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若要使昨日理想成為今天現實,僅靠願望和祈禱是萬萬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你的理想才能實現。
記得小學的語文課上,我們曾讀到過這樣一則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
說是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一直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到現在還沒做到,你又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若要使昨日理想成為今天現實,僅靠願望和祈禱是萬萬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你的理想才能實現。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推知這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
在一個古老的國度,有一對好朋友相伴去遙遠的地方尋找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在即將到達目標的時候,遇到了一望無垠的大海,由於風高浪急,他們被迫止步於此。但海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天堂,他們不願就此放棄,於是其中一人建議采伐附近的樹木紮成一條木筏,然後渡過海去。而另一人則認為,無論采取何種辦法都不可能渡得了這麼寬大的海,與其自尋煩惱找對策,還不如等海水流幹,再輕輕鬆鬆地走過去。
於是,建議造木筏的人每天砍伐樹木,辛苦地製造木筏,並順帶學會了遊泳;而另一個則每天躺在樹下休息睡覺,醒來後到河邊去看看海水流幹了沒有。直到有一天,造好木筏的朋友準備揚帆出海之時,另一位朋友還在譏笑他是在做“無用功”。
造木筏的朋友並沒有生氣,臨走前隻對他的朋友說了一句話:“去做每一件事不見得都會成功,但不去做,則一定沒有機會獲得成功!”
事實證明,大海終究沒有幹枯,等待海水流幹的朋友始終還是在等;而那位造船的朋友在一番狂風巨浪之後,終於到達了幸福快樂的彼岸。
如果我們將現實比作此岸,理想比作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大海,那麼行動則無疑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梁。隻有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達到目標的唯一途徑,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要落實到行動上。
建造木筏的朋友將自己的願望化作了積極的行動,他雖預料到自己在出海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風浪之險,甚至因此而喪命,但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進;而那位奢望海水能夠幹枯的朋友,隻貪圖眼前的安樂,將希望寄托於他物而不主動積極地爭取,注定被自己的懶惰和退卻所害。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使夢想成真,放開手腳去做是最有效的辦法。
曾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經過長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從紐約步行到了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記者在采訪她的時候問道:“途中的艱難是否曾經嚇倒過您?而您又是如何鼓起勇氣來完成這次旅行的?”
“走一步是不需要勇氣的,”老人答道,“我所做的就是這樣:我先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後再走一步,我就是這樣走到了邁阿密,完成了我的徒步旅行。”
當我們製定目標的時候可以坐下來用腦子去想,實現目標卻必須落實到紮紮實實的行動。當目標製定好之後,你應該堅決地投入到行動中去,觀望、徘徊、畏縮都會使你延誤時間,以致使計劃化為泡影。行動是醫治畏懼和惰性的最好方式,如果你確定好了目標,那就勇敢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吧,如果你能夠使你的腳步永不停歇,你也可以走到你自己的“邁阿密”。
行動,其實質就是付出,付出時間、精力、財物、汗水甚至鮮血……行動的道理或許大家都懂一些,但人們一旦將理想化為行動,往往還是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在少數。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害怕行動?分析其中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三種:
1.心態不夠積極。
有的人還未行動或者在行動的起步階段,就先想到了消極的一麵,想到了失敗的可能性。這種恐懼心理會摧毀我們的自信,關閉我們的潛能,束縛我們的手腳,使我們遇事不敢輕舉妄動。
2.害怕冒風險。
人們對於改變,多多少少都會心生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麵臨代表進步的改變也會如此。行動總避免不了風險的存在,所以人們很容易會出現左顧右盼、猶豫不決、拖延觀望的心態。特別是當形勢嚴峻時,人們太習慣於保全自己,過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減少自己的損失”而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上。
3.不願付出。
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天性,原因就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付出意味著“失去”,而行動意味著要付出。在這些人的內心,怕行動歸結於他們不願做過多的付出。
說到底,行動除了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心態,行動的障礙隻有靠行動才能解決。車爾尼雪夫斯基就曾說過:“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與自欺的行為。”
很久以前,村裏住著一位捕魚的老人,老人和他唯一的兒子一直住在海邊。由於老人常年以捕魚為生,而且捕魚的技術又特別好,村裏的人們都稱他為“漁王”。
老人一直希望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所以竭盡所能將捕魚的方法和技巧都傳授給了他。但是令漁王傷心的是,在他的悉心調教下,兒子的捕魚技術仍十分平庸,沒多大進步。
這天,一位哲人來到這個小漁村,漁王熱情地招待他到家裏做客,並且準備了一桌魚宴招待他。哲人說道:“真的很好吃,想必您兒子的技術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漁王聽聞此言。忍不住向哲人抱怨起了自己的苦惱:“從小開始,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怎樣撒網,怎樣捉魚。可以說,我把一個捕魚人所有的本領以及我自己多年總結的經驗一滴不漏地傳授給了我的兒子,可是令我想不通的是,他的技術還不如一個普通的漁民之子。”
哲人聽了,問漁王:“你每次出海,他都跟著你嗎?”
“那當然!”漁王說,“為了不讓他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在我旁邊,親自示範給他看,把技巧和注意事項都告知於他,連很多細節都不會錯過。”
哲人點了點頭,說道:“這就是他為什麼捕不好魚的原因了。你雖然教給了他一流的捕魚技術,卻忽視了讓他自己去實踐的重要性。要知道,看人挑擔不累,雖然他懂得了所有捕魚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術,也看到了你憑借這些技術捕到了大量的魚,但對於他自己來說,卻沒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因而也就無法真正地領會其中的含義。”
看和學習是一回事,實踐和行動是另一回事,前者可以為後者提供必要的動力和成功的基本條件,卻不能完全代替後者,讓你更接近成功的,永遠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動而不是你知道了多少。所以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不管你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立即行動。
歸根結底,隻有你的行動,才能最終決定你的價值。
成大事需從第一步開始
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聲譽,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無數事情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人的一生由許許多多的偶然的和必然的事件組合而成,有時一次偶然的事件使某個人變成了大人物,有時一次偶然的事情使某個人變成了小人物。在常人看來,大人物總是和大事件聯係在一起,小人物總是和小事件聯係在一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做成一件大事。但是,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會和一件又一件必然的小事發生關係。因此說,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內容。
大事能檢驗一個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極大的快樂和對自我的肯定。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遊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會超過常人多遠。忽視小事,專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常做小事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小事來得頻繁,辦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大;而大事來得稀少,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小。
積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積累,直到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鋒,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當作一個新的出發點,當作一件大事來看待,傾注全部的生命和熱情,誰又能懷疑他的偉大呢——偉大的,其實也是平凡的。
每一年積累,不如每季度積累;每季度積累,不如每個月積累;每個月積累,不如每一天積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構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構成,一年需要十二個月才能構成。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聲譽,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無數事情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從搬運工到哲學家,從奴隸到將軍,從凡人到偉人,這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達到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長期的追求,長期的積累,長期的磨煉才能達到。
也許一個窮人會因為某種機遇而一夜之間成為富翁,腰纏萬貫,但一個搬運工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凡人成為一個偉人,絕不是某個機遇的緣故。
不斷地追求,才有不斷的進步;
不斷地實行,才有不斷的成就;不斷地積累,才有不斷的提高。
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兒;播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兒。積累耕耘的經驗就成為農夫,積累砍削的經驗就成為工匠,積累販賣貨物的本領就成為商人。這種積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樂的。
著名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虎克是農民出身。他的成功,源於他對生活小事的關注。初中畢業後,列文虎克來到當地小鎮上找到了一份看門的工作。他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幹了60年,中間沒有換過一次工作。
看門的工作比較清閑,列文虎克便把打磨鏡片當作自己的業餘愛好。他磨呀磨,一天一天地磨,一年一年地磨,鍥而不舍,前後一磨就是60年。在打磨鏡片時,他是那樣的專注和細致,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了,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專業技師們的都要高。借著研磨的鏡片,列文虎克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從此,他名聲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來拜會他。
列文虎克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塊玻璃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來做一件小事,終於他在他的小事裏看到了成功,科學也在他的小事裏看到了更廣闊的前景。
美國社會工作者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沙利說過,人們往往不了解,即便是取得最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已經邁過了許許多多蹣跚艱難的腳步。
你希望一口吃個胖子,奪取成功就像邁一下腳步那樣簡單,你或許常這樣想:“我真希望自己是個完美無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資,是個大智者的話,我就會每天幹什麼事情都永遠不會失手,我會馬上把吸煙、賭博的惡習戒除掉。”
這是幼稚的懶漢成功邏輯。你以為成功者都有遺傳得來的特殊天賦,有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訣竅。按這種邏輯,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輕鬆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懶漢們認為,成功者都是無師自通的天才,學了第一課,就能夠一下子成為專家。你這種“馬上如願”的思想,是導致失敗的大敵。
無疑地,那種希望“馬上如願”的人還是存在的,像嬰兒。嬰兒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滿足他們的意願的。他們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懷裏還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濕,把被子尿濕。對嬰兒的這種行為,父母無可指責,並不會對嬰兒提出從發育來說不現實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當中總保持著這種馬上如願的要求,那麼,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抱著“馬上如願”思想做事的人,你決定當一個畫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搞出像達·芬奇《蒙娜麗莎》那樣的傑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該先畫蒙娜麗莎的秀發還是先畫蒙娜麗莎的額頭,你便認為繪畫很艱難,情緒陡變,頓時扔掉畫筆,長歎創作之難。因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個人有出息,有才幹,想要做什麼事,都能一下子如願以償,用不著像達·芬奇那樣天天畫雞蛋苦苦地做單調乏味的努力,用不著一點點地積累經驗,用不著總費多少時間鍛煉基本功。這種想法,終將你拋向失敗之穀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這樣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願的,越難以即刻如願。成功,不是直線,而是曲線。成功,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緩慢的學習過程。攀登珠穆朗瑪峰,需要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沒有一下子就能躍上山頂取得成功的。
合不合適穿上鞋子才知道
“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當你有了夢想,有了目標,有了可以執行的計劃,那就可以行動了。世界是不會停下來等你的,“萬事俱備”的苛刻條件也隻是偶然才會出現。沒有行動,很多缺失的盲點和被忽略的問題便不會出現。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逐步去檢驗去完善。
許多人做事都有這樣的習慣:不到“萬無一失”不行動,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周密的計劃隻不過是一個拖延或不想行動的借口。
首先,我們樹立的生活上和工作中的目標,絕大部分都不是“生死攸關”的大計劃,即使貿然行動,也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嚴重後果發生。
其次,既然目標是對未來的設計,那就必定存在許多我們把握不準的因素,比如:“我所設定的目標真的適合自己嗎?”“這個目標的可行性如何?”“中間如果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該如何處理?”等等——隻有行動才是最好的檢驗師。
“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當你有了夢想,有了目標,有了可以執行的計劃,那就可以行動了。世界是不會停下來等你的,“萬事俱備”的苛刻條件也隻是偶然才會出現。沒有行動,很多缺失的盲點和被忽略的問題便不會出現。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逐步去檢驗去完善。
1921年6月2日,無線電通信誕生整整25周年。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曆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評論,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現在人們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5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個人做出了敏銳的反應,那就是——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
在3個月時間裏,16位有先見之明的人士不約而同地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政部門辦理相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第二年的中期選舉以後。
得到這一答複,16人中的15人為了免交執業稅,向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隻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暫住地,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征訂單寄了出去。
在世界郵政史上,這2000個信函也許根本不算什麼,然而,對世界出版史而言,一個奇跡卻由此誕生了!到20世紀末,德威特·華萊士夫婦所創辦的這份文摘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覆蓋到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1億,年收入5億美元,在美國百強期刊排行榜上,幾十年來一直位居第一。
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橫衝直撞比起坐以待斃要高明得多。橫衝直撞可能會遭遇頭破血流,也有可能就此殺出一條血路,但坐以待斃卻是必死無疑。德威特·華萊士的成功,就是在條件還未完全成熟的狀況下,先發製人,采取行動,才取得了決勝權。
毛澤東也曾提倡過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如果事關重大而又不夠條件讓你從頭學起,那就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學習,就算付一些“學費”也無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碰壁或失敗未必就是壞事。
隻在岸邊觀望的人永遠學不會遊泳,隻會趴在地上的人也永遠學不會摔跤。成功沒有秘訣,就是在行動中嚐試,犯錯,再嚐試,再改進……直到成功。有的人成功了,隻因為他們比我們犯了更多的錯誤,遭受了更多的失敗而已。
一位鄰居問農夫:“你種了麥子沒有?”
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鄰居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於是,鄰居再次問道:“那你種了什麼呢?”
農夫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行動是伴隨著冒險而來的,行動越大,相應的風險也越大,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要想看到更奇特的風景,當然得攀爬上最危險的高峰。
同樣的,成功路上也是風險處處,每一個決策、每一次行動都要冒可能失敗的風險,但就像達爾文說得那樣:“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危險和希望並存,倘若你要創一番驚人的業績,必先有敢於冒險的勇氣。
一個不敢冒任何風險的人,當然也不敢采取任何行動,就像那位農夫一樣,為了確保安全什麼作物都沒有種,到頭來,注定是什麼都沒有。
不願意冒風險的人不敢隨意發笑,因為他們怕冒愚蠢的風險,不敢哭,因為害怕冒別人恥笑的風險;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為要冒被牽連的風險;不敢暴露感情,因為要冒露出真實麵目的風險;不敢愛,因為要冒不被愛的風險;不敢希望,因為要冒失望的風險;也不敢嚐試,因為要冒失敗的風險……不願冒風險的人,他們能做些什麼呢?
聽過一個關於鴕鳥的故事,說是它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習慣於把自己的頭藏在沙土中以獲得心靈上的解脫,而不敢冒險一搏。這是本能的反應,無論是鴕鳥還是人類,在內心深處總會殘存著一種逃避和找尋安慰的想法。但是更多的人明白,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困難和風險也是欺軟怕硬的,你弱他就強,你強他就弱。我們必須學會冒險,因為人的一生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主動迎接風險的挑戰,便隻能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和侵襲;唯有麵對危機和困難勇於嚐試,才會激起更高更強的決心和勇氣。
經曆內戰與災荒時期的蘇聯急需救援物資,特別是糧食。哈默本來可以拿著聽診器,坐在清潔的醫院裏,不愁吃穿地安穩度過。但他厭惡這種生活,在他眼裏,似乎那些未被人們認識的地方,才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幹一番事業的“戰場”。
於是,他做出一般人認為是發了瘋的抉擇——他踏上了被西方描繪成地獄似的可怕的蘇聯。當時,蘇聯被內戰、外國軍事幹涉和封鎖弄得經濟崩潰,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饑荒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雖然當時政府采取了一些決策來吸引外資、重建蘇聯經濟,但很多西方人士仍對蘇聯充滿了偏見和仇視,到蘇聯經商、投資辦企業更是被稱作“到月球去探險”。
哈默心裏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風險大,其利潤必然也大,這個“險”值得一冒。於是哈默在飽嚐了大西洋中航行暈船之苦之後,終於乘火車進人了蘇聯。
沿途景象慘不忍睹: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城市和鄉村到處是無人收殮的屍體,專吃腐屍爛肉的飛禽在人的頭頂上盤旋。
哈默痛苦地閉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頭腦告訴他:被災荒困擾著的蘇聯目前最急需的是糧食。他又想到這時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早已慘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農民寧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以這樣的低價送到市場出售——而蘇聯這裏有的是美國需要的、可以交換糧食的毛皮、白金、綠寶石。如果能夠讓雙方交換,豈不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