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決定事業的成敗
大凡向往成功的人,不但要做到意誌堅定,還要迅速把握機會,鼓起勇氣立即行動。那些不相信自己、不敢把握機會的人,永無成功之日。
勇氣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成大事者自信自己能夠主宰整個事情的始終,他們遇事不退縮、勇敢而富有冒險精神,正是這種勇敢的進取精神成就了他們偉大的事業。
在欲想成大事的思想空間中,一直思索著成大事者是怎樣從事業的開始走上事業巔峰的?
看到他們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向那些不可預知的未來發起挑戰,一旦下定決心就毫不退卻,最終獲得自己發展的毅力,我們應該明白,支撐他們的力量就是勇氣。
20世紀50年代初,台灣經濟處於恢複時期,急需發展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
王永慶,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像吃了豹子膽似的,竟決定投資塑膠業,因而招來了人們的非議,“何義都不做的事情,一定難做”、“不懂行情”、“不識時務”,王永慶麵對非議並沒退縮。
何義是誰,他是當時化學工業方麵的“大哥”——“永豐”的老板,何義很早就去國外考察過,看到國際市場塑膠業技術先進,競爭激烈,自己難有立足之地,他便打起了退堂鼓。
可是王永慶頂住了壓力,在1954年他籌措50萬美元,創辦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何義所料:當台塑的產品生產出來時,日本等國的同類產品滾滾而來,充斥台灣市場,況且日本塑膠產品物美價廉,占有了絕大部分市場。而台塑產品嚴重滯銷、倉庫暴滿,股東們也心灰意冷。王永慶當時陷入了絕境。
麵對這樣不利的境況,王永慶並沒有泄氣。他認為台灣當時是國際燒堿生產基地之一,而燒堿過程中有70%的氯氣被棄置不用。實在太可惜,而氯氣是塑膠生產的主要原料。他所有的優勢就是充足而廉價的原料。
世界上失敗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戰勝失敗。隻有檢討反思,總結教訓找出失敗的原因,奮起直追,才可獲取成功。王永慶認準的就是這個理,檢討才是成功之母。
塑膠公司一定要辦下去。經過一番“檢討”,王永慶采取了兩條令人吃驚的措施:
其一,針對供過於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沒有的膽識,采取了近似於“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增加產量來壓低成本和售價,從而獲得壓倒一切的競爭能力,對此,台塑的股東一致反對,他毅然購下台塑所有股權,獨自經營。
其二,造成當時瀕臨絕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與他連鎖的加工廠對自己的產品不願降低售價,致使銷售量無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對塑膠原料的需求量不旺。
王永慶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百般勸說無效後,他以義無反顧的決心,敢於拚命的勇氣,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廠——南亞塑膠廠,從而建立起塑膠原料與加工相連貫的“一體化發展體係”。
對於國外大企業物美價廉的威脅並不可怕,關鍵看我們采取什麼樣的競爭態度。
由於王永慶改變了台塑的經營策略,又力求把台塑建成高效能、低消耗的企業,台塑的產品逐漸打開了銷路,站穩了腳跟,繼而逐步擴大再生產。到目前已成為台灣惟一進入“世界化工企業50強”的企業。
逆境並不可怕,準確定位的自我優勢,就是突破逆境的利器。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優勢所在,就是因為被困難嚇怕了,抱著一種悲觀消沉的態度,不是盲人,勝似盲人。
如果你處在受束縛的環境中,又缺乏勇氣去擺脫它,久而久之,雄心就會喪失殆盡。
如果你夠積極、夠主動,就能從一粒沙石中看見世界,從一朵野花中看見天空,通過對主客觀情況的分析比較,就能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希望所在。
人人都希望發展,但很多人始終處於等待觀望中,不敢冒險,不敢做不確定的事情,不敢跳槽,不敢辭職,不敢投資……這樣很難得到發展的機會。
一個年輕人應該有膽量去麵對任何困難,還要有堅強的自信心,肯勇往直前。
為了發明礦工用的安全燈,喬治·斯蒂芬森帶著巨大的勇氣進行實驗。他下決心要對安全燈進行全麵的實驗和檢測,為此他親自下到礦井中,這使他的朋友們大為驚訝和不安。
當斯蒂芬森問礦工們,哪裏是最危險的礦道時,礦工告訴他有一條礦道充滿了瓦斯。於是他二話不說,馬上到那裏去檢驗自己的安全燈。其他人看到這一情景,都擔心地後退到安全距離以外。
斯蒂芬森慢慢地向前走去,也許前麵就是死亡或者失敗,但在斯蒂芬森看來,失敗比死亡更糟。而斯蒂芬森那顆勇敢的心沒有為之顫栗,他的手並沒有因此而顫抖。到了最危險的地段,他手持自己的安全燈,靜靜地等待結果發生。
一開始燈的火焰突然亮了一下,然後就開始明明滅滅地閃爍——火焰暗下去了——最後熄滅了。
在這種可怕的氣體中,燈火並沒有產生任何容易引起爆炸的跡象。顯然,斯蒂芬森發明了一種可以在礦坑裏使用的安全照明燈,這種燈不會遇到可燃氣體就發生爆炸。換句話說,他為成千上萬礦工們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是最初“煤礦照明安全燈”的由來。
成功建立在一個不變的法則之上,它來自於對法則的遵守,這種法則就像數學上的公理一樣不可改變。我們也許可以把它稱為引力法則——在達到成功之前,應該保持對成功的渴望。
失敗的可悲情緒,摧毀勇氣和鬥誌,扼殺渴望和雄心,使人一事無成。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那些做事三心二意、缺乏勇氣,毫無決斷力的年輕人處處都會受到製約。
大凡向往成功的人,不但要做到意誌堅定,還要迅速把握機會,鼓起勇氣立即行動。那些不相信自己、不敢把握機會的人,永無成功之日。
如果一個人生性膽怯、缺乏自信、遇事總猶豫不決、固步自封、沒有判斷力、毫無冒險精神,就算上帝也不能使他在死氣沉沉、毫無希望可言的日子中將他解救。所以事業的成敗,決斷力還在於勇氣。
成在別人不敢想
成功,隻怕你沒有理想,隻怕你沒有能耐,隻怕你空有抱怨。
如果一個人不相信自己能夠完成一件別人從未做過的事時,他就永遠不會實現它。假如你能覺悟到外力不足,而把一切都依賴於你的內在能力時,不要懷疑你自己的見解,信任你自己表現出的個性。能夠成就事業的,永遠是那些信任自己的見解的人,敢於想他人之不敢想,為他人之不敢為的人,不怕孤獨的人。他們勇敢而有創造力,並且勇於向規則挑戰。
有三個普通人,一天晚上聚集在一家酒店裏,互相談論一些有關未來工作、願望等話題。一個人說,他希望有一部跑車,另外一個人希望存夠了錢能出國旅遊一番,第三個人沉思片刻之後說道:“我希望一年之內賣出一億元的商品。”其他二人聽了大笑起來,認為他不是在開玩笑就是頭腦有些不正常。但是這個人沒有理會他們的嘲笑,幾年之後,他成為一位超級市場的經營者,擁有多家連鎖店,年營業額超過億元。
要實現我們心中的“夢想”或者說是“奢望”也許是極為困難的事,然而正因為你追求的是一個高目標,比起降低你的野心,停頓自己的進步,更能接近成功。
有膽略、有創造精神的人,從不互相抄襲,他們往往是先例的破壞者。要知道,成功是創造的,是自我的表現,即使你抄襲的是成功的人,你也隻是模仿,沒有得其精髓。有獨到見解的人到處有出路,而模仿者、尾隨人後者、循規蹈矩者,都不受歡迎。
打破常規、表現自我最重要的是勇氣,無畏者方能前行。
“膽怯”足以阻礙人的成功。許多人都有誌於向前,有誌於表現自己,但卻被過度的膽怯與缺乏自信兩者所束縛、阻擋,他們感覺得到內在的力量在躍躍欲試,卻不敢行動,因為害怕失敗。他們害怕別人的譏諷和嘲弄,害怕流言蜚語,害怕付出沒有回報,這種恐懼心理,令他們不敢說話,不敢做事,不敢冒險,不敢向前衝。他們隻會等待。寄希望於出現一股神秘的力量釋放他們的勇敢和能量,並給予他們信心與希望。
有願望而不滿足,有誌願而被阻礙,這是最令人喪氣的事。它會摧殘人的能力,破滅人的希望,甚至吞噬人的理想,使人的生命成為一個空殼,一張永遠無法兌現的支票。可見,鏟除一切阻礙、束縛我們的東西,喚回失落的勇氣是多麼重要,一個敢想敢幹的普通人可以勝過一個處處受束縛的天才。
成功,隻怕你沒有理想,隻怕你沒有能耐,隻怕你空有抱怨。
黑格爾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世間最可憐的,就是那些遇事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彷徨歧路、莫知所趨的人;就是那些沒有自己的主張、不能抉擇,惟人言是聽的人。這種主意不定,自信不堅的人,缺乏的就是敢想敢幹的膽略。
在我們決定某一件事情以前,將那件事情的各方麵都顧及到並且鄭重考慮各個細節是正確的,在拍板之前,運用自己的全部經驗與理智做指導也是沒錯的,但是最終你必須做出決斷,不應再有反複,不應重新考慮,否則會一事無成。
有一個貼切、常見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個婦人要買一頂帽子,她希望這頂帽子戴起來不要過於溫暖但一定要保溫,不可過於沉重,這頂帽子要晴雨鹹宜,莊重、休閑的場合皆可戴。於是她會為了這個標準跑遍城市中所有出售衣帽的商場、店鋪,從一個櫃台到另一個櫃台,她簡直要把所有店鋪中的帽子都試戴一遍,反複審視、反複比較,並且詰問得令售貨小姐厭倦,但結果是空手而歸,什麼也沒買到。即使終於買了一頂,她仍然沒有把握,究竟是買對了還是買錯了,接著是更換兩三次,但結果還是不能完全使她滿意。
假如你有寡斷的習慣或傾向,應該決然斬斷,因為它足以破壞你的種種生命機會。有些人能力很強,頭腦敏捷,人格很好,但就是因為有優柔寡斷的習慣,一生也就被糟蹋了。
勤奮才能突破經驗
敢於突破“經驗”,才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
抑製我們不敢做事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經驗。
囿於經驗不敢創新的人我們稱之為“先例的奴隸”或者“先例的崇者”,因為他們把困難當作不可能,總是在說:“這不會做,那不可能”,孰不知,世界上哪一件新事物不應歸功於古往今來的先例破壞者呢?現代人生活中的種種安適、便利、奢華、幸福,又有哪一件不曾經是這些先例的破壞者們腦海中的產物?
固守經驗,有時候非但無益,還會害人性命。
一艘遠洋海輪不幸觸礁,葬身海底,9名船員幸免於難,他們登上了一座孤島。島上除了石頭,別無他物,沒有食物充饑,更嚴重的是,沒有水解渴。盡管四周都是海水,可誰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澀又鹹,根本無法飲用。
在炎炎烈日下,每個人的嗓子都像冒了煙,他們隻能盼望老天爺下雨,或者別的船隻搭救。等啊等,沒有下雨的跡象,也沒有任何船隻的蹤影。有8名船員最終堅持不住,紛紛渴死在孤島。
當最後一名船員快要渴死的時候,他實在忍不住撲進海水,奇怪的是,他一點兒也感覺不到海水的苦澀,相反覺得海水甘甜清爽,非常解渴。他想:這也許是臨死前的幻覺吧。於是便躺在島上,靜靜地等著死神的降臨。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隻是睡了一覺,並沒有死。於是他每天靠喝島邊的海水度日,終於等來了救援的船隻。
後來人們對這裏的水進行分析才發現,這兒有地下泉水不斷翻湧,所以島邊的海水實際上是甘甜可口的泉水。8名船員因為死守著“海水不能飲用”的固有經驗,最終渴死在淡水邊。
敢於突破“經驗”,才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
抑製我們不就做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權威枷鎖。
有人群的地方總會有權威,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尊崇之情,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對權威的尊崇到了善惡不加分辨的程度,就會成為一種思維的枷鎖——權威枷鎖。
打破權威枷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戴上的。
人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已親身體驗到:服從權威能夠從中得到好處。抗拒權威就要吃苦頭,就像下麵這個例子。
一位老師上課時告訴學生們,硫酸是有腐蝕性的,它能夠除掉鐵鏽,恢複鐵器光亮的表麵。但是,如果不小心把硫酸滴到衣服上,就會燒出一個洞。
一個小朋友聽了老師的話,用硫酸擦了一隻生鏽的鐵勺,果然擦得鋥亮,得到媽媽的誇獎,於是他說:“老師真是了不起,聽他的話,我嚐到了甜頭!”另一位小朋友也聽了老師的話,故意把硫酸滴到自己的衣服上,結果衣服上燒了一個洞,挨了老爸一頓訓。於是她想:“老師真是了不起,不聽他的話,我吃了苦頭!”
於是,一個權威枷鎖就這樣戴上了。
第二個權威枷鎖是由於自身對某方麵知識的缺陷所形成的。一個人一生中通常隻能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專業領域內擁有精深的知識,在專業領域之外,為了彌補自己的無知,以應不時之需,隻好求助於各領域的專家。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按照專家的意見辦事,總能得到預想的成功,如果不慎違反了專家的意見,總會招致或大或小的失敗。久而久之,第二個權威枷鎖也戴上了。
從成功思維的角度來看,權威定勢是要不得的,不敢突破權威的束縛,也就喪失了創新思考的能力。敢於推翻權威,本身就是一種膽識、一種創新。
亞裏士多德認為自由下落的物體重量越大,下落速度越快,重量越輕則下落速度越慢,伽利略對這位權威的理論提出質疑,他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便把流傳一千多年的權威理論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