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彭小文到現在仍然按兵不動,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畑俊六對於武漢方麵針對南京榮譽師一係列的“整訓”、“整頓”非常不理解。
岡村寧次道:“蔣介石生性多疑,中國軍隊雖然號稱300萬,但是內部派係林立,各自為政,實際上就是一盤散沙!現在櫻花季節掌握的情報,彭小文的部隊已經有大量的非軍事人員介入,支那人總是喜歡內耗!”
畑俊六道:“這個惡魔被他們自己人捆住了手腳,我們應該趁機加大進攻力度,酷熱的夏天快要過去了,第11軍的兵力已經集結到了九江,武漢攻陷之後,天皇就可以鬆一口氣了!”
長江南岸,日軍繼波田支隊之後,第106師團、第101師團、第27師團已經全部到達江西北部,現在第9師團也已經到達。
日軍厲兵秣馬,而武漢卻還在折騰!蔣介石將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如何平衡和如何控製上麵,整個軍事委員會和國防最高會議是此時國民政府的最高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
已經把穀正倫、杜聿明、韓文煥、康澤、鄭介民、郭汝瑰全都安排進了南京榮譽師的體係,可是蔣介石似乎還是認為對彭小文和南京榮譽師的控製力度不夠!考慮再三,蔣介石決定在新20軍和南京榮譽師設置軍法督戰處,軍法處長由王震南擔任。
這個王震南沒有什麼太大名氣,他是浙江法政學堂畢業生,1924年就擔任黃埔軍校軍法處的軍法官,後來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軍法官,廣州衛戍司令部上校軍法官,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法處少將軍法官,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少將軍法官。1930年1月任軍政部陸軍署軍法司中將司長。
1937年9月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監部成立,將軍法司所屬軍法處並入軍法執行總監部審判組,仍由軍法司人員兼辦,軍法執行總監為何成濬,軍法司司長仍為王震南。
並不是王震南有什麼過人之處,也不是王震南剛正不阿鐵麵無私,而是王震南有個特殊的別人無法取代的身份,他是蔣介石的表弟。
政訓處用來控製基層軍官,這個軍法處就是用來控製彭小文和他的高級將領了,蔣介石終於如願以償取得了對南京榮譽師的控製權,但是彭小文、邱清泉、廖耀湘、戴安瀾都明白,這樣的決策係統,這樣的控製力度,等同於捆住了南京榮譽師的手腳,這將嚴重影響南京榮譽師的戰鬥力!
(二)
“小文,對於現在的安排,會不會覺得有些束縛?”陳誠把彭小文喊到辦公室,詢問他的感受。
這不是廢話嗎?彭小文氣的肚子疼,但是他隻能回答道:“陳長官,不會覺得有束縛感,這半個多月的整訓,對我促動很大,我一直在反思自己,這不是我彭小文私人的武裝,這是國民革命軍,這是蔣委員長的部隊!”
陳誠道:“就是暫時有束縛感也很正常,你要習慣這個製度,一支部隊必須要有鐵的紀律,才能保證戰無不勝!”
彭小文心想,恰恰相反,你這根本就不是紀律,而是壓製!為什麼國軍後來幹不過解放軍,這套複雜的製衡係統嚴重影響了效率!《孫子兵法》說,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在這裏彭小文對“禦”這個字的理解由加強了,不僅僅是駕馭的意思,還有一重意思,就是防備!如果君王對自己的大將處處設防,處處提心吊膽,大將不僅束手束腳,而且處理什麼事情第一考慮並不是戰場需求是什麼,而是揣摩上意,那這仗還打個鬼啊!
彭小文道:“陳長官所言極是,屬下針對現在的情況,有一些想法正想跟您請教。”
陳誠道:“什麼想法,說來聽聽。”
彭小文道:“凡軍,製必先定。軍內條令在美國被稱為軍內的聖經,在俄羅斯被稱為軍中之舵。所以我想對南京榮譽師也製訂一係列的軍規,要用最嚴格的紀律來約束自己。”
陳誠道:“這個想法不錯,具體都有什麼內容,我可以幫你參考一下。”
彭小文掏出幾頁紙雙手交給陳誠,陳誠一邊看一邊不住點頭。
(三)
“這個彭小文,居然把古代軍法的十七禁令、五十四斬,連同共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都融合到一起了,而且還加上了貪汙腐敗者殺、參與走私者殺、擄掠民財者殺,這樣的軍規之嚴格,我都擔心他做不到!”陳誠當然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蔣介石。
蔣介石道:“我看很好嘛!共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彭小文把打土豪分田地這個去掉了,換成了這三條殺令,是非常好的,實事求是地說,在軍紀方麵,**的確有一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傅作義不也是弄了個三大紀律十項注意嗎?”
陳誠道:“委員長,我看可以讓彭小文的新20軍先試行這個條令,各地方武裝軍閥習性不改,一邊抗日一邊擾民的事情實有發生。彭小文的部隊雖然也做了些出格的事情,但是總的來說,他們的軍紀是非常好的!”
蔣介石道:“穀正倫康澤他們什麼想法?”
陳誠道:“委員長,口頭上他們肯定是讚同的,但是我看這個貪汙腐敗、參與走私這兩項,他們自己都怕是不幹淨!”
蔣介石沉吟了一下,道:“彭小文說,要把南京榮譽師打造成文明之師、威武之師、仁義之師,這個提議好,黃埔成立的時候,我們也是衷心地希望我們的軍隊成為這樣的武裝,貪汙腐敗、參與走私、擄掠民財,這三條加的好!我看就這麼頒布!”
(四)
“咱們把這個軍法條令頒布出來之後,你們都給我盯死了!那些政訓處的人,那些軍法處的人,如果誰違反了這個苗頭,給我把證據收集齊整,老子一有機會就辦了他們,明白了沒有?”彭小文召集邱清泉、廖耀湘和戴安瀾秘密商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