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戲說慈禧(1)(1 / 3)

報恩

清江口,今日淮安市近內,是京杭大運河與清江河的交彙處。自古以來,那裏都是水上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船隊,要在此等候船閘漲水放行,東來西去的船工,要在此上岸加水、添米、買菜、修補船帆。

趕上天氣不好,或是船隻堵塞河道,十裏河套,船帆如林,熱鬧非凡!那樣的時候,少則三、兩日,多則幾個月,堵塞的船隻才能慢慢地離開清江口碼頭。

這便熱鬧了沿河的店鋪、戲院、酒樓,以及夜半晃燈的花船(水妓),滋生了纖夫、水手和一些彈琴賣唱的姐兒。

趙四水就是那時間清江碼頭一個出色的水手,人稱水下蛟龍,他能在水中倒立,還能在水下翻跟頭,最能耐的就是水中換氣。南來北往的船上,隻要是有什麼物件掉到水裏,他一個猛子紮下去,保準是十拿九穩地給你托上水麵。

平日裏,那趙四水就溜達在河岸邊,有時,也弄戴頂破草帽罩住臉,躺在河邊曬太陽,一旦是聽到有人喊他“四水”,或是某個地方狂呼亂叫,說有人落水啦!

那時刻,他立馬就精神起來,你幾乎察覺不到他是怎樣來到你跟前的。當你看到河麵上綻起一朵燦爛的水花,那一定是趙四水紮進水裏救人了;倘若落下河的不是人,而是一件什麼稀奇的物件兒,最好是遇上那個達官貴人的物件兒!那好啦,他趙四水雙手抱著膀子站在河沿上,明明看到那東西隨河水的漩渦而下沉,主家不給出打撈的報酬,他睬都不會睬你。趙四水吃得就是水下的這碗飯,不給他幾個銅板哪行呀!

話再說回來,那邊河岸的小席棚裏,還有他趙四水的一家老小哩!一年四季,趙四水就守著這清江碼頭,盼得就是河麵上多出事故!如同曬糧的人想個大太陽,棺材鋪裏的人盼望多死人是一個道理!他趙四水就盼著各船上的物件兒都落到水裏去!

話說這一天,秋雨綿綿,從安徽近內開過來一隻喪船,老遠就望到船頭上紮著鬆枝、白布。近了,才看到是一隻官家的喪船。船上的人雖穿著孝袍,但仔細辨認,還是能看出他們都穿著旗人的服裝。船上打出一幅訃告“安徽道員惠徵千古”。

道員是一個虛職,如同縣衙裏的“補缺”,沒有官位做時,和普通百姓差不了多少,可見那位惠徵大人,至死都沒能做上個實實在在的官兒。

從船上的陪葬品和送葬人的穿戴上,也不難看出,死者僅僅是個掛著官名的書生罷了!沒有官府的衙役押船,沒有響船在前頭明鑼開道,孤孤單單的一艘小船上,一個船夫,一個婆子,和三個穿著重孝的兒女。

喪船在清江口碼頭停下以後,淅淅瀝瀝的小雨還在不緊不慢地飄落著,船夫按常規,將喪船慢慢地靠近岸邊,並告訴船中的惠夫人,說是船已行至清江口碼頭。

常在這條線上跑的船夫,都知道船到清江口碼頭,就該停下來休整了,需要些銀兩,添購食物,加滿船上的食用水,然後再繼續南下或北上。而此刻,船中的惠夫人,隻摸出一錠碎銀,大約有三、四兩重,交給身邊的大女兒蘭兒,讓她遞給船夫,並叮囑船夫上岸後,多買些粗米、瓜菜,以保證能湊合到京城。

船夫接了銀子,心中多有不快,顯然是嫌銀子少了!可惠夫人想得是京城葬夫,處處都要用錢,眼下還是節儉些為妥。

船夫接了銀子,上岸而去。河岸邊,趙四水一家老小,早就看到了那隻喪船。先是小兒子水生看到喪船上青鬆、白布,感到稀奇,喊出席棚裏的兄妹,一同趴在草席門口張望,再就是四水媳婦也打起眼罩,向著那邊喪船上看稀奇。後來,喪船那邊突然有人喊:

“有人落水啦!”

“快些救命呀!”

早就守在河邊的趙四水,一個猛子,就紮進了那滔滔的河水裏。

趙四水救上來的人,就是喪船上那個叫蘭兒的妹子,那時間,那蘭兒有十二、三歲。但她個條高,皮膚白,再加上天生麗質,雖說穿戴平平,可早已是大家閨秀的模樣了。

蘭兒是在娘催問她船夫上岸添米、買菜為何還不歸來時?獨自步入甲板想去看個仔細,可河岸邊的柳絲與高高的河堤擋住了她的視線。蘭兒想去岸邊眺望。

哪知,蘭兒連日幫娘操持爹的喪事疲勞了,再加上一路上暈船體弱,剛踏上搖晃的甲板,沒走出兩步,眼前一黑,隨著“哎喲”一聲驚呼!就一頭栽進了波濤滾滾的河水裏了。

趙四水雖稱得上水中蛟龍,可等他從岸邊跑過來,再迎著浪頭紮進河水,那蘭兒早已在水中呼爹喚娘的沒了力氣,眼看就要往河水的漩渦裏下沉,趙四水卻從水下,單手托住那女子的白肚皮,一搖一晃踩著水遊上岸來。

上岸後,趙四水發現蘭兒的肚子已經被河水灌成氣鼓狀,他憑著多年的救人經驗,立馬彎腰背起那蘭兒,不停地在河岸邊上下顛晃,船上的惠夫人攜一雙兒女下船來哭蘭兒時,那蘭兒已在四水的背上吐出了一灘黃乎乎的河水,且慢慢地蘇醒過來。

惠夫人緊拉著四水的手,口口聲聲地喊著“恩人呀!”,就要給趙四水跪下時,前頭忽而趕來一隊人馬,說是清江縣的縣太爺看到此處有旗人的喪船,且圍觀者眾多,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前來料理。惠夫人抱著落水的蘭兒,給縣太爺跪下了。

哪知,清江縣的縣令吳棠大人,一看到地上跪著的是安徽道員惠徵大人的夫人及子女,大喊了一聲:“嫂子!——”隨單腿跪在泥窩裏,扶起了掛著夫孝的惠夫人。

這位吳棠大人,是江蘇盱眙人,他與惠徵大人是同堂的“道員”,一同在安徽等“缺”時,吳棠大人趕上好機遇,於三年前,被朝廷派到清江縣來做縣令,可憐那惠徵兄,始終沒得到一個好“缺”,直等得囊中羞澀,兩手空空,含恨西去!幸虧同朝的旗員,念其血脈相通,湊了些銀子,為他製了棺材,雇了一艘木船,讓其妻兒、小女,將其棺柩送回原籍。

喪船至清江口碼頭,恰好又被這吳棠大人撞見,吳大人伏在惠徵的棺材上失聲痛哭!他口聲聲地說:“惠徵兄,原認為你在安徽做官,沒想到在這清江口見到了你的棺材!”

吳棠大人責怪惠夫人:“為何兄長的棺柩至此,也不告知一聲?”

惠夫人隻顧掩麵哭泣!慢慢醒過來的蘭兒,替娘給吳大人回了禮。

此刻,那位上岸購物的船夫也趕來了。吳大人一看,所采購的全都是玉米、南瓜,無一樣雞鴨肉蛋,就問惠夫人:“這是為何?”

惠夫人抹淚無語,那船夫說出了實情,道出惠家人所帶的銀兩,也隻能吃這粗米、南瓜。

吳大人當即吩咐下人,快去告知他家中的吳夫人,讓她拿些銀子來,以便惠夫人多購些食物和用物。吳夫人聞訊趕來時,捧出了散金碎銀,還將她手上的鑽戒、耳環、手鐲,一一摘下來,送給了惠夫人,讓其回京後,一定要厚葬惠徵兄。

蘭兒攜弟妹,給吳大人及吳夫人磕頭。

而此刻的吳棠大人卻找來了那個搭救蘭兒一命的手水趙四水,讓蘭兒記住這位水手的救命之恩。十幾歲的蘭兒,已曉得她是趴在那水手的背上活過來的,心中雖萬般感激,可臉上不由自主地飛起兩團紅霞,低頭施了大禮,說了感激不盡的話語,便退到了一邊。

蘭兒的娘惠夫人,看到眼前的救命恩人,總想以禮相報,萬分感激之中,忽而想起蘭兒衣帶上的一枚小貓舌頭樣大小的玉佩。那是蘭兒爹在安徽等“缺”時,一個朝中做官的同鄉,常到家中來玩,看蘭兒天資聰慧,舉止可人,就將那枚刻著小小竹籃的玉佩,送給了蘭兒。

當時,蘭兒的爹還在場,笑談中,都說那玉能保身,關鍵的時候,還能保護主人的性命。今日,在這清江口碼頭,是這位恩人救了蘭兒的性命,想畢,這塊玉佩也算盡其用途。惠夫人執意從蘭兒衣帶上解下了那枚玉佩,遞給那趙四水,說:“這枚玉佩當屬於這位恩人了!拿回去,隨便換些柴米吧。”

趙四水哪裏敢要,他看到他救上來的人,連縣太爺都來送銀子,他連連搖頭擺手不接那玉佩!

吳棠大人看趙四水確實不敢去接那玉佩,一旁發話說:“既然人家真心送你,你就拿著好啦!也算是了卻了人家母女的一片心意。”說這話時,吳棠大人還從自己的兜裏,摸出一點碎銀,一同賞給了趙四水。

趙四水接了那玉佩和銀子,謝了吳大人,謝了惠夫人,歡喜而去。

事後,趙四水把吳棠大人賞給他的銀子花了,可惠夫人從蘭兒身上解下的那枚玉佩他卻留下了。趙四水知道,那位落水的小姐,一定是大戶人家的千斤,否則,她們家中是不會有玉佩,本縣的縣太爺吳棠大人也不會去哭欞!遺憾的是,趙四水一直不知道他救上岸來的那位小姐姓氏名誰?直到數年後,吳棠大人的官位越升越高,尤其是吳棠的夫人也做上大清的一品夫人時,清江縣的百姓們,茶餘飯後都在談論吳棠大人春風得意時,趙四水這才知道,當年被他救上岸來的那個叫蘭兒的女子,就是當今的西太後——慈禧。

這時間,趙四水就把那枚玉佩視為珍寶!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子女們,都鼓動他帶上那枚玉佩去見當今的老佛爺——慈禧太後。

家裏人做出種種猜想:如果慈禧太後見了那枚玉佩,一定會記起當年她在清江口碼頭落水的情景,一定會想到是趙四水救了她!

那樣,既使不給他趙四水封官加賞,老佛爺的手指縫裏稍微漏上那麼一點散金碎銀,就足夠四水一家吃喝數年,起碼是不用他趙四水整天紮在水下“撈食”吃了。

趙四水呢,看似聽之任之,不言不語,可他無時不在想,怎樣才能得到慈禧太後的恩賜,讓他們老趙家世世代代的榮華富貴!可紫禁城裏戒備森嚴,他趙四水一個隻會在水下翻跟頭的窮水手,如何能堂而皇之地走進紫禁城,走進金鑾殿,見到他曾經搭救過的慈禧太後呢?

苦思冥想中,那就是一條路,淨身以後,進宮做太監。

那樣,就可以有機會接近慈禧太後,就可讓慈禧太後知道,他趙四水是曾經搭救過她的大恩人!慈禧太後若念其當年的恩情,一定會重賞他趙四水。沒準還能像家裏人想得那樣,封他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兒做做。

轉而又想,他趙四水已是四十有幾的人了,那樣大的年歲,既使淨了身,又怎麼能混進紫禁城?

這樣的一些想法,在趙四水的腦海裏盤纏了很久,有時,也和家人談起過。尤其是趙四水老娘晚年癡呆,臥病在床,又加上四水的女人得了肺喘腫,家中窮得無錢醫治時,趙四水常常抱頭長歎:“若讓我再年輕20歲、那怕是10歲,我幹脆淨了身,去見當今的老佛爺,讓全家人都榮華富貴!”

這些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了!趙四水十六歲的小兒子水生,私下裏找到一個鄉間醫生,割去了下身,傷口還沒有完全愈合,就羅著兩腿,向他爹要當年慈禧太後她老娘賞給他的那塊玉佩。

趙四水一看,這小兒子有種!不聲不響地割去了下身,拿定主意要持那玉佩去見當今的老佛爺。這雖說是他趙四水夢中的願望,可兒子淨了身,失去了傳宗接代的命根子,對當爹的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悲喜交加中,趙四水含著一腔熱淚,將那塊玉佩交給了小兒子水生,叮囑他,進了紫禁城,一定見機行事,千萬不可輕意地亮出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