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創新,就死亡
對於個人來說,創新能夠讓你領先於眾人甚至獨占鼇頭,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創新在其間的意義更為深遠。可以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隻有不斷創新,一個國家或民族才能永遠充滿活力,蒸蒸日上,保持自己的先進地位而穩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要時刻記得,自古以來,加速舊事物的滅亡、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和不斷發展壯大,唯有創新一條路。
曾有記者問皮爾·卡丹:“您是如何越過那些事業發展中的絆腳石,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他毫無保留地說:“創新!然後為之付出實踐,再不斷地進行自我懷疑,這就是我成功的秘訣。”的確,從1959年的成衣革命,到皮爾·卡丹在自己製作的服裝上印上自己名字的縮寫字母,都無不體現著“創新”二字。
在設計女性時裝上的成功並沒有讓皮爾·卡丹就此停止創新的步伐。酷愛鑽研的他又開始思索起另一個問題:時裝作為人類的裝飾物,不應該僅僅為女性所獨有,男人也同樣需要裝扮自己,忽視了男性,就等於放棄了50%的市場——皮爾·卡丹決心打破女裝一統天下的格局。
但在當時的法國時裝界,有一種沿襲多年的傳統看法:真正的服裝設計師隻能問鼎女裝,而設計男裝則會被人們指責為離經叛道。對於這一點,已在巴黎時裝界闖蕩多年的皮爾·卡丹當然不會不知道,但是強烈的創造欲望並沒有使他的腳步被羈絆,反而促使他更加大膽地往男裝領域進發,立誌於設計出優秀的係列男裝。
1959年,皮爾·卡丹在巴黎舉辦他的時裝展示會。展示的服裝既有女裝,也有男裝。他的這一舉動在巴黎時裝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業界人士紛紛將矛頭對準了他,一時之間,皮爾·卡丹成為眾矢之的,在名譽和經濟上遭受了雙重打擊。
然而,皮爾·卡丹並沒有因為世人的唾棄而退縮,他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初衷,認為如果女裝可以問鼎最高層次,那麼男裝又有何不可呢?在強烈信念的驅使下,他繼續著自己設計男裝的道路,而且堅持聘請時裝模特做表演,並不惜擴大規模。果然,沒過多少年,皮爾·卡丹便迎來了男裝市場的春天,由他設計的係列男裝迅速占領了法國男裝市場的半壁江山,並且很快風靡全球。
獨具慧眼的皮爾·卡丹正是憑借著一種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行動,以銳意進取的精神在一個限製嚴苛、顧客有限的特殊行業中衝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如果他固守“真正的服裝設計師隻能問鼎女裝”這樣的傳統看法,他又怎麼可能深入男裝設計的新領域,從而開創出男裝市場的春天呢?
“不創新,就死亡。”艾柯卡的這句話可謂分量十足,它深深地敲擊著人們的內心,告訴人們,隻有創新才有出路,才能給我們的事業和生活帶來生機。如果沒有創新,我們的生活就會像一潭死水,終將幹涸。
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總是這樣說:“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不要認為這是危言聳聽,在這個知識經濟快速更替的時代,不進則退,不創新就意味著衰敗,衰敗的後果必將是死亡。
倫敦的《泰晤士報》在早期隻不過是一份無足輕重的報紙,它由約翰·沃爾特創辦經營,連年賠錢。當時,沃爾特的兒子小約翰·沃爾特隻有27歲,他覺得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報社終將要關門大吉。為了拯救《泰晤士報》的命運,小約翰請求父親讓他全麵掌管這份報紙。盡管顧慮重重,父親還是答應了。
這位年輕的編輯接手後便大刀闊斧,決定引入新的辦報理念,重新調整報紙的模式。當時,這份報紙從未嚐試過引導公眾輿論,沒有自己的特色,也沒有什麼個性。小約翰決定從此處開刀,把公眾風俗、印刷信息和政府公告等原有的欄目一律取消,對一些政府的腐敗行為公然地進行批評——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舉動,為此,報社的成員表示出強烈不滿,他父親也特別沮喪,認為他的兒子不僅會毀了報紙,也會毀了他自己。
此外,報紙還新增加了一些欄目,外國的消息也被介紹進來。這些消息在以“政府機關發布公告”的形式出現的前幾天,就已經率先出現在《泰晤士報》上了,另外,其他對政府不利的外國文章也搶先被介紹了進來。
這位有思想、有幹勁、雷厲風行的編輯因此而惹惱了政府,他所有的外國郵件都被中途截留,因為政府隻允許官方記者對國外這些信息進行報道。可是,沒有什麼能讓這位年輕人一往無前的行動有絲毫的減退,他以高額的費用雇了一位專業郵遞員,所有橫在他道路上的障礙以及一切來自政府的阻撓都沒有使他的腳步退卻。
在大家無法找到出路時,小約翰開創了一條新路;在各方巨大壓力麵前,他將新的生命、新的血液和新的理念注入了這份本不顯眼的報紙,終於為世界提供了一份有分量、有特色的報紙。小約翰·沃爾特的成功秘訣,歸根結底就在於革除了舊《泰晤士報》的弊病,調整了報紙的模式,引入了全新的辦報理念。
因為創新,他遭到了一些墨守成規者的反對,因為在他人看來,報紙不是這麼辦的;因為創新,他遭到了政府的反對和阻撓,因為他的創新之舉侵犯了政府的利益。但是他的創新思想,卻給這份報紙帶來了全新的血液,使得它在連年賠錢的惡性循環中得到了重生的機會。
生活中,我們不能一成不變。無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企業還是一個人,如果隻在現存事物和思想的框框裏打轉,一概保留舊傳統不知變通,終會走向衰敗或滅亡,隻有以創新的腳步來推動自己的行程,才更有可能接近成功。
艾米是一家國際4A公司的創意副總監。
大學畢業之後,她想應聘廣告創意員。她沒有行業經驗,卻對那些小廣告公司不感興趣,當她表示非世界500強的4A公司不進時,所有的朋友都認為她是癡人說夢。但以後的事實表明,她做到了!
在投遞求知信的過程中,她沒有像常人一樣借助於普通的信封,而是用了一個包裹。她向所有她中意的企業都投遞了這樣一個包裹,並且直達公司總經理。
試想一下,一個包裹在一堆千篇一律的信封中必定是鶴立雞群,一下就能抓住收件人好奇的眼光。而當對方打開包裹,裏麵的東西更會讓人跌破眼鏡——隻有一張薄薄的紙尿片,正麵寫著:“在這個行業裏,我隻是個嬰兒。”背麵留了她的聯係方式。
幾乎所有收到這張紙尿片的廣告公司老總都在第一時間給她打去了邀請麵試的電話。無一例外,他們問她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你要選擇一張紙尿片?”
她的回答同樣讓人眼前一亮,她說:“我知道自己不符合要求,因為我沒有任何經驗,但我就像這紙尿片一樣,願意去學習,而且吸收性能特別強;另外,沒有經驗並不代表我是白紙一張,我希望你們能通過這個細節看到我在創意上的能力。”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無數人渴望獲得成功,獲取財富,但真正能夠達成心願的人其實並不多。在障礙物麵前,有的人茫然不知所措,抱怨想要擠“獨木橋”的人太多,沒有自己的立足之處;或者抱怨“處女地”都已被別人開發完畢,自己沒有機會,等等。如果你有類似的想法,看了上麵的案例之後,希望你從此改變自己的想法,不要再為自己找借口。
處在艾米的情境下,整個就業的形勢並不樂觀,因為沒有相關經驗,她在茫茫求職者中並不占任何優勢,可以說,擺在她麵前的困難跟擺在你、我和很多人麵前的困難都是一樣的。
正是了解了這一點,她非常明白,如果選擇和其他求職者相同的求職方法,自己幾乎沒有什麼勝算,前景堪憂。隻有通過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吸引招聘者的視線,才有可能獲取先機,而這完全不同的方式,自然要依靠開拓創新的意識。
開拓創新意識並不神奇,也並非為少數人所獨有,如果你多一分觀察生活的心思,多一分積極進取的信念,多轉一轉腦子,自然會發覺,原來你也可以創造出很多富有價值的創意。
有一位年輕人,在一家石油公司裏謀到一份工作,任務是檢查石油罐蓋焊接好沒有。這是公司裏最簡單枯燥的工作,因為暫時沒有別的工作,這位年輕人隻好整日在焊接機旁,認真地檢查那些油罐蓋上的焊接圈。
經過一段時間仔細觀察焊接的全過程,年輕人發現,焊接好一個石油罐蓋,共用39滴焊接劑。
為什麼一定要用39滴呢?少用一滴行不行?在這位年輕人以前,已經有許多人幹過這份工作,從來沒有人想到過這個問題。這個年輕人不但想了,而且認真地測算試驗。結果發現,焊接好一個石油罐蓋,隻需38滴焊接劑就足夠了。年輕人在最沒有機會施展才華的工作上,找到了用武之地。他非常興奮,立刻為節省一滴焊接劑而開始努力工作。
原有的自動焊接機,是為每罐消耗39滴焊接劑度身設計的,用舊的焊接機,無法實現每罐減少一滴焊接劑的目標。年輕人決定另起爐灶,研製新的焊接機。經過無數次嚐試,他終於研製成功了“38滴型”焊接機。使用這種新型焊接機,每焊接一個罐蓋可節省一滴焊接劑。積少成多,一年下來,這位年輕人竟為公司節省開支達5萬美元!
一個每年能創造5萬美元價值的人,誰還敢小瞧他?由此,年輕人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這位年輕人,就是許多年後享譽世界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在看似沒有小息、毫無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上。洛克菲勒沒有受到慣例和傳統的限製,而是積極動腦勤於思考,終於在“不可為”的工作中發現了“可為之處”,找到了突破的契機,覓到了新的出路。
在這裏我們要強調的是,若要將心中的創新意識發揚光大,其前提在於你要保持一種對生活積極的信念和對未來執著地追求,因為隻有相信某一件事能夠做成,才會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地創造性的解決之道,我們心中潛藏著的各種創造性能力才會漸漸蘇醒,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如果洛克菲勒整日消沉於這份“凡是有出息的人都不願意幹”的工作,相信他也就得過且過,消極待之了,如此,之後的創新設計也就無從談起了。
悲觀的情緒會阻止人們的視線廣度,妨礙人們創造力的發揮。如果一個人常常被這種悲觀消極的情緒所牽掣,縱然他有再多的機會,也會視而不見、任其溜走而不能及時地抓住並好好加以利用。
現代社會日行千裏,各種新興產業的誕生和發展給予了我們開拓創新和揮灑才華的廣闊空間。當你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阻礙而無法前行時,千萬不要一味地遵循既有的老路按部就班、刻板固執,還未進行新的嚐試就斷言“行不通”。以發展、積極的眼光看問題想事情,敢於突破常規,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的老路,時刻保持前瞻意識、敏銳的目光和縝密的頭腦,看別人還未看到,想別人還未想到,如此,你才能領先別人,因獲得先機而更易取勝。
對於個人來說,創新能夠讓你領先於眾人甚至獨占鼇頭,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創新在其間的意義更為深遠。可以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隻有不斷創新,一個國家或民族才能永遠充滿活力,蒸蒸日上,保持自己的先進地位而穩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要時刻記得,自古以來,加速舊事物的滅亡、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和不斷發展壯大,唯有創新一條路。
成見扼殺創造力
創新遏阻往往是由於自我設限造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親身經曆的各種現象和事件,一個個都進入到我們的頭腦中,從而構成了所謂的人生經驗。
創新對於當今世界來說,是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無論是企業家、政府官員、科研者、老師還是學生,創新這個詞幾乎充斥著每個職業,無論在事業、學習還是生活中,創新也幾乎流傳到了每個角落。
創新重要。唯有創新,一個人才能占盡先機,獨領風騷;唯有創新,一個國家才能興利驅害,生機勃勃。總而言之,創新決定發展之路,一個人不創新,最終會被時代淘汰;一個國家不創新,自然會逐步落後,隻剩下被挨打的份。
創新,依靠的是人的創造力。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條件和信息,開展能動思維活動,經過反複研究和實踐,產生某種新穎的、獨特的、有價值的成果,這種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創造力。有專家曾就人的創造力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創造力就是把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起來,再把陌生的東西變得熟悉起來。”
創新要求人們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在司空見慣處發現不同於表麵所顯示的特殊信息。創新的意義不言而喻,一切人類偉大發明和重大發現的背後,都刻著創新不可磨滅的功績。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更是對每個渴望成功的人提出了“創新、再創新”的要求,但是,在人們日漸強調創新作用、提倡民眾努力開發自主創造力的同時,我們卻發現,創新的道路並不好走,其間一個個障礙物橫亙於人們的思維大門之前,讓人難以逾越而遏製了成就的產生和發展。
不禁要大聲問一句:是什麼扼殺了人的創造力?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創新遇阻往往是由於自我設限造成的,隨著時問的推移,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親身經曆的各種現象和事件,一個個都進入到我們的頭腦中,從而構成了所謂的人生經驗。這種經驗一方麵指引我們快速而有效地應對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問題;然而另一方麵,它卻無法擺脫時間和空間所造成的局限性,讓人難以走出那無形的邊框,從而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想問題看事情的方式。而這些方式,很有可能就是扼殺人們創造力的“殺手”。
1.人們的從眾心理在作祟 比如,你騎著自行車來到一個十字路口,看到紅燈亮著,盡管你清楚地知道闖紅燈是違反交通規則的,但是你發覺周圍的騎車人都沒有停車,而是對紅燈視而不見往前闖,於是你猶豫了一下,也跟著大家一起闖紅燈。
比如,你經過幾天幾夜的思考,獲得了一個自以為很好的新想法。當你把這個想法告訴一位同事,那位同事說:“你錯了!”你又告訴第二位同事,第二位同事還是說:“你錯了!”於是,你告訴自己:“大家都認為我是錯的,看來我的確是錯了。”
再比如,你與朋友們上街購物,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挑來揀去,你選中了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但朋友們普遍認為這件衣服不怎麼好,不怎麼適合你,不怎麼實用等等,羅列了一大堆意見。
這就是從眾,其實質就是一個人因受到群體的影響和大眾的壓力,最終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隨大流”。
從眾通常表現為在認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時候,多數人怎麼看、怎麼說,自己就跟著怎麼看、怎麼說,人雲亦雲;多數人做什麼、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什麼、怎麼做,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請你想一想,當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的主見,習慣於以眾人的是非為自己的是非,以眾人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他的自我創新能力怎麼還能夠發揮作用,想必早已被眾人的言語和觀點給淹沒了。
既然從眾有此危害,何以人們擺脫不了這股無形的力量呢?我們知道,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而從眾往往是人們為保護自己所采取的一種基本手段。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渴望被社會和他人所認同;而人也是自戀的動物,總是更傾向於和自己相類似的人而排斥那些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人。所謂“罪不罰眾”、“槍打出頭鳥”,人們害怕自己被孤立,被排擠,被拋棄,於是選擇同大多數人步調一致,在人群中隱藏自己。
但是古往今來,所有偉大人物的產生,所有創造性事物的出現,都是在輿論重重壓力之下力排眾議中所誕生的:哥白尼顛覆傳統理論提出“日心說”;達爾文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伽利略質疑並推翻亞裏士多德“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速度快”的理論,等等。事實證明,隻有經受住大眾反對的無情浪潮,經受住眾人排擠的考驗不動搖,你的創造性能力才能轉化為巨大的成就。
2.過於傳統地看待事物的方式
某天夜裏,一位父親帶著3歲的兒子到外邊散步。兒子忽然指著天空中的明月問道:“爸爸,那是燈嗎?”
父親機械地回答:“那不是燈,是月亮。”
但兒子還是堅持稱天上的月亮就是燈,父親開始覺得兒子很愚蠢,但仔細一想,又覺得兒子說得沒錯,因為月亮確實有照明的功能,而“明”這個字就是日,月相加而成。
這位父親一開始之所以不能把月亮當燈看,想必是因為他對月亮的理解已經形成了高度學術化與文學化的思維認知:“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其直徑是地球的1/50;月亮上還住著一位嫦娥,李商隱曾詩曰‘嫦娥應悔有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使得這位父親以及絕大多數的人對月亮的看法形成了一個標準化的思維,而這種典型的成年思維,正是創造力的一大克星。
在一堂地理公開課上,老師指著中國地圖的輪廓問學生:“你們看中國地圖像什麼?”
一些同學說:“像公雞。”老師滿意地點點頭。
還有一些同學說:“像山羊。”那位地理老師聽罷,皺了皺眉,問那些說像山羊的同學:“你再看看,到底像什麼?”
同學們依然回答說:“像山羊。”
想必那位老師認為這些同學是故意跟他過不去,在公開課上拆他的台,於是惡狠狠地又問了一次:“你們再看看,中國地圖真的像山羊嗎?”他把“再”字說得震天響。
那些同學膽怯地說:“像公雞。”
老師提高嗓門再次向全班同學發問:“中國地圖像什麼?”
全班齊聲回答:“像公雞!”
我們從接觸地理課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中國地圖的形狀就是一隻引吭高歌的大公雞”,其實換個角度再看,中國地圖像“一隻長著胡子的山羊”也未嚐說不過去。案例中這位地理老師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僅阻滯了自身創造力的發展,更是在扼殺代表著祖國未來希望的學生想象力。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就曾深刻地批判過這種現象:“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而畢業時像個‘句號’。”看來,過於傳統、不知變通地看問題的方式,真是毒害匪淺!
3.慣性經驗的思維方式
在金庸小說《飛狐外傳》中,寫到過兩個人物倪不大和倪不小兩兄弟,人們問他們“誰是老大”,兩人都搖頭。問他們“是否雙生兄弟”,兩人還是搖頭。但看兩人的身形,又是毫無差異,“決不能不是雙生兄弟”。眾人都感到非常詫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從眾人的慣性經驗看來,凡是長得一模一樣的就一定是雙胞胎,而我們平時最為多見的也是雙胞胎,而這兄弟兩人長得一模一樣,卻不承認是雙胞胎,在眾人看來自然十分不可理解,簡直是“腦子有問題”。殊不知,他們其實是一母三胎的其中兩個,而他們兩人都不是老大。
除了雙胞胎之外,三胞胎、四胞胎的概率雖然較小,但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人們卻很容易會被自己長期以來慣有的經驗思維給製約了想象的空間。
桌上有一張百元大鈔,鈔票的正中被一把豎直放置的沒開刃的菜刀壓著,菜刀上支撐著一條橫放的木杆,木杆兩端各放置著一個圓形的小球,輕微的晃動就會使它們掉下來。你能否在保持小球不掉下來的前提下,把這張鈔票取出來?
在很多人的眼裏,因為鈔票是有價值的,所以思考問題的時候都會把“不能破壞它”作為成功取出來的一個無形的附加條件。但是,不管你怎樣小心,要想不讓小球掉下來而取出鈔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錢幣隻是人們用來交換物品的貨幣,其實質就是一張紙。如果你把它當作紙來看待,那麼問題就會變得很簡單,隻要你把它從刀刃壓著的地方撕開,就能夠輕而易舉地把錢給取出來了。
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按照常理或經驗給予自己的心理暗示,在第一時間生出一種思考的結果,這就是慣性思考。但是推知慣性定律的發生狀態,其前提條件通常是“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而生活中,形勢在不斷變化,每個事件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殊之處,具體事情需要具體分析,一成不變的觀念隻會讓人在既有的可能性結果中尋找答案。如果這些可能性結果中沒有適合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解決方式,那麼人們很容易將責任歸咎於問題的本身是“有問題”的,而不會拋棄以往這些答案而尋找全新的解決和解釋問題的方式,這樣,創造力自然不會主動從他們的頭腦中跳出來,幫助他們解決發生的問題。
4.創造力認知的非凡化
很多普通民眾對創造力的認識並不客觀,他們長期受到“非凡論”觀點的影響,即把創造力與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和發明聯係起來,認為創造力是少數天才人物的專長,是一種特殊能力的表現。
在很多人的眼裏,隻有哥白尼發現日地運轉規律,創立“日心說”;巴斯德發現狂犬病疫苗;達爾文發現生物進化規律,創立“進化論”這樣的發現才算得上是創造力。
這其實是對創造力的誤解。如果人們以這種心態來看待創造力,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恐怕永遠也出不了頭,因為我們幾乎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人的水準。
當洛克菲勒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他找的第一份臨時工是在組裝線上釘鉚釘,工作的第一天,他的手就被錘子重重地砸青了。他擔心這一事故會對工作造成不便,於是在得到了老板的許可後,他在下班後繼續留下來,試圖研究出一個能用受傷手指工作的辦法。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製造了一個木頭節子,隻要它把鉚釘固定住,洛克菲勒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繼續他的工作了。
第二天,在試用新製的工具時,洛克菲勒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因為這個木頭節子能固定住鉚釘而不再需要手扶,他反而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做比原來更多的活。
自從有了這個木頭節子,洛克菲勒和他的同伴們的工作速度比原先加快了一倍,於是他利用大量的剩餘時間,向老板要求更多的工作,並被委以更多的任務:比如說幫助組裝線上的女工調整工作台的高度,這樣可以使她們幹得更順手,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