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節 水到渠成(1 / 3)

(一)

鐵血派的提出和劃分,在理論上把彭小文提升到了一個與何應欽比肩的高度,《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稱抗日戰爭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就要徹底消滅和改造一切反動派、頑固派,隻有中國的黨派都堅定必將勝利的思想,中國才有希望!

雖然沒有點名說到底誰是什麼派,但是隻要有理論,大家都會對號入座!於是乎,各大媒體開始放大,何應欽是反動派,閻錫山對日本容忍,自然也是反動派,至少距離反動派隻有幾步路了,鐵血派或者叫做革命派,不僅僅是共產黨,國民黨中自然也有革命派,無黨派人士自然也有革命派,這場抗日戰爭,同樣也是一場革命派消滅反動派和頑固派的鬥爭。

師出有名者,就是給“討伐”找到理論基礎,這個本身是《矛盾論》中對立統一規律的實用辦法,就像後來流行的商學中的“市場細分,準確找到目標客戶”意思完全一樣。

矛盾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解決主要矛盾,比如現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堅定抗日與搖擺投降之間的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定抗日,反對投降,這個是最具備號召力的主張。至於國共的黨派傾向,至於到底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還是改良的方式,這些是次要矛盾,條條大路通羅馬,既然大家都是想要救中國,那就先把我們的共同敵人消滅掉!這一點大家是沒有異議的,我們的共同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是一切試圖對日本帝國主義妥協和縱容的組織!

這世界上有兩種學問,一種叫價值觀,一種叫方法論,價值觀就是通過理論來影響民眾,告訴民眾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謂革命所謂改革所謂社會變革,都是對價值觀的改造。而方法論,就是如何才能達到改造價值觀的目標。馬列主義是價值觀,毛思想即是價值觀又是方法論,這些東西多讀幾遍,對人的影響會很大,尤其是《實踐論》和《矛盾論》,他告訴大家如何融會貫通,如何才不會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沼。

有了民眾的響應和支持,特別是《新華日報》通過這種劃分方式,使得彭小文的這次“革命”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再加上國民政府的確需要一個“替罪羊”來為“桂西南慘敗”背黑鍋,蔣介石知道,不處理何應欽是根本無法平息民怨的!

此時國軍的高層開始想“善後”問題,也就是,如何處理何應欽,處理之後希望達到一種什麼樣的局麵。

“彭小文這是什麼用意?他到底是受誰的指使和暗示?共產黨?不可能啊,不管是不是把何應欽搞下台,共產黨都不可能得到任何好處的,這到底是什麼情況?”這是“後台論”,一般一個重大事件發生之後,大家都要分析分析到底誰是幕後的那個後台。

“要是說這是彭小文想接替何應欽擔任總參謀長,可能性也不大,他隻是個少將掛中將軍銜,不管從年齡資曆來說,都輪不到他啊?那他背後的指使是誰?李宗仁、白崇禧?有這種可能,那不就是桂係不甘心被蔣委員長搶奪地盤,所以卷土重來?”分析誰是幕後,肯定是分析距離何應欽和彭小文最近的人,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一度被拋上了風口浪尖。

除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中國的高層鬥爭戰略中,還有一個狠招,“清君側”!但是從來沒有多少例子,一個人可以把這兩套戰術在同一時間內同時使用,一般情況下都是甲方“挾天子”,乙方“清君側”,這是一個對抗級別的戰術!

但是這“南剿北撫”中的北撫,誰見到那裏有彭小文的名字了?誰現在有證據告訴民眾,這一切都是彭小文的一手策劃?

議論紛紛中,大家都在等著水落石出的那一天,看誰能夠登上舞台!

取代何應欽擔任參謀總長,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彭小文也根本沒這個想法,這就像彭小文在北撫中必須要借用孫夫人的名義一樣,在這次重大的政治動作中,彭小文的目的就是把水攪渾攪亂!

不久,彭小文公開提議,應當由陳誠部長取代何應欽出任參謀總長,並且向大家詳細介紹了陳誠將軍的赫赫戰功!

這個提議一出,大家驚呼,原來是這麼回事情啊!彭小文什麼時候跟陳誠搞到一起去了,如此撲朔迷離,到底是彭小文安排的,還是陳誠一直在幕後指使啊!許許多多的政治動蕩,最終脫穎而出的那個人總是讓人感覺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二)

曆史上的陳誠總是以蔣介石的狗腿子的形象出現,殊不知陳誠有他獨到之處,比如他的用人,1929年12月,陳誠率領第11師在河南與唐生智的第8軍激戰,三天三夜的搏殺之後,第8軍全軍覆沒,而陳誠居然派人給第8軍軍長劉興送去5000元大洋和一封親筆信,寫到:“自相殘殺,實為痛心,請速逃走,來日國家當有用你之處。”

擒殺對方主將乃是戰場上將領的最高榮譽,但是陳誠居然可以如此處置,足見其的韜略和手段不可小視。劉興在抗戰初期出任長江江防總司令,江陰要塞以及第112師,就是出自江防軍的序列,當真是為國家出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