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聞言,當即跪下求情。老佛爺看不都看,喝斥崔太監:“帶下去,推入井中!”
光緒皇帝跪著往前求饒,慈禧卻故意把臉轉向一邊。
此刻,隻見崔太監滿臉凶威地攬過珍妃,如同勒住一隻無力的羊羔一樣,珍妃在搖擺四肢的掙紮中,喊出一聲淒厲的嬌啼:“拜謝皇恩,來世再見!”
可憐那光緒皇帝,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愛妃,被人無情的投入進中,他竟然縮手無策。
二
慈禧攜光緒皇帝趕在拂曉時分,分別剩坐兩駕馬車,一前一後的走出寧壽宮,走出紫禁城,直奔京郊的頤和園。
奇怪的是,皇家的馬車,不是馬來駕轅,竟然是六匹騾子,“稀嘩稀嘩”地奔跑在拂曉前的夜色中。
慈禧在懲治完珍妃之後,責成皇後及貴妃們,把細軟、小巧、貴重的物件兒,一一帶上,當大夥收拾好財寶,準備趁車出城時,忽而聽說天壇、東直門一帶,已被英軍攻下,慈禧擔心皇室裏聲勢浩大的車隊,走不出紫禁城,便提出來換馬車為驢車,改車隊集體行動,為分散出城。可負責車輛的大臣因一時找不到鄉間的小毛驢,隻好牽著幾匹騾子來報,說:“外麵隻找來幾匹騾子?”
慈禧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揮手說:“很好,快走吧!”
上了騾子車,慈禧還擔心途中被洋人攔截,她不停地打聽:“皇上的車子跟上來沒有?”
侍女們告訴她:“後邊那輛車子中,就是皇上坐的。”
慈禧往後張了兩眼,也不看沒看到後麵的車輛,又轉過臉來告訴馬夫說:“若有洋人攔截,你就說我們是農家夫人回娘家的。”
當然,更不能讓洋人知道的,還是車上坐著的是大清的皇上和老佛爺。
拂曉的署光裏,慈禧與光緒皇帝,心驚膽顫地來到頤和園,守園的大臣,一看是二輛騾子車橫衝直闖地奔園而來,正要下令阻攔,就見大太監李蓮英騎馬迎上來,守園大臣忙迎上去,問:“這是幹什麼的?”
李蓮英告訴他:“是老佛爺和皇上要遠行。”
說話間,就看慈禧一身漢人的老嫗打扮,光緒皇帝穿一身黑衫、黑褲,被人簇擁著走下騾子車。
他們在頤和園稍事休息,很快集大隊人馬,前護後擁,向西進發。並一口氣跑下去數十裏,不覺得已晌午了,慈禧感覺肚子“咕咕”叫,可此刻,車上除了價值連城的金銀財寶,連一粒可以食用的米粒都很難找到。
上路時,慈禧隻交待貴妃們,要帶上值錢的物件兒,就是沒有想到帶些途中的食物。
這下好,車輛行駛至荒無人煙的曠野,到那裏去弄一口食物呢?慈禧看整個車隊,人困馬乏,饑不可耐,傳話讓李蓮英快去尋些食物來!
李蓮英查看地勢,回老佛爺,說再往前走10餘裏,就是河北境內的懷安縣了。可否讓老佛爺再忍一忍,等到了懷安竟內再用膳?
慈禧盡管已經餓得兩眼發直,可她深知在這荒山野嶺的也難以尋找到其它食物,隻好點頭讓前麵的懷安縣令接駕,準備食物。
接到“滾單”(通知)的懷安縣令張良暹,一聽說西太後、大清的皇上駕到,那還了得嗎!驚慌中正不知如何見駕是好時,信使告訴他,老佛爺、皇上僅僅是路過此地,讓他就近準備食物。
張縣令選在慈禧西行必經的一個小村的大戶人家,殺雞、宰鵝、屠殺牛羊。等到西太後、皇上的車隊趕來時,張縣令正跪在地上請安呢,慈禧早就下了馬車,撕扯著一隻雞腿啃了。
那一頓飯,慈禧胃口大開,狼吞虎咽地吃下兩碗小米飯,兩隻雞大腿,四個鴨掌,倒了,還把一隻肥嘟嘟的豬耳朵咬了兩口。待侍女們把一小碗溫茶遞她漱口時,她竟然“咕嘟嘟”連那一碗漱口水也喝下去了。
這是慈禧離開紫禁城吃的第一頓飽飯,雖說是風餐雨露,可慈禧吃得有滋有味,她打著飽嗝,一邊把手伸給身旁的李蓮英,讓李蓮英扶她起來,一邊問李蓮英:“那懷安縣令呢?”
早就候在一旁的懷安縣令張良暹,一聲:“下官在!”隨即就跪在地上了。
慈禧甩著袖子,說:“起來吧!”
隨後,慈禧就在院子裏溜答開了。坐了一天的車子,又饑餓了大半天,這陣子總算吃飽了,而且遠了炮聲隆隆的紫禁城,慈禧的心裏不再是那麼慌亂了,讓李蓮英扶著她,在那農家小院裏溜彎兒、消食兒。懷安縣那個張縣令,如同一個夾尾巴狗似的,不遠不近地跟在他們身後。
這時間,慈禧不知怎麼又想起皇上來,問李蓮英:“皇上呢?”
李蓮英四下裏一張望,隨指給老佛爺:“那不是嗎?”
此刻的光緒皇帝,正坐在一農家的小木椅上垂頭喪氣,食物也沒吃多少。李蓮英跟老佛打趣說:“沒準,他還在思念珍妃呢?”
慈禧眼皮一拉拉,說:“別去理他!”
可就在同時,李蓮英忽而看到那農家小院的牆頭豁口處,有一村姑,正瞪著一雙媚人的杏眼,往這邊張望,李蓮英戳老佛爺往那豁口處看,意思是在這荒涼的地方,還有這麼好看的小閨女。
老佛爺順勢望了一眼,不禁脫口而出:“深山出俊鳥!”
李蓮英打趣般地問了一句:“收下來,送給皇上取個幸,以解他失去珍妃的苦悶?”
老佛爺隨意打了個哈哈,說:“好呀!”
這下好啦,李蓮英當即告訴身後的懷安縣令:“那女子,已被老佛爺選為貴妃了!”
三
選為貴妃的那女子,叫冀妮子,二八年紀,天生一個俊人兒,鮮嫩的臉兒,無需粉黛,已勝似三月的桃紅,一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水靈中透出誘人的秀美,櫻桃似的小口,沉默中都含有七分笑意。也難怪慈禧初見時,順口誇讚其:“深山出俊鳥!”
當天,冀妮子是趴在牆頭上看熱鬧哩!她是慈禧、光緒皇上落腳的那戶人家的鄰居,看到大隊人馬擁進隔壁,好奇的妮子,就趴在牆頭的豁口處,這看那看的看不夠。
哪知,她這一看,卻讓慈禧和大太監李蓮英看上了她,前後吃一頓飯的工夫,竟然把她定為皇上的妃子了。
李蓮英指示懷安縣令張良暹,先領他到隔壁那戶人家去摸個底細,以便事成以後,將那妮子帶上,一同西去。
張縣令一聽這話,可真是心花怒放了,他做夢都想不到,他所管轄的小小懷安縣,竟然要出個“貴妃”,這是冀家人的幸事,也是懷安縣的榮幸呀!
張縣令樂顛顛的領著大太監李蓮英來到冀家,沒等李蓮英開口,張縣令就先恭喜上了!
冀家的老父老母,不知來的是何許人也?
等冀家人明白,道喜的那一位官人,是他們的父母官時,不由都打起寒顫來,他們今生今世,都沒見過縣令這樣的大官兒,更別說李蓮英那樣的“大總管”了,若真是說出李大總管的身份,保準能把冀家的人嚇個半死。好在那李蓮英沒有說出身份,一切都有懷安府的張縣令去說合。
當張縣令告訴冀家人,說隔壁的貴人看上他們家的妮子時,冀妮子的父母,雙雙給縣令大人和李蓮英跪下了,冀妮子更是嚇得魂不附體,抱住母親痛哭不止,冀妮子的父親跪在張縣令的腳下,口口聲聲地說:“行行好吧,山村小女,不懂事理,伺候不起遠來的貴人呀!”
張縣令說:“什麼遠來的貴人,那是咱們大清的皇上,選上你們家的妮子做貴妃啦!”
冀家人愣了!
他們根本不信縣令那鬼話,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大清的皇上,怎麼會跑到這窮山荒嶺來呢?再說,大清以來,滿漢不能通婚,黎民百姓哪個不知不曉呢?
冀家人想:隔壁那夥人,十有八九是一夥強盜、匪徒,他們以重金收買了縣令,前來搶占民女來了!冀家老父苦苦哀求,說他們家的小女,是個聾子,是個啞巴,是個不懂事理的笨丫頭,萬萬伺候不大清的皇上。尤其是那冀妮子,聽說隔壁那些人,要把她帶走,一時間驚嚇得,竟然昏死過去。
原想成全一樁美事的大太監李英,沒想到把冀家人嚇得魂不附體,回去把這事情與老佛爺一說,原本就沒當回事的慈禧,輕描淡寫地說:“罷了,國難當頭,待以後再說吧!”
可這話被李蓮英傳下去之後,就變成聖旨,當即責成懷安縣令張良暹,嚴加看護好冀妮子,待以後皇上回京,擇其吉日迎娶。
四
當天,慈禧、光緒皇帝的車隊遠去了,懷安縣的縣令張良暹卻寸步不敢離開冀妮子一家。
張縣令先是找來當地的保長,對冀妮子的日食住行精心照料,再就是對冀家的老父老母倍加愛戴。等縣衙裏拔來專款,要為冀家修繕房屋(改建行宮),冀家老少這才知道,那日車隊路過的一行人,真是大清的皇上,他們冀家的妮子,當真被皇上選為貴妃了!
這還了得嗎!冀妮子頓時就身價百倍了。父母磕頭如搗蒜一樣,謝著當地的保長、謝著懷安府的張縣令,謝著蒼天有眼,福臨他們冀家的子子孫孫。
一時間,親朋來看,鄉鄰來賀,把個原本就很美氣的冀妮子,當成寶貝瘩疙一樣看護起來。
冀家的人隨即也跟著沾光了,每個月,縣衙裏的官差都要來看望幾趟,送些吃的、用的,趕上節日,還有布匹、綢緞送來,更別說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雞鴨魚肉蛋果糖了。可謂應有盡有!
懷安府的張縣令,以及冀家上下的幾代人,都盼望著大清的皇上,早一天選個皇道吉日,把冀妮子接到北京,接進紫禁城。
冀妮子也不是先前的村姑打扮了,每日在指定的“行宮”中活動,日食住行,都有侍女伺候,專人教她皇宮的禮節,教她琴棋書畫,教她認滿漢兩種文字。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大約是到了光緒二十七年十月,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同英法聯軍等11個國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之後,慈禧攜光緒皇帝從西安返回紫禁城。懷安縣的張縣令聽到這個消息,晝思夜盼地想著京城送來聖旨,讓他張良暹、張縣令親自把冀妮子送到北京去,以便在西太後、皇帝那裏封官領賞。
可光複京城的慈禧太後,又過上了大清的糜爛生活,整日歌舞相伴,餐餐美味如山,哪裏還記西行途中的那個農家冀妮子喲!
守在塞外的懷安縣令張良暹,明知道大清的皇上,早已忘了他在西行的途中所納的一妃,可他一個小小的縣令,怎敢過問皇室的大事呢,始終不敢奏折提醒,就那麼眼巴巴的等了兩年,見上邊仍沒有動靜,慢慢地撤去冀妮子“行宮”中的侍女及家教,斷絕了冀家每月的供奉,使冀妮子又恢複了往日的村姑生活。
但是,在這以後的歲月裏,冀妮子的生活異常苦悶!先是她自己把價抬高了,自認為她是大清的貴妃,很少與世人來往;再就是百姓們不了解內情,真把她當貴人,無人敢娶她為妻。
後來,隨著歲月的加深,冀妮子的生活愈加憂鬱寡歡,最終,苦悶成疾,50而終,埋葬在冀家的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