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戰略部署方麵,李宗仁的用兵不可能存在原則上的問題。
日軍的打法是兩翼迂回,中央突破,沒有太多的新意。
第五戰區的整個防禦分成郭懺江防兵團、張自忠右翼兵團、孫連仲左翼兵團、黃琪翔中央兵團、湯恩伯機動兵團、孫震預備兵團和李品仙遊擊兵團這七大兵團。
從總的兵力對比上看,第五戰區50個師40餘萬人,日軍出動的隻有4個半師團,一個重炮旅團加兩個戰車聯隊,連同輜重部隊和工兵部隊,總兵力不過12萬人。不過分析氣起來最重要的就是防禦一方沒有進攻一方靈活,以運動戰對陣地防禦,一直都是一種大方向上的戰術,國軍一直都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
所有的防禦都要有依托,而這些依托無外乎道路和河流,防禦點就是渡口、山口和交通要道,第五戰區在武漢以西,以最為重要的襄陽和宜昌為兩個重要支撐點,在這兩個點上的河流就是一條長江和長江重要的支流漢水。
宜昌是後方支撐點,那麼以襄陽為重點,從北向南,襄樊、宜城、鍾祥這條防線,便是沿漢水的一字長蛇陣,從漢水到宜昌之間還有一道防線,設在漢水與長江之間的荊門、荊州、江陵。這些防線就是江防兵團的防禦範圍。
江防軍司令郭懺指揮第26、第75、第94軍,第128師和第6、第7遊擊縱隊,占據西岸,極力極力拒止日軍渡河,消耗日軍兵力。
江防兵團所占據的宜城、鍾祥過漢水向東,成三角形的地區就是大洪山,張自忠的右翼兵團就在這個位置,張自忠右翼兵團包括第29集團軍、第33集團軍、第55軍,以一部固守河岸陣地,鞏固大洪山南側各隘路口,以主力控製於長壽店以北,伺機擊破進犯日軍。
所謂的左中右,是以襄陽為中心,襄陽作為“四戰之地”,可以用麵東背西來形容,右翼兵團和江防兵團防禦重點就是荊門、當陽,三國時期的古戰場。中央就是指的從襄陽為中心,向東到棗陽、隨州,向西到丹江口、老河口這一個區域,主要以襄花公路為東西走向的防禦帶,阻止日軍沿公路往襄陽進行打擊。
黃琪翔中央兵團下轄第11集團軍、第45軍、第127師和第1遊擊縱隊。
襄花公路的右翼是大洪山,左翼北麵就是南陽和桐柏山地區,桐柏山地區由左翼兵團防禦,總司令孫連仲指揮第2集團軍及鄂東遊擊隊等部,對信陽進行牽製攻擊,並準備以有力部隊向襄花路作戰。
除此之外還有三支部隊,機動兵團總司令湯恩伯指揮第31集團軍,集結於棗陽東北地區待機。預備兵團總司令孫震指揮第22集團軍,暫位置於雙溝。第21集團軍兼大別山遊擊軍總司令李品仙指揮所部對沿江日軍據點和交通線進行襲擊,並以有力部隊對平漢路南段攻擊,威脅日軍後方。
(二)
如果要說李宗仁這個防禦體係的缺點,那就是機動性差,戰線過長導致兵力分散,這個沿著漢水從丹江口、老河口、襄樊、宜城、擺開一個幾百公路長的一字長蛇陣,還有大洪山和桐柏山兩個側擊位置,一個機動兵團兩個預備兵團,宜昌還要安排和部署預備兵力。
而作為進攻一方,日軍則可以按照需要選擇佯攻和集結兵力。整體上看是中國的兵力強於日軍的兵力,但是真正在戰場上,卻是日軍充分利用機動性,處處體現出兵力優勢。
如果說戰略部署方麵雙方旗鼓相當的話,在戰術方麵,國軍也不輸給日軍。
就拿陷入重圍的第173師來說,還是老陣地,還是老對手,日軍的進攻手段還是飛機大炮轟炸、坦克開路、步兵衝鋒、騎兵迂回,但是防禦一方卻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
第173師的防禦陣地現在有三大特色,首先他們在陣地工事前沿堆積黃土做偽裝工事,吸引和消耗日軍的炮火,其次他們在戰壕前後挖掘了參差不起的散兵坑,並且在戰壕的下沿挖掘了能夠蹲進去一個人的防炮洞,第三是充分利用丘陵地區有很多小土丘的特點,在每個小土丘的側麵構築機槍掩體各一個,形成交叉火網,這些都能夠很好的避免炮火造成的傷亡。
防禦陣地的指揮方麵,同樣可圈可點。
還是說第173師,師長鍾毅是1926年就追隨李宗仁,北伐的時候就已經是上校,1934年進入陸大,畢業時候正好趕上抗戰,鍾毅沒有選擇進入中央軍,而是回到桂軍報道,是李宗仁的愛將,雖是師長,軍銜已經是中將。
兵是桂係的兵,將是桂係的將,這樣的部隊怎麼會亂掉呢?
可以說,除了兵力分散這個問題之外,第五戰區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通訊和指揮的協同問題,這個協同不單單是通訊設備,最關鍵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