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大戰,世界動蕩,整個地球上幾乎就沒有清淨的地方,風雨飄搖,危機重重。但是正是有危才有機,正所謂富貴險中求,棋衝斷處生。
但是所有的謀略都不是建立在賭博的基礎上,1939年的冬季攻勢,就是建立在一個國家謀略的基礎上。
蔣百裏先生作為戰略家,他的《國防論》提出了“持久戰”和“以空間換時間”的概念和方向,而俞大維則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量化,提出了“三陽線”。《國防論》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但是這個“三陽線”理論,卻是屬於一個相當高度的保密級別,“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三陽線”戰略理論,就是從量化的角度上解釋了蔣百裏自己都沒有回答出來的問題,第一,需要犧牲多少空間,後退到哪裏為止;第二,需要爭取多少時間,爭取這個時間幹什麼。
俞大維給出的答案是,爭取兩年到兩年半時間,等到歐洲發生局勢突變,也就是1939年的下半年,後退到“三陽線”為止便無法後退,隻有死戰!這個兩年半時間裏,結束軍閥割據,實現中央集權,完成大西南這個大後方建設,讓中國在完全失去外援的最壞情況下能夠獨立抗戰!
“三陽線”,是三座城市,打開中國地圖,從北向南把洛陽、襄陽、衡陽三座城市連出一條線,由此向西,就是要建設的支持持久抗戰的大後方,由此線向東,就是盡可能拖延時間,盡可能對日軍造成殺傷,盡可能對日軍造成消耗。把“兩年半”和“三陽線”結合起來,就是“拿空間換時間”。
從三陽線上看下來,洛陽附近發生了什麼?上麵的忻口會戰、娘子關會戰、太原會戰、黃河大爆破,以及還沒有發生的中條山大戰。
往下看,襄陽第五戰區,武漢會戰、隨棗會戰,以及還沒有發生的棗宜會戰。
繼續往南看,南昌會戰、連續五次長沙會戰、石牌要塞保衛戰、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
從北向南連到一起看,抗戰期間中國雙方最大規模的一次會戰是什麼,是的,那個“豫湘桂會戰”,那是日軍在1944年垂死掙紮的時候發動的,中日雙方動用將近200萬部隊打了八個月,戰火波及146個城市和2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咱們的曆史書上說,是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
不是的,日本的放手一搏是想打穿“三陽線”,逼迫重慶政府投降,裹挾中國共同與美蘇作戰。這是個孤注一擲的民族,對於日本的所有戰略了解都應該從他們的民族性格為出發點。
接著從這條三陽線往東一路看去,你會發現淞滬會戰是第一個轉折點,從那時候開始,日軍的進攻方向便是從東向西,直到最後雙方在這條三陽線上焦灼了7年時間。
這條“三陽線”是什麼時候規劃的呢?1931年,俞大維為國軍選擇的製式武器是中正式步槍、仿捷克式輕機槍、仿馬克沁三十節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全部都是依托這條“三陽線”上山脈縱橫,無法展開裝甲快速作戰和不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和重炮兵部隊作戰而量身打造,還有那24門“三十五倍十五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在洛陽附近的風陵渡擺放,扼製著日軍的西進。
“三陽線”便是中國抗戰的“底線”!
(二)
如此分析起來,彭小文的這套體係就更加清晰了吧,蔣介石負責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中央集權和統一,孫夫人負責號召海內外各黨派形成統一戰線,宋子文孔祥熙負責到處籌錢,這就是整個抗戰期間的重要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俞大維負責戰略方麵的基礎建設和防禦體係構建,這個防禦體係由國軍的各大戰區來共同實現,而彭小文以兩廣為依托,負責主動出擊,戰術阻擊中的“打炸為主,伏反結合,巧妙偽裝,邊阻邊藏”,放大了用在戰略防禦上,難道不行嗎?
顧維鈞自然就負責談判,彭小文放心大膽的去惹事,一切交給顧維鈞擦屁股,本來軍事和外交的配合就應該這樣幹!
順便說一句,民國以顧維鈞為首的外交家們還有一個足以彪炳千秋的貢獻,他們是搬著厚厚的中國曆史典籍,為中國劃出了南海上那個豪華的“九段線”!他們沒有一個人去過中國的南海。
曾母暗沙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那不是一個島,而是水下25米左右的一個暗礁,把哪裏標記為中國海權線的最南端,因為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記載曾在該處觸礁,於是乎這些外交家們一拍桌子,就是它了!
外交家在地圖上劃出來的地方,要靠軍隊去駐守,軍隊如果突破了地圖,要靠外交家去把這塊地方塗塗改改圈進來!
什麼叫做外交,外交是力量的注釋,力量是外交的腰杆!外交就是我們的軍隊能夠打到哪裏,就他娘的把哪裏談成邊界!
政治、經濟、謀略、外交、軍事,天下文章也!讀之或扼腕長歎,或蕩氣回腸,就看你讀的是第幾卷!
(三)
當時沒有先進的通訊工具,三個人的聯係隻能通過電報來進行,彭小文的《安南計劃》跟這兩個人溝通之後,大家一拍即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而這種相互的理解早已經跨越了年齡,跨越了時代。
在英國、法國、蘇聯共同施加壓力,中國麵臨經濟和外交多重困境的情況下,俞大維、顧維鈞、彭小文聯合做出了一個《冬季攻勢補充建議》,以3A最高機密等級,由戴笠向蔣介石秘密遞交,在這個緊要的關頭,蔣介石終於做出了決定,同意實施!
首先對冬季攻勢進行細節方麵的加強,整個攻勢立即發動!
假如沒有“三陽線”,理解冬季攻勢會把人搞的頭昏腦脹,現在應該不會了吧,把“三陽線”適當延伸一下,從第八戰區傅作義的“奔襲包頭”到“五原大捷”,往下看第二戰區在開封、沁陽、商丘的作戰,再往下看第五戰區向信陽的作戰,然後看第九戰區往洞庭湖以東的崇陽、通城、南昌的反擊戰,大部分是依托“三陽線”從東向西狠狠地伸展了一下拳腳,還有就是第三戰區向杭州、富陽等地的反擊,以及切斷長江運輸線,在“三陽線”以東,爭取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