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戰旗獵獵 五百五十七 北京條約(1 / 2)

大明武英四年十月,在大明王朝的京師紫禁城內,來自大明、維也納、匈牙利、雅典、埃及、摩利亞等十七個國家的代表,在受到了中國人熱情友好地招待,並且經過了長時間的漫長而又艱苦的談判之後,共同在新的協約:《北京條約》上簽署下了自己的名字!

各國代表明確承認了大明王朝在原奧斯曼帝國所取得的一切利益,並且有權分配奧斯曼帝國的土地和人民,奧斯曼帝國做為一個國家已經不複存在,大明同時也鄭重承諾將會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王室成員,能夠得到人道的待遇,他們將會在北京受到仁德的款待。

承認雅典公國、摩利亞公國和埃及公國的複國,而為了保障這些國家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挑釁或者威脅,明帝國的軍隊將長期駐紮在這些國家,肩負起這些國家的領土安全,而這些軍隊所產生的一切費用,將由明帝國自行承擔,不需要這些國家付出哪怕一個金幣。

明帝國在地中海以及紅海的權利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承認和保障,同時將與維也納、匈牙利、威尼斯等國家組成聯合艦隊,共同維持海上安全,成立艦隊聯合指揮部,由明帝國海軍出任指揮部總司令,一旦發生海上戰爭,艦隊可以隨時到達任何海麵。

凡在《北京條約》上簽署名字的國家,在未來一百年內不得發生任何形式的戰爭,雙方有權利並且有義務,在條約國需要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予幫助,而這種幫助並不僅僅限於政治和經濟等方麵的內容,在有必要的情況下,也包括軍事上的。

由明帝國提供低息貸款給予維也納和匈牙利等國,並派出軍事教官,以及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向維也納和匈牙利出售武器,在三年內協助這些國家完成軍隊的改革,軍隊的改革包括陸軍和海軍等各項,為此,大明將首批組建兩個以上的軍事顧問團……

條約公分一百三十七款,詳細地規定了各條約國的權利和義務,而在條約簽署完成了,大明皇帝親自舉辦了酒宴,來慶祝條約的簽署完成,並且大明皇帝還親自出席酒宴。

但是當《北京條約》送到皇帝陛下麵前的時候,武英帝甚至沒有看上一眼:

“這樣的東西不必給朕看,這些寫在紙張上的東西,隨時都可以被撕毀。一旦發生了威脅到自己利益的事情,維也納或者是匈牙利這些國家,難道你還指望他們遵守條約?現在咱們大明是強大的國家,可萬一弱小了呢?朕看第一個對大明發動戰爭的就是它們……”

而在《北京條約》簽署之前,另一個協約也在極度秘密的狀態下於紫禁城的皇宮內簽署完畢,這份協約就是著名的《北京――波蘭協約》。

《北京――波蘭協約》,是亞洲和歐洲兩個軍事強國間的一次聯盟,其主要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雙方都引以為心腹之患的俄羅斯。不管是明朝或者波蘭,都迫切的需要一個強大而堅實的盟友。而正是基於這個目的,雙方終於走到了一起。

在《北京――波蘭協約》完成後,波蘭迅速加強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攻擊,而由海上運抵的一批新式火炮此後也到達了波蘭,並被波蘭軍方立刻安排到了前線,大約超過二十萬的波蘭軍隊,正在與俄羅斯接壤的邊境集結,一場大戰已經無可避免…..

而在此後大明皇帝下令,各地兵工廠加速生產,以滿足各國的軍事需求,同時明軍淘汰下來的那些武器,一概不準銷毀,對於明軍來說已經過時的火器,在其它國家卻依然能夠發揮出它巨大的作用,似乎大明帝國,正在向著一個大軍火販子的方向發展……

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從前方傳來,在奧斯曼帝國滅亡之前,由黃飆和李天齊指揮的明軍也於布哈拉城一線成功擊潰了三十七萬衛拉特軍。

其實這是一個軍事上的陰謀,在與衛拉特軍對峙的時候,由李天齊、劉風和郭飛率領的軍隊,開始向衛拉特聯盟各汗國的國都秘密奔襲,而幾乎在此同一時刻,臣服於大明的車臣也加入到了這一軍事行動之中,對衛拉特汗國的致命一擊,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看起來在布哈拉城下,衛拉特軍成功地擊退了明軍和布哈拉軍的進攻,並將上萬布哈拉軍分割成了數段,勝利似乎對於衛拉特軍來說,已經隻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但隨後傳來的消息對於這些汗王來說,卻是毀滅性的,災難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