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智慧超群(1 / 3)

成為有敏銳觀察力的人

我們必須學會用新穎的眼光看待世界,觀察那些就在我們周圍的機會,並同時洞察未來,探尋將來的機會。

平時要留心周圍的小事,有敏銳的洞察力。牛頓不放過蘋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視吊燈擺動、瓦特研究燒開水後的壺蓋跳動……這些似乎司空見慣的現象,他們因此而有所發明或發現,就是這方麵的典型事例。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驚奇,引起無數人的注意,有些事則平淡無奇,許多人漠然視之,但這並不排除它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義。

有一個小鎮叫做溫特芬,它周圍都是農地。這兒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完全不能吸引遊人的地區,因為它與世隔絕,既無海濱,又無高山,隻有一些微微起伏的小山,山穀中有一些小湖,此外還有一片絲柏叢生的沼澤地。

但是自從理查德·丹尼斯來到了這個地區後,這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丹尼斯是怎樣做的呢?他用一種別人未曾使用過的眼光看待這片絲柏叢生的沼澤地。丹尼斯買下這塊沼澤地的一部分,用籬笆把它圍住,把它創辦成世界著名的絲柏花園,曾有人出價15萬美元,購買這塊土地,但遭到丹尼斯的拒絕。

當然,這事並非像所說的那樣簡單,丹尼斯曾經認識到必須抓住每一個機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丹尼斯知道,隻有通過廣告形式才能把公眾吸引到這麼荒涼的地方來。但是廣告耗資巨大,所以丹尼斯就隻好做簡單的廣告。他首先參與大眾攝影事業。他以絲柏公司的名義開設了一家攝影器材商店,向旅遊者出售膠卷,然後教他們如何拍攝花園的特殊鏡頭。他雇請技術高超的滑水運動員,請他們進行精彩複雜的表演。這時,他用高音喇叭向公眾宣稱他們應當用什麼樣的相機框架拍攝這些動作。這些旅遊者帶回去的精彩照片就給丹尼斯做了最好的廣告宣傳。

丹尼斯的觀察是一種創造性的觀察,為了能夠獲取成功,就有必要發展這種觀察能力。我們必須學會用新穎的眼光看待世界,觀察那些就在我們周圍的機會,並同時洞察未來,探尋將來的機會。

今天大街上流行的牛仔褲的產生得自於140多年前淘金者的一句話。當年美國的淘金熱將許多有發財夢的人們吸引到了西部,1850年,利瓦伊·施特勞斯還是一名商販,隨淘金者來到西部經營帳篷等淘金者需要的商品。一天,一個淘金者抱怨說,他們最需要的是結實的褲子而不是別的東西。利瓦伊靈機一動,請裁縫用做帳篷的帆布縫製了一批褲子,由於其結實耐穿受到了礦工們的青睞,滯銷的帳篷變成了暢銷的褲子。三年後,他集資成立了“利惠”牛仔褲公司,並依據礦工勞動特點不斷改變褲子麵料和樣式,最終形成了特有的風格,100多年後的今天,“利惠”公司已躋身於世界大公司的行列。

施特勞斯的發跡主要得益於對信息的敏捷反應,當別人還隻是停留在信息表麵時,他已經窺測到了其背後的無限機會。

希望成功,卻又不知怎樣做才能成功,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難題,特別是年輕人,充滿熱情,卻又缺乏經驗,那麼可以從觀察別人是怎麼做的,別人的經驗中尋找靈感。

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的父親是個酒商,每次他隻需用手敲敲酒桶,就能知道酒桶內有多少酒。奧恩布魯格想,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果用手敲擊,不是也可以診斷出裏麵是否有毛病嗎?經過反複實驗,他發明了叩診,這在醫療設備落後的100多年前不啻是一項創舉。

敏銳的眼光不僅是要發現別人看不到的,還要學會從不同的領域進行知識“遷移”,假如奧恩布魯格沒有聯想到胸腔與酒桶的相似之處,也就沒有醫學上叩診的誕生了。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深事深謀,淺事淺謀,大事大謀,小事小謀,遠事遠謀,近事近謀,都要具備深遠的策略和高明的見識。計謀貴在高人一籌,策略貴在高人一著。

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事與事之間的關係,彼此越來越複雜、怎樣將各種關係調理得清清楚楚,並適當地駕馭它,這就離不開謀略。科學越發達,謀略的法門越神奇玄妙。能夠就事論事,就理論理,就事辦事,就理從理;能夠正確計劃,妥當處置,這也不失為有見識、有作為的人。

劉邦起兵後,蕭何擔任他的後勤部長,負責後方糧草供給,未有一次令劉邦失望。蕭何每到一處,十分注意收集法令製度、圖書文獻,而不像其他將官那樣忙著搶掠財物。劉邦當上漢王後,請蕭何擔任丞相。其時,項羽和一些諸侯殺死秦王子嬰,燒毀鹹陽城,然後揚長而去。劉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形勢強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為蕭何獲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圖、書籍等資料的緣故。

劉邦入關後,在張良的勸諫下,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灞上,以待項羽等各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集團還實施了一係列極有遠見的政治措施。劉邦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對他們宣告說:“父老們,你們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規定,如果人民有誹謗朝廷的,就滅族;人民有相聚談話的,就是犯棄市死罪。我,和諸侯有約,先入關的,就為關中之王。現在我當為關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抵罪;盜,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廢除。官吏都依原來位置,全不遷動。”

秦國人聽了約法三章大喜,爭先持牛羊酒食獻給沛公的軍士。沛公又謙讓,不肯接受所獻食物,民眾們更為喜悅,惟恐沛公不做秦王。這些安民措施,為劉邦爭得了民心。對於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做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成功者需要站得高、望得遠,要善於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按照事物的連續性、因果性的聯係,預見它的發展趨勢。而且事物是多變的,要根據其時間、地點不同以及整體利益與局部各利益的差異來做出戰略決策。這需要有統率全局的戰略頭腦而成為有口皆碑的人物。天玄子說:“就事計事,就事理事,因事策劃,因事立功的人是行為謹慎的人,不是深謀遠慮的人才。有深謀遠慮的才能,就能計事於未來之中,理事於未形之中,決策於末萌之中,立功於未知之中。一個人策劃出的謀略,令天下人都看得出,識得破,那麼,這個謀略就不是上等的謀略,這個人才就不是上等的人才了。圖謀大計的人,必須有高瞻遠矚的見識,有詳盡周全的措施。”

有幾十年的眼光,可以建立幾十年的事業;有千百年的眼光,可以建立千百年的事業。隻爭一時之得失,隻料一時之成敗,逞強好勝於一地,作威作福於一方,不是見識遠大、功德圓滿,它隻能禍害自己,貽害後代。

齊國太霸道,周公料定它以後必將出現篡位弑君的大臣,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衛國太軟弱,季子料定它以後必將滅亡,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吳國破楚進人郢都,逢滑料定以後楚國必將收複失地,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孫策自視過高,好誅天下英雄豪傑,郭嘉料定他以後必將死於匹夫之手,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這都是知人所不能知,見人所不能見的大智慧。有大智慧,就能深謀遠慮,就能料事如神。有大智慧,就能先知先覺,就能識見遠大。

策劃能力成大事

讀古看今,我們在現代的商業戰場上,更應該具備卓越的策劃能力,用來創造一個新的格局。成大事者要杜絕在時間上的損失,積極努力地創造一個好的策劃方案。

成大事的根本在於靠謀略取天下。謀略也就是策劃,成大事者必須善於用謀。古代哲人管子認為,決策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三項是:則、象、法。隻有掌握這三項,你在決策過程中才有法可依。這裏所講的正是對策劃能力修煉的基礎。

古書日:“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出奇就是不循舊軌,超常思維,反常用兵,使對方驚駭,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心理態勢。“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不意就是采取出乎對方意料的辦法,對其進行進攻。出奇密切地聯係著不意,相輔相成,出奇可達成不意,要不意則多半要出奇。

孫武指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謀略對抗之中,出其不意的謀略運用不勝枚舉。

出奇製勝。《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杜佑注:“正者當敵,奇者從傍擊不備;以正道合戰,以奇變取勝也。”又如《百戰奇法·奇戰》:“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孫臏兵法·奇正篇》雲:“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又雲:“發而為正,其未發者為奇也。”“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變化的。孫武認為:“戰勢不過奇正”、“奇正相生”、“奇正之變,不可勝窮。”按照孫武的想法,隻有能夠隨情況而變換奇正戰法,多方變化,善出奇兵打敗敵人的將領,才是一個高明的領導。他強調“示形”、“動敵”,認為這是出奇製勝的重要手段。

“奇正”在戰術運用上,大體可包含以下內容:在作戰部置上,擔任守備任務的為正,擔任突襲的為奇。在作戰方式上,正麵攻擊的為正,迂回側擊者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在作戰方法上,一般戰法為正,特殊戰法為奇;常法為正,變法為奇等等。戰爭史上,“出奇製勝”這一謀略被廣泛采用,精妙戰例數不勝數。

公元前718年,鄭國進攻衛國,燕國出兵救援,與鄭國軍隊交戰於北製(今河南滎陽縣境)。鄭國以三軍部署在燕軍正麵,另一部分兵力偷襲燕軍側後,燕軍隻注意了正麵防備,背後遭到了鄭軍的突然襲擊,結果大敗。

如果說僅靠偶然或僥幸就要謀士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出人意外、出奇製勝是優秀謀士謀略的一大特點,而他們之所以可以這樣,是因為他們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見識預見了人之未見之事,從而提出常規之外的方法,從而高人一籌、常操勝算。

例如,在元末反元鬥爭中,朱元璋想麾軍北伐消滅元朝。但湖廣有陳友諒,浙西有張士誠,他們經常侵擾朱元璋的根據地,因此必須先消滅陳、張,穩定江南根據地,然後再北上滅元。

但陳、張在當時都是很強大的割據勢力,而且互相結援。應采取什麼樣的戰略來解決這兩股勢力呢?為此朱元璋特意召開了一次討論會,在會上許多人都主張先攻張士誠。劉基獻策說:“以兵力而言,陳悍於張,以戰事而言,張繁於陳。若以常情論,應當全力先破軟弱、疲憊的張士誠。何況張士誠的腐敗程度已遠遠超過了陳友諒,而且此人一向無大誌,隻圖自守,確實是比較容易解決的。陳友諒卻與張不同。他雄心勃勃,銳意進取。我若急攻張士誠,陳友諒必來救援,兩人合兵,於我不利。反之我軍急攻陳友諒,張士誠則未必驟然來援,這樣我們便可避免兩麵受敵。陳氏滅,張士誠便是我囊中之物了。”

這裏,劉基不僅把強弱對比,難攻易攻的角度考慮在內,還把張、陳各自的特點和相互關係也考慮了。

也就是說,他比別人考慮得更深、更周全,因此他提出了看似超出常情,而其實是更符合當時敵情實際的戰略策劃。

於是,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意見,終於消滅了張、陳割據勢力,進而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孫子兵法·計篇》:“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善於抓住敵人思維空隙是運用這一謀略的關鍵。如果行動全在敵人意料之中,也就無法做到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之法,多出於常規、常法、常識之外。韓信暗渡陳倉,就是正確選擇了出其不意的策劃路線。在中國曆史上,創造出出其不意戰略策劃的人物數不勝數,他們的成功事例總能讀之引人入勝。如《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就是別具一格的高明策劃。

書中寫道:孔明兵出祁山,連戰連捷,所向披靡,造成關中的緊張局勢。魏主曹睿不得不“禦駕親征”,率軍前往長安,抗拒蜀軍。當時,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軍降將孟達,由於既沒有被曹睿重用,又被“朝中多人嫉妒”。所以便想乘曹魏後方空虛之際,舉兵謀反,直取洛陽再歸降諸葛亮。

孟達此舉若能成功,必將會與諸葛亮形成對曹魏前後夾擊的戰略態勢,陷曹魏於完全不利的境地。與此同時,曹睿為了抗蜀的需要,重新起用正在宛城住閑的司馬懿。

孟達謀反的消息,被即將去往長安的司馬懿得知了,在這危急時刻,他當機立斷,自作主張,一方麵令大軍向新城進發,並傳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另一方麵,他又派參軍梁畿齎乘輕騎星夜先一步趕往新城,“教孟達等準備征進,使其不疑”,並製造司馬懿大軍已“離宛城,往長安去了”的假情報。

孟達果然中計,絲毫未加防範。結果幾天之後,司馬懿率大軍突然出現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平定了這場叛亂。

戰爭史表明:軍事上取得很大效果的戰爭多是在敵人失去戒備或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實施突然襲擊取得的。司馬懿克日襲孟達一戰,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啟示。要想實現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策略,首先必須要想方設法隱蔽作戰企圖。襲擊孟達一戰,司馬懿在這方麵幹得十分漂亮。當他得知孟達企圖謀反的消息後,采取了一係列欺騙麻痹的手段,使孟達自以為得計,疏於戒備,為達成戰鬥的突然性創造了條件。

如果想為突襲行動爭取到極為寶貴的時間,就必須做到根據敵情果斷靈活地實施指揮。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行動神速是實現出其不意的重要條件。但對一支軍隊來說,神速的行動,並不單單表現在部隊的行動能力上,更重要的還體現在軍事指揮員當機立斷的決策水平上。

當時司馬懿剛剛被起用,身在宛城並非朝中之臣。按照規矩,采取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必須“寫表申奏天子”,待奏準後才可行事。

孟達也正是這樣判斷這個問題的,他認為“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來回要費去月餘時日,這就可以使自己從容地做好迎敵準備。但聰明的司馬懿並沒有死搬教條,他深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在事關安危的決策問題上,敢於先斬後奏,毅然采取了果斷的行動。

結果,使原先企圖乘虛直襲洛陽的孟達,反被司馬懿這一突然襲擊打得昏頭轉向。這一仗,真可謂是以快製快、先機破敵的典型戰例,體現出在關鍵時刻,軍事指揮員隨機應變、決斷行事的重要價值。

同時,我們還發現一有趣現象,就是數學計算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定量分析在正確的戰術指揮中占有一定地位。

孫子曾說過:“多算勝,少算不勝。”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數學計算隻有在正確的作戰指導思想下,才能發揮其作用,否則反而會推算出與實際相反的結論來。這次作戰,孟達對司馬懿作戰的行程和時間,進行了具體的換算:

宛城至洛陽八百裏,宛城至新城一千二百裏。

孟達的計算公式是:800×2 1200

就是說,司馬懿若前來討伐,須先得派人去洛陽“表奏”,待得到魏主的“手令”,才能向新城發兵。於是孟達認為,至少需要“往複一月間”,才能行完這兩千八百餘裏的行程。到那時,“城池已固,諸將皆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

司馬懿的計算公式卻是:(2800—800×2)÷2.

就是說,司馬懿決定先斬後奏,直接發兵前往新城,省去了往返洛陽“表奏”的時間,並且嚴令部隊“一日要行二日之路”,結果僅用八天就趕到了出事地點。

孟達由於作戰指導思想上的失誤,造成了對敵情的錯誤判斷,結果導致了他在數學計算上的“時間差”。這一教訓,應特別引起我們的深思。

讀古看今,我們在現代的商業戰場上,更應該具備卓越的策劃能力,用來創造一個新的格局。成大事者要杜絕在時間上的損失,積極努力地創造一個好的策劃方案。

想象力能造就大事業

想象力這種天賦,是人類創造活動的最大源泉,也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毀壞了這種天賦,人類將停滯在野蠻的狀況中。因此,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全歸功於他能建設性地、積極性地利用想象力。

一個人要想做成大事,就要突破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思想,充分發揮想象力,時時在大腦中閃現“金點子”。

日本的“電子之父”鬆下電子公司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富有智慧、善於洞察未來的成功人物,每當人們問及他成功的秘訣時,鬆下幸之助總是淡淡一笑說:“靠的是比別人稍微走得快了一點。”

1917年,鬆下幸之助在確立自己事業的方向時,靠的就是這種強烈的超前意識。嚴格地講,鬆下幸之助能同電器結下不解之緣並沒有內在的必然聯係,他的祖上經營土地,父親從事米行,而他進入社會首先是涉足商業,所有這些都與電器製造相隔甚遠,況且有關電的行業在當時隻是鳳毛麟角。

然而,他深信電作為一種新式能源,給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欲望。燦爛的電氣時代如同電燈一樣將會照亮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因此投身電器製造,也一定會前途燦爛。

盡管在創業伊始。他就受到挫折和打擊。然而,這種超前意識使他具有了堅強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正是由於“稍微走得快了一點”才使得鬆下電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又恢複了新的和平。遭受戰爭創傷的日本人民,在新的和平環境裏又重新燃起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情。睿智的鬆下幸之助又“超前”地看到“新文明”將帶來世界性的“家電熱”。對於“鬆下電器”,既是一次發展壯大難得的機會,也是一次艱巨而又嚴峻的挑戰。

鬆下幸之助正是憑借著“稍微走得快了一點”,大刀闊斧地進行機構調整和技術改革,從而使鬆下電器在新的挑戰前景下得以長足發展。

上世紀50年代,鬆下幸之助第一次訪問美國和西歐時發現:歐美強大的生產主要基於民主的體製和現代的科技,盡管日本在這方麵還相當落後,然而這一趨勢將是曆史的必然。

鬆下幸之助正是把握住了這一超前趨勢,在日本產業界率先進行了民主體製改革。政治上給予產業充分的自主權,建立了合理的勞資體製和勞資關係。經濟上他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資製,使職工工資超過歐洲,接近美國水平,並建立了必要的職工退休金,使員工的物質利益得到充分滿足。勞動製度上實行每周五天工作日,這在當時的日本還是第一家。

鬆下幸之助認為:這一改革並非為了單純增加一天休息,而是為了進一步促進產品的質量,更好的休息才有更出色的工作效率。隻有這樣,生產才能突飛猛進,效益才能日新月異。

“時勢造英雄”,被改變了的環境就是一種新的時勢、新的發展機遇。無論是地理環境、交際環境,還是職業環境、人文環境,每一次改變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經驗證明,許多創造性的想法是在不經意時就如黎明前的曙光一樣突然產生,使自己的思想煥然一新。不過,開始時如果沒有有意識的思考,創造性的思想也不會自動降臨,這些事實證明了一個結論:為了接受“靈感”或“預感”,一個人必須對這個特殊的問題給予關注,或尋求解答,有極端的興趣。在這個問題上盡力收集所有的資料,並考慮所有可能的行動,而最重要的是,他必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遇到問題,要想得到圓滿的解決,就必須盡力想各種方法,焦急、暴躁、憂慮都是無濟於事的,隻會阻礙問題的解決。

大家都知道,愛迪生在找不出問題的答案時,總是躺下來小憩片刻,而非坐立不安。

達爾文告訴我們,當他寫《物種起源》時,努力地思考幾個月也想不出一個問題,其後,總會有一個直覺突然閃進腦際。他說:“我還記得,當我坐馬車在路上走時,突然有一個令人興奮的答案自動跑來找我。”

羅素說:“我發現,如果我要寫比較深刻的題目,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地加以構思,盡我所能地用幾個小時或幾天來構思,最後再命令自己不去想它,任它在暗地裏自行滋長,幾個月後,當我再想這個題目時,卻發現文章的內容已經全部完成了。以前我沒發現這個辦法,老是因為沒有進展而連續憂愁幾個月。憂愁並不能解決問題,那幾個月的憂愁等於白費。現在我可以將這幾個月用在想其他的問題上了。”

從舊模式到新模式的轉換,意味著用全新的視角、全然不同的新方式來思考原有的問題。要轉換成為新的模式,就要改變以前對工作的看法。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相信休閑是一種值得追求的事,和我們以前所從事的人很工作一樣有價值。純休閑的生活並不一定一點好處都沒有。休閑並不意味著就孤獨地鎖在家裏,在充滿了無聊的電視肥皂劇生活裏虛度。在休閑的國度裏,我們的生活其實可以變得很有意義。

生於春天的鬆鼠沒有經曆過嚴冬,但一入秋,便會匆匆忙忙地囤積果核,準備冬天時食用。小鳥不用教就能築巢,不用教就能飛行。候鳥能飛行數千裏,甚至飛過汪洋大海,它們沒有報紙或電視的氣象報告,也沒有先驅者或探險者的經驗指引,然而它們卻知道寒冬何時來臨,甚至也知道數千裏外溫暖氣候的正確地點。

經過分析後,發現這類動物的“本能”可以成功地幫助它們對抗環境。因此可以簡單地說,動物有“成功的本能”。

可是,我們卻忽略了人類也有成功的本能,而且比動物的更加神奇,更加複雜。

上帝並沒有虐待人類,相反地在很多方麵特別賜福人類。

動物對於目標不能任意加以選擇,它們的目標(自保與繁殖)可說是既定的,它們的成功機能也僅局限於這類既定的目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本能”。相反,人類擁有動物所沒有的東西——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萬物之中,人類不僅是物,而且是造物者。惟有人類才能利用想象力去導引成功機能。

我們經常認為,隻有詩人、發明家等才具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其實,做每一件事時,我們的想象力都是具有創造性的。為什麼想象力能推動創造機能呢?曆代偉大的思想家都無法找到答案,但他們皆承認這一事實,而且能加以利用。

拿破侖說道:“想象力可統治整個世界。”

格林·克拉克也說過:“人類所有天賦之中,最像神的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這種天賦,是人類創造活動的最大源泉,也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毀壞了這種天賦,人類將停滯在野蠻的狀況中。因此,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全歸功於他能建設性地、積極性地利用想象力。

統觀全局不礙明察秋毫

“百智之首,知人為上;百謀之尊,知時為先;預知成敗,功業可立。”這是成大事的首要條件。

成大事者既能高瞻遠矚,又能明察秋毫。

所謂知人,就是善於了解人,有知人之明。

所謂知時,就是善於洞察世事,能夠掌握做出決斷的條件。

所謂知成敗,就是能夠根據上述兩個方麵,對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麵的發展變化做出預測,並同時為取得最好結果而積極準備。

《孫子兵法》裏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這可謂是古往今來戰爭經驗的總結。

“知彼”的情形十分複雜,包括對對方的將帥、士氣、作戰能力、所處形勢等所有方麵的綜合了解。

如果說“知彼”難的話,“知己”就更難,所謂“當局者迷”,人們往往很難對自己做出客觀的了解和評價。如果既能客觀地評價自我又能全麵地了解對手,那麼就會無往而不勝了。

但在“知彼”的諸多方麵中,了解彼方主帥的性格、謀略、為人、心態、誌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隻要能吃透對手,對他的意圖了然於胸,那主動權也就牢牢在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