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諾德上尉流血事件”是個導火索,它直接引發了英法之間的戰爭,而同樣的,英法之間的戰爭其實也是導火索,它直接引起了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畢竟三十年戰爭才剛剛過去並沒有多少時間,歐洲各國間的仇恨,還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每個歐洲國家的心中!
率先宣布加入戰爭的是波蘭,這個時候的波蘭,已經成功驅逐出了瑞典侵略軍,雖然他們的國家也剛從戰爭中恢複過來,但在明朝的默許和支持下,波蘭宣布加入英國,並在其後同時向法國和瑞典宣戰,而後瑞典宣布加入法國,向波蘭和英國宣戰。
其後同樣身為大明盟友的西班牙,為了報複三十年戰爭中的失敗,他們選擇了英國,過去的敵人現在變成了同盟,國家和國家之間,本來就沒有任何永恒的朋友存在,他們隻為了彼此的利益而聯係在一起,昔日的那些敵人,隨時都會變成自己的朋友。
丹麥向荷蘭和葡萄牙宣戰,葡萄牙和荷蘭聯合向丹麥宣戰,名存實亡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了奪回昔日的尊嚴,向瑞典宣戰,在戰爭中支離破碎的德意誌,向法國宣戰,維也納宣戰,尋求再次獨立的捷克宣戰,威尼斯宣戰,******也於一月宣戰……
亂了,全亂了,歐洲完全亂成了一團。每天都有國家向另一個國家宣戰,每天都有戰爭爆發,當人民醒來的時候,天知道自己的國家是不是被卷入了戰爭之中,大量的青壯年男子被強迫加入到了戰爭之中,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而被一批批地送上戰場。
其實這絕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歐洲各國矛盾的總爆發。比如因為三十年戰爭帶來的創傷,因為分贓不均勻而產生的惡果,因為爭奪波羅的海或者歐洲霸權而發生的武裝較量等等,而這些,一旦到了矛盾無法調和的時候,便成了自然而然事情了。
戰爭在各個戰場展開,這應該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這場歐洲大戰,加速了歐洲由冷兵器時代,徹底完成熱兵器時代的過渡,大量的火器被運用到了戰場上,而一些之前所沒有的全新的戰術,也因為這場可怕的戰爭,也紛紛如與後春筍一般出現。
後世的史學研究家將這場戰爭稱為“歐洲百年戰爭”,他們一致認為,正是這場合戰爭,才使得原本欣欣向榮的歐洲,在戰後陷於了一片廢墟之中,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受到了最為嚴重可怕的摧殘,歐洲世界的文明,整整倒退了起碼兩百年。
而強大的大明帝國,則一如既往的保持了中立的立場,他們宣布大明帝國絕不幹預到任何國家的戰爭之中,但大明在海外,尤其是那些殖民地的利益,必須得到交戰各國充分的尊重以及切實的保證,否則,大明將不得不考慮是否訴諸於武力。
大明的戰艦依舊巡視在海麵,確保自己國家的商船,能夠順利地通過他們需要經過的地方,而更加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曾經猖獗於海麵的海盜艦隊,竟然全部商量好的一樣停止了對商船的襲擊,有的海盜艦隊,甚至加入到了為大明商船護航的行列之中……
大明雖然不直接介入戰爭,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和歐洲各國做生意,隻要你有充足的金子,那麼無論你需要什麼洋的武器,火炮、火槍、戰艦,那些無所不能的商人們,總能在第一時間提供給需要的國家,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必須都讓商人們先看到錢。
到了戰爭進行數年後,歐洲交戰各國僅僅依靠自己,已經完全無法滿足戰爭的需求,他們不得不一個個求助於大明,這其中也包括法國等國家在內,很快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在戰場上你經常可以看到,端著大明製造武器的法軍,正在向同樣使用大明製造武器的英軍進攻。
盡管英國等國向大明提出過幾次抗議,但大明顯得非常無奈,這都是那些自己國內的不法商人做出來的事情,他們和某些官員相互勾結,大肆盜賣工廠的武器,大明為此已經殺了一批又一批的官員和商人,可惜,依然無法製止住這種事情的發生。
為了購買這些武器,歐洲國家的國庫完全被掏空了,他們不得不一次次提高稅收,但這樣做的後果很容易激起國內的矛盾,雖然目前因為國家的利益,本國的人民還不至於出現什麼激烈的反對聲音,但誰知道什麼時候,起義會在突然間爆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