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戲說李鴻章(1 / 3)

冰棒外交

中日甲午海戰慘敗之後,清政府在大日本帝國的威逼之下,萬般無奈,不得不向日本人屈服,全權委托中堂大人李鴻章,赴日本國簽訂所謂的和談條約。即,後來的《馬關條約》。

李鴻章明知此次日本島國之行,是喪權辱國行為。在剛剛結束的中日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大耍威風。氣勢洶洶的日本人,在海上擊敗我大清國的北洋水師之後,勢不可當!揚言要把戰火直接燒到紫禁城。

日本人蔑視我大清國。李鴻章在這種情況下,受命於朝廷,忍辱負重地前往日本馬關求和談,真可謂是引萬箭於一身,集天下的罵聲而入他一人之耳。

但是,李鴻章此番東渡的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為慈禧老佛爺能繼續把持風雨中飄搖的大清國而來,是向侵略者賠禮道歉、堆金送銀而來。可想而知,當時,作為戰敗國的首席和談代表李鴻章,踏上日本島國時的心情,是何等地複雜。想當初,北洋水師,是他李鴻章親手締造的。而今,“水師”被侵略者給毀掉了,龐大的艦隊被敵人的炮火打得沉的沉、毀的毀,殘不忍睹,許多壯士就此葬身魚腹,倒頭來,他這個“締造者”,還要奴顏婢膝地向侵略者低頭認罪求和談,簡直是奇恥大辱!

然而,令李鴻章始料未及的是,日本天皇帝國對李鴻章及其隨從團隊的到來,顯得無比熱情!歡迎的場麵,極其壯觀,不等李鴻章走下甲板,鮮花、彩旗,歡迎的鑼鼓隊伍,簇擁而至,絲毫不見戰場上你死我活的敵視情景。

向來善於揣摩的李鴻章,猜到日本人的鮮花、彩旗背後,一定暗藏著不可告人的陰謀。所以,李鴻章麵對鮮花、彩旗,始終沒有絲毫的笑容,他每時每刻都在提防日本人狡詐的舉動。

簡短的歡迎儀式過後,舉行中日雙方談判代表首場見麵會。李鴻章沒有想到,日本國的首席和談代表,竟然是他在法國結識的同窗舊友、中日甲午海戰的幕後對手——伊藤博文先生,難怪碼頭上擺出如此虛情假意的歡迎場麵,這其中的緣故,就不言而喻。

見麵會上,伊藤博文先生讓工作人員把會場布置得別致而高雅,其中的茶水、點心、水果以及大紅燈籠等等,都是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和生活習慣擺放的,惟獨一樣東西,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尚屬於稀罕物兒,那就是冰棒。日本人用咖啡色的紙袋把一支支冰棒包好,擺放在每個人跟前的托盤中。

當時,正值春夏之交,天氣並不十分炎熱,按照季節來推算,伊藤博文先生沒有必要給客人上冰棒。但是,笑裏藏刀的伊藤博文,在鮮花、彩旗等歡迎儀式過後,就是要通過這支小小的冰棒,讓他昔日的老朋友、今日的談判對手李鴻章明白,別看碼頭上歡迎的氣氛很熱烈,可接下來的談判,如同這支冰棒一樣,讓他涼到心裏去。

隨同中堂大人李鴻章的和談代表,都不知道那紙包裏包裹的到底為何物?大清朝的慈禧太後尚未用過冰箱、電風扇,國人當然也就不曉得什麼叫冰棒、冰激淩了。但是,中堂大人李鴻章是知道的,李鴻章早年出訪過西歐諸國,吃過西餐,見過西式的許多用物與食物。

此刻,李鴻章一看到托盤中的紙包上凝結著小小的水珠,外麵還冒著絲絲涼氣,就猜到那裏麵所包裹的東西,十之八九是西方人用來降溫避暑的冰棍。而今天的談判桌上,他的老朋友伊藤博文先生,要用這等涼物來招待他,李鴻章心中頓感不快,他擰眉靜思了片刻,本想推之一邊,可桌子對麵的伊藤博文先生,卻以老朋友的一片好意,伸手示意中堂大人享用那紙包裏的東西。

李鴻章點頭一笑,二話沒說,拿起那隻冰棒,隻見他“唰”地一下,撕去外麵的紙罩,捏在手中並沒有急著食用,而是裝作不知何物一般,左右觀看,還不時地撅起嘴巴,吹著冰棒上縷縷升騰的涼氣,給人的感覺,中堂大人沒食用過此物,誤認為那是熱的,怕燙傷了嘴巴才左右吹氣,頃刻間,引來日本人的一場哄堂大笑。

李鴻章也陪著笑了笑,但他,很快收住笑容,眼睛直愣愣地盯著桌子對麵的伊藤博文先生,說:“這東西,你我在西歐可吃過不少,乍看起來蠻熱情,其實,內心裏涼著呐。”

一句話,一下子把在場的日本人臉的上笑容給僵住了。

隨後,就看中堂大人把手中的冰棒往托盤中一放,說:“老夫牙口不好,這種涼玩意是上不得口嘍!”隨後,將那個托盤推之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