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企業財務信息利用
4.1.1財務治理層麵的企業財務信息利用
4.1.1.1財務治理的利益相關者模式
在現代企業產生的相當長時間裏,經濟學、管理學和公司法學都認為,企業是圍繞股東的利益組織起來並開展活動的,這種被稱為股東中心或股東優先的企業理論和治理實踐已受到多方麵質疑。隨著現代企業理論的發展,尤其是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影響,學術界和企業界普遍傾向於治理主體多元化。世界各國公司治理原則先後確認了利益相關者的治理主體地位和權力;我國證監會2002年出台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也給予了利益相關者足夠的重視,其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關者問題,所定義的利益相關者包括銀行等主要債權人、職工、消費者、供應商和社區等,賦予了他們求償權、知情權,以及適當的參與權。可以說,財務治理的利益相關者模式已基本確立。
利益相關者一詞最早出現在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份備忘錄,是指那些沒有其支持,組織就無法存在的集團。從那時到現在,國內外學者已提出了30多種利益相關者定義。這些定義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堅持小範圍,認為利益相關者是在企業中投入了“賭注”的人,即所有者和債權人;第二類範圍較大,認為利益相關者是和企業存在直接關係的人,從而還包括了供應商、顧客和員工;第三類範圍寬泛,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影響企業和被企業影響的人,從而還包括了政府、社區、市場中介組織、財務分析師、輿論影響者、社會公眾等。
一些學者嚐試對範圍寬泛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主要有查克漢姆、克拉克遜、米切爾、李心合等。其中較具啟發意義的:一是格蘭特從利益相關者和企業的影響互動是合作還是威脅,及其潛在性高低,將其劃分為支持型、邊緣型、反對型和混合型;並認為對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者應分而治之:整合支持型、監控邊緣型、防禦反對型以及聯合混合型。二是楊淑娥、金帆從利益相關者是否對企業財務信息的生成和呈報具有直接影響,將其劃分為依賴內部財務治理的利益主體和依賴外部財務治理的利益主體。關於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和分類,本書不再多作贅述,我們將討論重點放在:第一,不同利益相關者為何參與財務治理;第二,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及其滿足方式。關於第一個問題,企業總是在複雜的、充滿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展開生產經營,也因此和利益相關者產生關聯。
(1)資本市場競爭和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資本市場是企業融通資金的場所,有兩類籌資方式,吸收股權投資和取得貸款。在工業經濟時代,資金相對稀缺,資金供給者在企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但隨著時代變遷和競爭方式轉變,在企業的資本結構中,已不再隻有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人們日益認識到,並不是所有者和債權人承擔著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部風險,甚至不是他們的投入對企業貢獻最大。
(2)產品市場競爭和產品市場利益相關者。除所有者和債權人之外,最早進入企業視野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是產品市場上的供應商和顧客。由於商業信用,他們本身和企業就有經常的融通資金關係,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對供應商的債務和對顧客的債權總是占有相當份額。另一種理解是,企業由於和顧客的隱性契約,而對顧客隱性負債,並可能引發隱性財務危機。
科技進步使得人類社會的物質產品越來越豐富,產品市場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市場競爭空前激烈,以銷定產、顧客至上等理念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客戶關係管理,即將顧客視為重要資源加以經營,並努力使其終身價值最大化。為了更好地滿足顧客、為顧客服務,企業和供應商之間因共同的市場利益而結成聯盟,供應鏈管理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成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一種企業經營模式。
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美國數據設備公司在處理和供應商之間的關係時就采用了一種前攝性戰略,將供應商納入其策劃小組,使得供應商對企業生產經營有了適當參與和部分決策權;惠普公司和施樂公司也采用了類似方法,將供應商納入其設計部門,和企業共同決策,共同分享經營成果。今天,利益相關者已不隻是作為外因影響企業生產經營,而是作為內因實際地參與治理,正如蒂爾指出,我們今天正從利益相關者影響邁向利益相關者參與。弗裏曼認為,利益相關者以兩種方式影響了企業戰略:一是通過公司治理結構參與戰略決策;二是將利益相關者理念應用於戰略管理,即通過對利益相關者的確認、對相對重要程度和不同影響麵的係統分析來進行戰略管理。他將研究重點放在後一方麵,發展出了利益相關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