光,叫作“奉太後安輿出巡”。老太太也“樂此不疲,不管年齡已大,路途遙遠,總是高高興興地出外旅遊。一路上供應侍候,自然十分周到、殷勤,但風塵仆仆比在宮中園中無事靜養,總要辛苦得多。也許正因為她不喜歡宮廷中寂寞刻板的生活節奏,她寧願跟著兒子到處奔走,遊山玩水”。(《乾隆帝及其時代》)乾隆“純孝”之名,赫然史冊。
但有一點,乾隆從來沒有掉以輕心,那就是絕不許太後稍稍碰一下他的權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六日,也就是他即位後的第三天,他就發出一道諭旨,告誡宮中太監宮女:
凡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恐皇太後聞之心煩。皇太後仁慈,撫愛朕躬,聖心切至,凡有所知,母子之間,豈有不告之理?但朕與諸王大臣所辦政務,外人何由而知?其應奏聞母後者,早已奏聞矣。宮禁之中,凡有外言,不過太監等。得之市井傳聞,多有舛誤。設或妄傳至皇太後前,向朕說知其事,如合皇考之心,朕自然遵行;若少有違,關係甚钜,重勞皇太後聖心,於事無益。爾等嚴行傳諭,嗣後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終難逃朕之覺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陳福、張保,係派出侍奉皇太後之人,乃其專責,並令知之。(《清高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