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就像那幹涸的禾田長不了莊稼一樣,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他的心田就像是缺少了雨露的滋潤,會日漸幹涸。
“知識就是力量。”英國著名學者弗蘭西斯·培根的這句名言,一語道出了知識的重要性。
自從地球上出現了人類,知識便開始在人類的智慧中漸漸萌芽發展。從茹毛飲血的遠古到高度文明的當今時代,每一次社會的變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無不顯示出知識的巨大作用。可以說,是知識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曆史的不斷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阿基米得是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科學家和愛國主義者。當羅馬帝國的軍隊侵犯他的家鄉時,70多歲高齡的阿基米得挺身而出,竭盡自己的心智,為保衛國家而戰鬥。
傳說,阿基米得製作了一麵巨大的拋物鏡,把陽光聚焦後反射到羅馬的戰場上,燃起熊熊大火,使得羅馬士兵無一生還。此外,他還發明了一種投石器,能迅速投擲出成批的石子,把逼近城牆的士兵打得頭破血流。
羅馬軍隊的統帥馬塞爾沮喪地說:“我們是在同數學家打仗!他(阿基米得)安穩地待在城裏,卻能焚燒我們的戰場,一下子又擲出鋪天蓋地的石子,真像神話中的百手巨人。”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能以四兩撥千斤!如果沒有阿基米德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發明這些器械,民眾又將憑什麼來抵抗敵人強大的進攻而沒有太大的傷亡呢?所以,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繁榮、富強,就要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知識水平的高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想要提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地位,必須要提高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整體知識水平。
即使一個國家暫時還不夠富裕,隻要它的勞動人民充滿智慧,重視知識,那麼這個國家必定是一個有前途的國家;而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目前很富裕,卻供養著一群不學無術之徒,這個國家或民族的結果必然會漸漸地衰落下去。
現在,我們知道風雨雷電都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但是在古時候,這些自然現象都被民眾視作神的行為。每逢大旱,老百姓便會殺豬宰羊,送上祭壇,磕頭求神,聽命道士呼風喚雨,甚至不惜將一些童男童女綁住了送給“河神”、“海神”來祈福。從今日的眼光看來,這些行為似乎太過愚蠢可笑,然而你有沒有意識到,類似這些行為,其發生的根源,都是由於缺乏知識所導致的。
如今,科學知識普遍發展,“人工降雨”的技術開發,即使遇上大旱,莊稼照樣可以長得很好,“老天爺”所擁有的“神”的力量,已顯得不那麼可怕了。
我國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從小就從祖父和父親處了解了西洋各國的山川風貌以及風情民俗,而這些知識,都在他以後的航海生涯中派上了大用場。如果他不了解西洋各國的民俗風情,便不懂得如何與不同的國家進行溝通交流,那他又怎麼能與各個國家進行友好往來呢?
不僅如此,鄭和在下西洋時,大量依靠了海洋科學的基本知識。他運用了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如果鄭和不懂得這些水文航海技術,船隊就無法正常而安全地行駛;此外,為了辨別方向,鄭和將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相互結合起來應用,提高了測定船位、方向的精確度,如果他對這一切一無所知,又怎麼能在大海上正確地辨別出方向呢?
知識就是力量,就像那幹涸的禾田長不了莊稼一樣,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他的心田就像是缺少了雨露的滋潤,會日漸幹涸。
有人曾深刻地指出:“知識猶如人體的血液一樣寶貴。”知識對於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無數事實表明,大凡有所成就的人,知識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有一家公司,每個月的淨利潤可以達到兩萬美元——在同類企業中,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業績了。但這家公司的一位合夥人還想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使公司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位合夥人尋思,企業如果要大規模地發展,自己沒有必須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是萬萬不行的。於是他讓他的夥伴負責業務,自己則選擇出國深造,一去就是4年。
他在這段時間刻苦學習,最終學到了先進的知識,掌握了紮實的技術。學成歸來之後,他將這些知識運用於自己的事業。幾年之後,他擴大公司發展的期望實現了,他也成為同行業的領頭羊,事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嚐到了甜頭的他,也相當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素質,定期組織公司的員工進行專業培訓和技術交流,使得員工的整體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在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比較優勢的地位。
這位商人充分地認識到了知識對於事業的無比重要性,於是決定用豐富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同樣,他也認識到,要想使企業能夠整體性地提升,員工的整體知識水平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條件。他的行為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擁有豐富的知識。
人的天性就像一座原始的礦藏,隻有經過開采,其價值才會顯露;人的天性也像是野花野草,隻有經過了知識的雕琢,才會使璞玉散發出光芒。知識的海洋博大而精深,擁有了知識,才會擁有無窮的力量。
假如不懂得地質學,人們就不會知道這個地球廣闊的地貌下藏著怎樣的寶藏;假如不懂得信息科學,人們隻不過是個耳聾眼花的現代人;假如不懂得基因科學,人們就無法克服遺傳障礙,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有了知識,才能變“呼風喚雨”為可能;有了知識,才能向不可能的領域吹響挑戰的號角。
對於一個國家,知識決定著它的強弱和榮辱;對於一個民族,知識決定著它的命運和興衰;對於我們每個個體,知識影響著他的層次和價值。知識給人以自信,給人以力量,給人以財富。所以,請千萬記住下麵這句話:隻有贏得知識的人,才能真正地贏得未來!
前進必須依靠不斷地學習
知識,是人類世世代代文明的結晶。它滋補你的頭腦,啟迪你的智慧,頤養你的個性。誰想增長才能,誰想認識社會,誰想了解為人之道,誰就應當和書本交朋友。
現代社會的飛躍發展,使知識成為人們謀求富足,謀求生活需要的最重要的工具。
幾年前,由美國著名的統計學家、民意測驗的創始人喬治·蓋洛·普的後裔們組建的蓋洛普組織,從《今日美國名人錄》中隨機選擇了1500個有傑出貢獻的人,探究他們成功的奧秘。選擇的標準既不是財富,也不是社會地位,而是他們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中的現有成就。在這些成就卓著的人中,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而其中最重要的五種特點中有三種與知識有關:
1.通曉常識
成功者中具有這種品質的人最多,79%的人對自己的這種優良品質評了最高分,61%的人認為通曉常識對其成功的貢獻非常重要。對大多數人而言,常識意味著對每日繁雜事務作出合乎邏輯的、客觀的判斷這樣一種能力。
那麼通曉常識這種能力是先天就有,還是後天可以增強的呢?答案是後者。這種能力的取得一是得益於在學校期間的好爭善問;二是取自他人,以及從他人和自己的錯誤中吸取常識。
2.精通專業
有了常識之後,成就卓著的先生們認為第二重要的就是所從事的專業知識。四分之三的成功者為自己的這種品性打了“A”分。地質學家菲利浦·奧克斯萊是著名的坦尼克石油勘探生產公司的創立者,他認為他的成功是由於精通石油專業知識。他通過親身參加探油采油工作掌握第一手的專業知識。他說:“一個人要想成為優秀的管理人才,必須對他所從事的行業知識有實地經驗過的了解。”今天,他的專業知識為他掙得了六位數的薪水。菲利浦認為“掌握專業工作必需的知識”是成功公式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他獲得專業知識是通過自學,而不是通過正規學校。
3.博學多才
成就顯赫者必備這種品質,因為它包含了迅速領悟高深的觀念並深刻透徹地分析它們這樣一種天賦能力。43%的成功者說它是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有52%的人說它是相當重要的。
現代研究證明,有許多種才智是無法用通常的方法(例如智商測驗)來估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名人們都具有相應的高智商數。根據調查,名人們的博學多才是由智商之外的至少三個因素促成的,它們是廣博的語彙、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技能。這些成就非凡的人平均每年讀書19本,包括10本非小說類的文學作品。
當說起智力因素時,這些拔尖人物們不是隻談天賦智能。一位總經理把它總結為:“好奇的頭腦和廣泛的興趣是成功的重要基礎。”
社會是一所最好的課堂
社會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中學到的東西不是書本所能完全涵蓋的,它都是一些很實用的知識和經驗,具有很強的實戰性。
毫無疑問,學校是一個接受學習和教育非常好的場所,如果你還處於學生時代,那將是一件非常幸福和令人羨慕的事情,你應該趁著年輕的好時光積極勤勉地學習,為將來開創美好的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但如果你已投身社會,在學校中也沒有抓住時光好好修煉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各項知識,也不必悔恨當初,因為生活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現象都是活生生的教材,你所處的社會就是一所最好的學校。
對於我們整個人生來說,學校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旨在訓練人們的一種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社會的閱曆比起書本上的知識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古語有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當然,我們在這裏並不是提倡大家不要“讀萬卷書”而光去“行萬裏路”,隻是就獲取適應社會的能力和技巧來說,社會無疑是一所更重要的學校。
人們在學校中用了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從書本中學習知識,但到了社會上,他們並不一定都會取得成功。因為學校裏所學的東西相對簡單,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在課本上都是未曾涉及的,而老師教授的東西也相對有限。
日月在更替,世界在變化,知識在更新,信息產業、多媒體、因特網、移動電話、光盤、知識經濟、信息高速公路、數字化生存、宇航技術、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克隆技術、機器人等等,這些新詞語及其附帶的新概念、新觀念乃至新的世界觀,越來越頻繁地占據人們的視野,衝擊人們的頭腦。每一天,人們都在感受著它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陌生到耳熟能詳……信息革命的時代已經初具規模,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到來,外麵的世界越來越精彩。
當你發現書本上的東西已遠遠不能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時候,你就必須善於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邊摸索邊學習,如此,你才不會被時代的大潮無情地衝走。
絕對不能自滿於書本上的知識,也不要以為天下的智慧都收錄在書中。退一步說,縱然到今天為止所有的知識都已為你所掌握,明天,世界依然會出現更多新的問題,況且,學無止境,你又有什麼可以自滿的呢?
當你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必須時刻本著學習的心態不斷地尋找機會努力提升自己,在實踐中獲取更多更實用的知識,隻有這樣,你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某位畢業於地質學的高材生,博覽了相關的書籍,並從中獲得了足夠多的地質學方麵的知識。在和人談論相關問題時,他都能夠侃侃而談,顯得相當自信。
一直以為很有學問的他,有一次和一群在井下工作的礦工聊天時,突然發現了自己的無知。
那些工人說,井下的小白鼠是不能隨便殺死的。這位高材生很是疑惑:井下的小白鼠為什麼不能隨便殺死,它們有什麼用呢?礦工們告訴他,如果礦井出現塌方事件,隻要你身邊有小白鼠,那麼你就有了活的希望,因為那些小白鼠最清楚什麼地方可以跑出去。
沒有人能想到小白鼠會在人們生命危難的時候給人以希望,但是這些普通的礦工們都知道,他們從社會實踐中學來的東西要比書本上的豐富得多,有用得多。
某電視台曾經對若幹畢業於名牌大學的本科生的應聘進行跟蹤報道,發現在其應聘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場麵。從應聘公司處了解到的信息來看,這些學生總體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稚嫩,總帶有一種涉世未深的味道,且動手能力普遍較差。相反,有很多從高中或是中專畢業出來的同齡人,他們的技能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要更強。
譬如,有兩個高中同學,一個畢業後順利考入大學繼續深造,另一個則由於沒有考上大學或別的原因而沒能進人大學學習,隻好出來打工。三年或四年後,這個大學生畢業之後出外找工作,此時的他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而他的同學卻已經成長為某公司的一名骨幹精英。
或許有人不禁會問:既然如此,我們還要上大學幹嗎?不如讀個高中或技校之後直接找工作得了。
現象背後,問題的關鍵到底在哪裏呢?
根據調查發現,有些學生一旦考入大學就覺得萬事大吉,高枕無憂,放鬆了對學習的要求,無所事事,而等到畢業之後又覺得自己是一名大學生,對於從基層做起的工作不屑一顧,看不上眼。
而學曆相對較低的人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後,因覺得自己文化水平低,心有壓力,所以立誌笨鳥先飛,於是便會很努力地投入工作,主動發現問題並向公司的前輩們請教,甚至在業餘時間還不忘學習,如此這般他便能迅速地成長起來,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非常出色的業績。
社會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中學到的東西不是書本所能完全涵蓋的,它都是一些很實用的知識和經驗,具有很強的實戰性。但是在社會這所學校中,人們必須要以“自主學習”為主。這裏的“課本”中沒有現成的書籍,也沒有具體的老師,因為這是一門“公共課”。隻要你本著積極學習的心態,通過各種途徑留心身邊人的一言一行,關注身邊事的發生發展,你便能夠學到最實用、最深刻的人生哲學。
人生就是不止學習
人生之意義在於趨向生命之圓滿,而樂趣的惟一途徑是學習,學習是一生都要麵對的課題。
1.學習能改變人的一生
珍妮特·沃斯說,學習“是一場我們將一起發動的革命”,學習是一場革命,將波及到個人人生、人際交往、整個生活環境以及世界的未來發展方向、方式。這不是一場權力更替的革命,但它將引起社會的巨大變動,它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這場革命也不是對別人的革命,而是改變自己的學習觀念、學習方式乃至整個人生的革命。革命由最具先進意識的人們發動、示範、引導、組織和推動,但需要的是有熱情、有眼光、有向往的人們的認識、認同、參與以及分享。這場革命沒有成功與不成功的區別,隻有成功規模的大與小的區別,因為它的起點是個人的革命,而終點是沒有的。在這個意義上,這場革命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而且可能會大規模地發生。
這場學習革命改變我們自己,如果你是一位教師,你的學生們也一定會分享到你的成功;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的孩子與其他親人也一定會分享到你的成功;如果你是……無論如何,你必須從自己開始革命,否則你怎麼可能與別人分享成果?我們相信,有愛心、有責任心、有眼光的人們將首先行動起來。
2.知識力量,至高無上
托夫勒說過,力量有三種表現形式,即暴力、財富和知識。
早在16—17世紀,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就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他寫道:
“人類知識和人類的權力歸於一點,任何人有了科學知識,才可能駕馭自然、改造自然,沒有知識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這一論斷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後來馬克思發現,科學知識首先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力量”的使命,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從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別是知識經濟來臨的今天,可以說,知識不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終極力量。
暴力有限,財富有價,而知識既無限又無價。反之,知識的“暴力”才是最大的暴力,看看當今的各種高精尖武器就用不著更多解釋;另外,知識不僅創造財富,知識本身就是財富。
“人類正在步入一個以知識(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所有經濟行為都依賴於知識的存在。在經濟生產的要素中,知識占主導地位,其他生產要素都要靠知識來更新、來裝備、來衡量。知識在其生產、傳播和應用的過程中,無不挾帶著滾滾的財源。市場競爭已從產品競爭延伸到工作間的創意和實驗室中的交鋒;勞動生產率的競爭已變成了“知識生產率”的競爭。即生產率和經濟增長,取決於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的速度,取決於創造知識(創新)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效率。
對此,李嘉誠先生曾深有體會地說過,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如果你有資金,但是缺乏知識,沒有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如果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也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識不僅指課本內容,更包括社會經濟、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
正如哲學家告訴我們的:人們“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於缺乏力量和金錢,而是由於缺乏想像和觀念。
柏拉圖在2000多年前就斷言:“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
高爾基則認為:“隻有知識才是力量。”
而雨果甚至在《悲慘世界》裏提出:“人類隻應當受知識的統治。”
原始社會,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人的存在是以自然的存在來解釋說明的;在農業社會,土地、勞動力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的經濟因素,是人追求的目標;在傳統的工業社會,貨幣資本、自然資源成為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經濟因素;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與經濟的一體化,使知識、信息、智能以及人才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人及其知識才真正成為全社會的主體與核心,成為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第一資本、第一需要和第一力量。
3.知識決定人的命運
我們說知識決定命運,主要有兩方麵的含義:
一是指知識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麵,知識能夠改善人的心態,重塑人的性格,從而通過學習造就成功的人生。
歌德說:“人不隻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求知、學習就是置身於一個成功的環境,就是聆聽賢達的教誨和指教,就是與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學習成功的方法。
知識是創新的準備,是競爭力的“內功”,是成功的積累。
《遼寧青年》登載過一篇題目為“你錯過了什麼”的短文(作者孫盛起),很有意思——
“你年輕聰明,壯誌淩雲。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聲名、財富和權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邊抱怨:
“那個著名的蘋果為什麼不是掉在你的頭上?那隻藏著‘老子珠’的巨貝怎麼就產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遊泳的海灣?拿破侖偏能碰上約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總沒有人垂青?
“於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樣給你掉下一個蘋果,結果你把它吃了。我決定換一個方法,在你閑逛時將碩大無比的卡裏南鑽石偷偷放在你的腳邊,將你絆倒,可你爬起後,怒氣衝天地將它一腳踢下陰溝。最後我幹脆就讓你做拿破侖,不過像對待他一樣,先將你抓進監獄,撤掉將軍官職,趕出軍隊,然後將你身無分文地拋到塞納河邊。就在我催促約瑟芬駕著馬車匆匆趕到河邊時,遠遠地聽到‘撲通’一聲,你投河自盡了。
“唉!你錯過的僅僅是機會嗎?”
其實,錯過的不是機會,而是準備。從來機會隻垂青有準備的人。因此,我們往往不是失去機會,而是失去準備。俗話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
“緣”,實質就是“準備”。沒有準備的人,絕對與“人”無緣,與“事”無緣。
特別是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環境裏,等到對手碰麵時,勝負其實早已定了。就像“華山論劍”,最終是靠內功,靠武學的修為和領悟(即學習與創新)而決雌雄定乾坤。因此競爭早就開始,比的就是“準備”,比的是日積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詩外”。未曾交手,勝負已決。
這種積累和準備,泛一點說,就是知識的積累和準備,具體點說,就是心態的準備、目標的準備和行動的準備(調整心態,明確目標,采取行動,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英國學者愛迪生說得對:“知識僅次於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實實在在地勝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