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明軍取得的輝煌勝利,哈薩克汗國汗王江格爾,葉爾羌汗國“吐魯番阿奇木”蘇裏唐在布哈拉城下陣亡,近三萬聯盟軍被殲滅,本來就準備滅亡布哈拉汗國的戰爭,演變到了現在這樣,卻成為了聯盟軍的慘敗,他們隨時都有著被全殲的可能!
巴哈杜爾和他殘存的部隊,陷入到了惶惶不安之中。他們不知道明軍那恐怖的火炮,什麼時候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他們不知道明天自己還會不會活在這個世上。巴哈杜爾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將軍隊集結在一切,期盼著奇跡的發生。
因為這個時候不管是巴哈杜爾,或者是阿不杜拉,心中都還有著一份希望。而他們心中的這一份希望,正是來自於一部法典:《喀爾喀衛拉特法典》!
大明崇禎十三年,為了應付當時來自於的滿清政權的壓力,準噶爾的巴圖爾琿台吉與喀爾喀的紮薩克圖汗素巴第向所有部落和汗國發出倡議,要求舉行會盟,共同應對危機。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響應。九月,大會如期召開。
這一次的會議這可算是蒙古世界的一次盛會。喀爾喀三部汗王除了車臣汗碩壘因為年老派兒子參加外,紮薩克圖汗素巴第、土謝圖汗袞布均親自到來,阿拉坦汗王朝二世汗鄂木布額爾德尼,和碩特汗國的顧實汗,土爾扈特汗國的和鄂爾勒克也都親自與會。
再加上有實力的首領,有威望的活佛和大喇嘛,共有二十七位首腦參加。而大會的主持者,便是準噶爾汗國的統治者,巴圖爾琿台吉。
大會上,眾人均認為吞並了漠南蒙古的滿清是最危險的敵人,為了生存,隻有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可眾多的汗國和部落如何才能團結?除了定製法典,就再也沒有別的辦法。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經過反複磋商,《喀爾喀衛拉特法典》誕生了。
這是一部既確定了國與國關係,又確定了人與人關係的《法典》。
其中規定,喀爾喀各部與衛拉特是彼此關照,互相負責的整體,不得互相侵略和掠奪,其原有的戰俘、移民和逃散人員問題,都要按法律解決,不得訴諸武力。一旦大敵來犯,要互相通報,一致對敵,有見死不救,怯陣脫逃的,要處於重罰。
在確定了這些大方向之後,《法典》還明確規定了,貴族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貴族與奴隸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有對宗教人士的專門條款。
《法典》的順利頒布,使得蒙古人在北元滅亡後重新樹立起了抗清大旗,而掌旗者無疑便是準噶爾汗國的汗王巴圖爾琿台吉。
而隨著巴圖爾琿台吉汗王的死去,以及最主要的因素,即原本強大的滿清,竟然奇跡一般,滅亡在了大明的手裏。《喀爾喀衛拉特法典》的效用正在一步步地減少。《法典》所涵蓋的汗國之間的互相攻擊,包括對不拉哈汗國的圍攻,正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哪怕名存實亡,畢竟終究在各汗國之間還是存在著這麼一部《喀爾喀衛拉特法典》。
在付出了幾百人的代價後,巴哈杜爾終於成功的將他派出的幾十名使者,送出了明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而這些使者,每個人的身上都帶著一封由巴哈杜爾汗汗和阿不杜拉汗所聯合署名的,分發給諸汗國汗王的信件,在這封聯名信件裏這麼寫道:
滿清已經滅亡了,而現在《喀爾喀衛拉特法典》中所覆蓋的各汗國的敵人,已經從當初的滿清變成了現在的大明帝國。相較於滿清來說,大明目前已經成為了各汗國最大的敵人。一旦聯盟軍崩潰了,那麼,大明帝國的下一個目標便是他們這些汗國。
江格爾汗的戰死,便是對各汗國一個最好的警告。巴哈杜爾汗和阿不杜拉汗一致認為,要避免悲劇的再次上演,隻能重新啟動法典所賦予各汗國的權利以及義務,組成一支由各汗國組成的強大聯軍,到達布哈拉城下,與明軍做決死的戰鬥……
至於為什麼攻擊布哈拉汗國,巴哈杜爾也為自己做出了解釋。他無中生有的告訴各汗王,其實在很早以前布哈拉汗國便已經與明朝勾結,大肆出賣汗國之間的情報。所以希瓦汗國這才舉兵討伐叛徒。而明朝的迅速反應,豈不也正好驗證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