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17時,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部隊發起最後攻擊,戰至15日夜11時左右,全殲黃維兵團的戰鬥基本結束。敵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兼85軍軍長吳紹周被活捉。敵兵團副司令胡璉隻身逃脫。至此,國民黨主力部隊之一的黃維兵團12萬人,除少數漏網外,其餘全部被我軍殲滅。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勝利結束。
此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已經開始,東北野戰軍已揮師入關,華北的60多萬國民黨軍驚慌失措,連忙收縮兵力,準備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撤回江南。毛澤東審時度勢,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毅然決定在殲滅黃維兵團之後,留下邱清泉、李彌兵團餘部,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敵之部署。這樣,就給蔣介石吃了一顆定心丸。人民解放軍就可以使淮海、平津兩個戰役互相配合,鉗製敵人,達到殲敵於長江以北的目的。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命令淮海前線解放軍各部,對杜聿明實行圍而不打方針。華野做出部署,以八個縱隊嚴密包圍杜聿明集團,進行戰場輪番休整,以七個縱隊在夏邑、永城、濉溪口等地進行戰備休整。
在20天的戰備休整期間,陶勇和4縱一直堅守在陣地前沿。一麵開展政治攻勢,將大批傳單撒向敵營。每晚到前沿陣地,用喇叭向敵人廣播形勢和喊話。一麵恢複和整頓戰鬥組織,提拔補充幹部,充實基層,抓緊對俘虜兵的教育,把教育成熟的人員,迅速補充到基層連隊。在這一過程中,深入進行形勢教育,廣泛開展立功創模運動,通過多種形式教育部隊認清形勢,鼓舞部隊鬥誌。
陶勇4縱的陣地在包圍圈的東麵,和10縱、冀魯豫獨立旅共同防守。在戰備休整期間,陶勇命令部隊加緊進行作戰準備,對敵據點遍挖坑道,把條條坑道挖到敵人陣地前幾十米的地方。這種通過壕溝坑道逼近敵人的辦法,叫做“迫近作業”,對於殲滅平原被圍之敵非常有效。
12月份的中原大地,已是隆冬時節,加之天空陰雲密布,大雪紛飛,淮海平原到處是一片白茫茫大雪鋪地。國民黨軍飛機因風雪無法空投糧彈,杜聿明20多萬軍隊已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人民解放軍卻依靠解放區後方人民晝夜不停的運送支援,始終保持糧彈充足,人強馬壯。
1949年1月6日,陶勇接到命令,華野的10個縱隊加上一個獨立旅,向被圍困多日的杜聿明部發起攻擊。當晚,陶勇率領部隊南東向西突擊,經過20來天的休整,陶縱精力旺盛,攻擊部隊萬炮齊轟,炮彈似狂風暴雨,一簇簇地傾瀉在敵人陣地上,鹿砦炸翻了,地堡摧毀了,霎時間敵陣地變成了一片火海。各部隊隨著呼嘯的炮火迅速出擊。陶縱與坦克密切協同,在密集的炮火支援下,加上利用交通壕,部隊似利劍鋼刀,插入敵陣。
6日當晚,陶勇指揮第12師迅速攻占了魯老家、小閻莊、吳樓。次日,敵李彌兵團開始動搖。陶勇乘勝展開猛攻,緊接著,陶勇不斷收到勝利的喜訊:第10師和第11師分別攻克了朱莊、竹安樓、朱樓等據點;崔莊之敵41師2000多人,由副師長率領,向我第12師34團投降;35團攻占黃莊戶後到10日拂曉,攻占了杜聿明集團總部所在地陳官莊。
陶縱已經殺到了杜聿明的大本營。杜聿明、邱清泉不得不逃到陳莊第5軍軍部。35團乘勝追擊,在攻占陳官莊的同時,迅速攻占了敵李彌兵團部陳莊,杜聿明、邱清泉、李彌等人落荒而逃。至此,杜聿明集團已土崩瓦解。陶勇的心情格外興奮,決戰淮海大功告成,可是杜聿明還沒蹤影呢?
這時,第11師政治部陳茂輝向陶勇報告,該師在張老莊抓到一個名叫高文明的俘虜,他自稱是第13兵團軍需官,卻說不出第13兵團機關幾個處長名字。陳茂輝告訴陶勇說,高文明衣著考究,別著派克鋼筆,戴著進口防水遊泳手表。
陶勇心想,這個“軍需官”是不是杜聿明呢?他命令陳茂輝立即將這個“高文明”帶到縱隊司令部。郭化若和杜聿明是黃埔軍校同學,帶到縱隊司令部,這個“高文明”的身份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兩個小時以後,一輛吉普車開到縱隊指揮部門前,陳茂輝押著“高文明”走進來。
陶勇上下打量著身穿士兵棉服和破大衣的“軍需官”,隻見他嘴裏叼著駱駝牌香煙,額角上貼著一塊白紗布,早已沒有了昔日的威風。郭化若走到杜聿明麵前,以同學身份與他交談起來,郭化若說道:“這一仗沒打之前,就注定了你們失敗的命運;打仗的開始就是你們失敗的開始,因為你們打仗是為帝國主義服務……”
郭化若一口氣說完,見杜聿明額頭出汗,再也不講話了。杜聿明接過陶勇遞過來的香煙,麵部的表情十分尷尬。麵對同學和對手,他一時不知說什麼,低著頭一個勁地吸煙。
曆時65天的淮海戰役勝利結束了。陶勇所率4縱共殲敵7萬餘人,其中俘敵5萬餘人,繳獲各種槍炮2萬多件,部隊從開戰時的2萬人增加到了5萬人。淮海戰役以它的偉大勝利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
淮海戰役之後,陶勇奉命率領4縱來到嶧縣整訓。對嶧縣,陶勇並不陌生。兩年前的魯南戰役就是在這一帶進行的。部隊一駐下,陶勇便開始了淮海戰役總結,他首先傳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1949年1月作出的《關於目前形勢與1949年任務的決議》,並對部隊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作出了安排。
1949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對人民解放軍進行統一整編,將野戰軍部隊統一整編為五大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四個兵團和一個特種兵縱隊,陶勇率領的4縱改為第23軍,屬7兵團建製,下轄67師、68師、69師。陶勇為軍長,盧勝為政委,梅嘉生為副軍長,劉文學為副政委。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陶勇率部參加了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取得了赫赫戰功。
部隊進行整編後,中央軍委指示,加緊進行渡江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原淮海戰役總前委繼續行使統一領導渡江作戰的職能。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率領二野、三野百萬大軍,紛紛南下長江北岸,開始整訓和渡江準備。
2月9日,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總前委在徐州召開會議,對各部隊的南下路線、集結地段、作戰地點都進行了詳細的部署。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彙成向南挺進的洪流,千軍萬馬渡過黃河、淮河、漢水,越過大別山、霍山等崇山峻嶺。
已告別遊擊時代的人民解放軍,此時已初步形成一支有一定機械化作戰能力的大兵團。如今,在山穀和羊腸小道上南進的行軍行列,除了精神振奮的士兵,大批的騾馬、炮群,還有了一定數量的坦克。
部隊就要橫渡長江,進軍江南了,全中國的解放指日可待。陶勇感到非常興奮。在指揮部裏,他在軍用地圖前認真研究敵我態勢。
陶勇還清楚地記得,紅軍時期他曾隨西路軍西征渡過黃河,但黃河的情況與長江有很大不同,長江水的流速很大,又因長江水受月亮盈虧的影響。農曆初一、十五為高潮,初八、二十三為低潮。潮漲潮落,直接影響船隻入江和登岸靠岸。再說,長江上還設有敵人的許多要塞據點。
根據總前委對敵情的分析,陶勇認為,渡江作戰的重點就在能不能迅速地登上對岸。曆史上的渡江作戰,對南京的進攻一般都將渡江點選在南京西南或以東地區,而且側麵渡江者多,正麵渡江者少。
當麵的敵情是,國民黨軍以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指揮的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於上海至江西省湖口800多公裏的地段上,重點置於南京、上海段,其中直接擔任江防的有54個師,並以海軍一個艦隊,各型艦艇89艘,集結在長江下遊,在長江上擺了一個長蛇陣,在上海、南京等地配置飛機250架,組成所謂“立體防禦”。就其整體防禦來說,國民黨軍的兵力根本就不夠,70萬人要守1400公裏的正麵,他是守不住的。為了渡江的成功,人民解放軍可以避開國民黨的要塞,哪裏能渡江,我們就在哪裏渡。隻要能登上南岸,事情就好辦了。
陶勇的思考與總前委的分析不謀而合。總前委對渡江作戰進行了認真研究之後,在鄧小平的主持下擬製了《京滬杭作戰戰役實施綱要》。綱要指示二、三野戰軍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準備渡江作戰,直搗京、滬、杭敵人巢穴。
陶勇接到命令:率25軍暫歸葉飛任司令員的第十兵團指揮,南開江蘇泰州地區集結,參加東線作戰集團的渡江作戰。
陶勇馬上把這個命令傳達下去,全軍上下一片歡騰。400多公裏行軍不在話下,部隊飛速向泰興以南地區挺進。陶勇看到經過20多天整訓的指戰員們鬥誌昂揚,兵員和裝備充足,兵強馬壯,他的內心十分高興。
離開整訓地點時,解放區人民夾道歡送子弟兵遠征。老百姓的信賴,家鄉父老的深情激勵著官兵的心。
陶勇揮手向百姓們告別,率隊前行。經過整整20個晝夜不停的行軍。3月11日,部隊意氣風發地到達泰州。一到駐地,陶勇看到全軍官兵士氣高漲、求戰心切,心情振奮。同時,他也告誡大家,要破除北方籍戰士“江無底、海無邊”的翻船恐懼心理,既不要恐敵、懼敵,也不要輕敵。
陶勇在進行戰鬥動員時,反複告誡戰士們,長江並不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防線。千裏江麵,防不勝防,顧東顧不了西。更何況這時渡江是在敵人走向全麵失敗,人民軍隊走向全麵勝利的時刻,這更有利於人民軍隊的順利渡江。
陶勇說,盡管據守江岸的國民黨軍隊多為屢敗之師,我軍的渡江能力大大地得到提高。但浩蕩奔騰的長江畢竟是名副其實的天塹。歸根到底,過江還是得靠舟船擺渡。此時的解放軍,不但沒有現代化的渡河登岸器材,甚至在部隊剛到江邊時,連木船也被國民黨破壞或搶劫到南岸。而且在這百萬大軍裏,“旱鴨子”居多,有許多甚至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寬闊的水麵,這都給我軍的渡江作戰帶來極大的不便。
陶勇周密組織戰前偵察,征集船隻,製作機帆船和木排,以彌補沿江一帶船少、水手少的不足。為了征集木船,陶勇抽調了大批幹部和戰士,協助地方黨委和人民政府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在深入的動員下,許多漁民船工駕船報名參加運送大軍渡江的船隊。我軍付給參戰船工一定的報酬,每個船工不但有自己一份工米,還可以領到家屬的救濟糧。管理船隊的幹部與船工平等相處,親如家人。這和國民黨軍隊搶船抓夫、燒船、搶掠、殘害百姓的種種暴行,形成鮮明的對照。影響所及,各地群眾紛紛向渡江部隊提供船隻,有些漁民船工甚至全家駕船從百裏之外趕來參戰支前。在培訓水手方麵,原是海防縱隊的新四軍水兵有了用武之地,陶勇特意把他們安排在各艘船上掌舵駕船。
在陶勇的精心組織下,部隊征集和改製的機帆船,總共有大小船隻539艘。為作戰需要,軍和第一梯隊師團都成立了船管大隊,配備了能幹的軍政幹部,選調了一批優秀的班、排長任船長,和船工們開展“合同立功”。在擁有現代化的國民黨軍陸海空立體防禦麵前,人民解放軍賴以強渡長江天塹的,竟是這些漁民船工駕駛的原始木船,這不僅是一個奇跡,而且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為了把渡江作戰的各種準備做深做細,陶勇派出偵察部隊,潛入江南敵後查明了當前敵情和敵人設防要點,發現敵軍一個旅依托江堤構築了很多野戰工事,設置了大量防禦。陶勇選擇了渡江點,疏通了船舶入江的港汊航道,選擇和構築了觀察所與炮兵陣地,部署了戰時的後勤保障,完成了敵前的船隻隱蔽。
1949年4月20日,這是中國人民解放曆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國民黨政府在蔣介石幕後操縱下,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國共談判以國民黨南京政府拒絕接受國內和平條件而破裂。
當晚8時前,在北平香山的雙清別墅,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個個目光中閃著興奮的火花,兩眼緊緊地盯著各自手中的懷表,在期盼著一個偉大時刻的到來。
與此同時,在渡江作戰總前委的作戰室裏,前線指揮員們一雙雙眼睛都緊緊盯住閃閃發亮的秒針,大家屏住呼吸,也在等著同樣一個偉大的時刻的到來!
當時針準時指向8點整時,總前委下達命令:向江南進軍! 偉大的渡江作戰開始了。第三野戰軍擔任中集團突擊段,霎時間萬炮齊發,天地震顫,火光映紅了天空。千裏江麵上,不斷傳來振奮人心的捷報。我軍全力猛攻,勢如破竹。敵人聞風喪膽,已經全線崩潰。
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向全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召全軍指戰員“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中央軍委和總前委指示:渡江作戰要實行靠前指揮,戰鬥部隊過江一個營,師長就要過江,過江一個團,軍長就要過江。
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在部隊渡江的第二天淩晨,立即決定過江指揮。
4月21日晚7時30分,陶勇命令滿載著23軍突擊部隊的戰船,按預定的戰鬥隊形,在迷茫的夜色中迅速駛出各啟渡點,乘風破浪,向南岸疾駛而去。陶勇和盧勝在指揮部裏指揮著渡江戰鬥。陶勇看到,在千裏江防線上,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爭渡,向著對岸奮勇衝擊。
敵人的炮火十分猛烈,一些船被打翻了,一些同誌犧牲了、負傷了。但指戰員們的鬥誌是高昂的,毫不畏懼地勇往直前。篷杆被打斷了不能升帆,就搖櫓劃船;船板被打穿漏水,就用衣服去堵,用身體擋住;船工犧牲了,水手接過舵繼續渡江。官兵們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敵人的炮火,掩護船工。
按照原來的預計,利用現有的渡船,橫渡4000米水麵的長江,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由於官兵們無畏的勇敢精神,隻用了20分鍾,突擊部隊就突破了敵人的“天險防線”,迅速登上了南岸。
當電話裏傳來突擊部隊登陸成功的消息時,陶勇十分高興,為了鞏固灘頭陣地,陶勇立即命令各炮群按預定火力計劃,進行猛烈的壓製射擊,打得敵人暈頭轉向。登陸部隊在炮火的支援下,英勇地衝進敵人碉堡,敵官兵有的連酒杯、麻將牌還沒來得及放下就舉手投降了。
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頃刻之間土崩瓦解,人民解放軍渡江大軍全線突破江防後,國民黨軍立即陷入混亂狀態。陶勇指揮各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敵發起衝擊。指戰員們英勇奮戰,展開肉搏,打亂了國民黨軍291師的指揮。擊斃了敵師長,殘敵逃往常州。
為了靠前指揮,陶勇迅速渡江,親率部隊追擊敵人。聽著耳邊嗖嗖飛的子彈,眼見硝煙彌漫的戰場,陶勇深深為勝利的前景所鼓舞。為戰鬥的氣氛所感染,不禁獨自率領警衛營的一個排,乘上繳獲的汽艇,由金壇河南下溧陽,在董家舍、古瀆附近用衝鋒槍、手榴彈同西岸敵人進行戰鬥。
解放軍將領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官與兵生死在一起,這是人民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國民黨軍隊的將領隻顧個人利益,在作戰時你等我看,不能協調一致地配合作戰,這是他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過江後,滬寧線上敵人已陷入一片混亂。無錫、蘇州之敵向上海狼狽逃竄。南京、鎮江之敵紛紛向浙江潰退。23日午夜,第8兵團解放了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城。至此,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宣告覆沒。
這一天,陶勇奉陳、粟命令,統率各師在陰雨連綿、泥濘道路上分路追擊,堵截潰逃之敵的退路。
陶勇率領23軍指戰員,乘勝追擊,決不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在解放杭州之後,率部參加了解放上海的戰鬥,至27日拂曉,上海市全部解放。
在歡慶勝利的時刻,陶勇會心地笑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月3日,陶勇奉命率領部隊到達平湖、海鹽地區集結,投入海上練兵。陶勇奉命歸七兵團指揮,攻殲舟山群島殘敵。12月,陶勇被任命為第九兵團副司令員。
1950年6月,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並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把侵略的戰爭肆意擴大到中國邊境。
為了援助朝鮮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中國人民在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11月,陶勇和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九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作為第二批入朝參戰的部隊,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時輪率領下,先後由集安、臨江入朝參戰。
第九兵團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在宋時輪和陶勇的率領下,來到東線戰場。在兵團指揮所裏,宋時輪和陶勇共商戰鬥部署,兩人配合十分密切。宋時輪對陶勇的指揮才能十分稱讚,而陶勇對宋時輪的軍事理論也深為欽佩。
戰鬥部署一定,作為副司令的陶勇,親臨前線指揮部隊作戰,留宋時輪在後邊統一指揮。
第九兵團入朝作戰的第一仗,即長津湖之戰。
長津湖是朝鮮美麗的湖泊,也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裏和下碣隅裏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1950年11月,陶勇率誌願軍第九兵團在這裏與侵朝美軍的較量,是一場改變曆史進程的戰鬥。
第九兵團入朝時,誌願軍發起的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聯合國軍”雖遭誌願軍迎頭阻擊,但仍然認為中國是“象征性出兵”,“並不是不可悔的勢力”。因此即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隊兵力,發動一次能“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企圖將誌願軍趕過鴨綠江,占領全朝鮮,並要在12月25日前結束朝鮮戰爭。
長津湖畔,零下30度的嚴寒侵襲著這裏的崇山峻嶺。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海拔在 1000至2000米之間,林木茂密,道路狹窄,人煙稀少,夜間最低溫度接近零下40度,當年又是50年不遇的寒冬。第九兵團的戰士大多來自南方,戰士們穿的都是南方的冬季服裝,北方嚴寒地帶的棉衣還沒有發放。由於朝鮮戰況緊急,九兵團的官兵在缺乏禦寒服裝的情況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隱沒在朝鮮冰雪皚皚的群山中。因為美軍的空中優勢,部隊白天無法行動,隻能在夜間行軍趕路。在入朝第一天行軍中,就凍傷了700餘人。誌願軍每個班隻有薄薄的棉被,士兵休息時,將它墊在雪地上,大家擠在被子上隻是保持不被凍僵,根本談不上取暖。戰鬥打響前,許多部隊已經連續幾天沒有吃上一頓熱飯,有的戰士冷得渾身發抖,渴了隻能靠吃冰雪解渴。
陶勇看到不少人凍掉了耳朵、鼻子,手指變脆,有的腳上沒穿襪子,腳和毛皮鞋凍連在一起,心情十分難受。他親自看望守戰壕的部隊和凍傷殘的官兵,關心、安慰、鼓舞傷員的鬥誌,又立即派出衛生隊解決傷凍問題。部隊倉促入朝,一切後勤組織與運輸工具沒來得及調整和補充。部隊和後勤相距一百多公裏路,經常吃不上、喝不上,陶勇和前沿部隊同甘共苦,一把炒麵,一把雪,有時還常常餓肚子。
陶勇看到,熱愛自己祖國、深切同情朝鮮人民的誌願軍鋼鐵戰士們,在朝鮮的連綿無盡的山巒間進出。在冰雪的戰壕裏,戰士們坐臥在冰凍的土地上,有些人吃著帶著冰碴的馬鈴薯和雪團,但是,他們沒有怨言。他們知道,如果要保衛可愛的祖國,就不能不在這樣困難條件下進行反侵略的戰爭。
一切仇恨都指向敵人。陶勇與戰士們一起在戰壕中研究敵情,分析美國這隻“紙老虎”的弱點和短處。陶勇說,大家都看不起美國侵略軍,但是大家都不要輕敵。
按照彭德懷司令員和誌願軍總部的命令,第九兵團的部署是20軍、27軍為第一梯隊,26軍為第二梯隊。麵對的是美帝侵略者吹噓的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美海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等部隊。
黑夜,繁星和彎月照亮積雪的山路,無數人流湧向敵人。很顯然,在朝鮮戰場上,反攻的日子已經到了。白天,戰士們堅決守住已得的陣地。夜裏,戰士們向敵人進行新的、無情的攻擊。在蒼茫的群山中,有敵人的地方也就有我們,到處都是槍炮與喊殺聲。
麵對美軍和南朝鮮軍氣勢洶洶發起的“聖誕總攻勢”,誌願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反攻開始了,陶勇指揮三個軍作戰。由於誌願軍沒有製空權,九兵團的前線指揮所經常遭到敵機轟炸,屋頂上的碎石瓦片撲簌簌滑進脖子裏、頭上、身上,爆炸聲震耳欲聾。陶勇臨危不懼,密切注意戰場情況,及時掌握敵情,命令部隊一次次反擊。
沿長津湖行進的美軍部隊主力是海軍陸戰一師,美軍以坦克開路,窮凶極惡地一次次反撲。
11月27日,長津湖一帶開始普降大雪,氣溫到了攝氏零下40多度,惡劣的氣候給作戰和彈藥補給都帶來了極大困難,但是為了抓住美軍兵力拉得分散、尚未發現誌願軍集結的有利時機,陶勇與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商量,果斷決定發動進攻。
戰爭進行得異常艱苦,入朝初期,陶勇連續餓了七天,得了胃病,他強忍著仍然堅持在一線指揮。為了使供應係統暢通無阻,陶勇絞盡腦汁親自幫助後勤籌劃布置,計算運輸力和檢查督促將兵站分別移到前線,保證部隊吃飯。
部隊在陶勇的關懷和指揮下,英勇無畏地戰鬥著。陶勇指揮的兵團所屬第20軍和第27軍經過一夜戰鬥,把一字縱隊行進的機械化美軍陸戰第1師切成了四段。戰士們冒著嚴寒,打得英勇頑強,很多美國兵都是在睡袋裏麵被打死或者俘虜的。
陶勇看到,由於重型火炮全部未能跟進,衝在前麵的戰士們隻有少量輕便火炮伴隨步兵行動,無法對迅速用坦克防護起來的美軍防禦陣地形成實質性威脅。誌願軍攜帶的迫擊炮炮管因受凍收縮炮彈根本放不進去,輕機槍必須時常撥動槍機撞針才能保證隨時都能打響,陶勇命令各部隊,充分發揮步槍、衝鋒槍、刺刀和手榴彈這些輕武器的作用,把手榴彈當成“重武器”使用。陶勇指揮部隊兵成多路,分割圍殲美軍。一次次戰果報到前線指揮所。
激烈的戰鬥中,相對於美軍的自動武器和坦克裝甲車,陶勇深感誌願軍火力嚴重不足。他命令各軍,要依靠豐富的戰鬥經驗和頑強的戰鬥意誌,盡可能隱蔽接近到手榴彈投擲距離,然後突然投出大量手榴彈,緊接著發動猛烈衝擊,以此戰術打垮對手。
陶勇的這一招果然奏效,有個部隊指揮員高興地對陶勇報告說:“我們靠夜戰、近戰,消滅了美軍一個營,繳獲了美軍鴨絨被等禦寒物資,還有美軍準備過聖誕節的高級點心和巧克力。”
陶勇把國內戰爭中的近戰、夜戰和遊擊戰等戰術用到了朝鮮戰場,而夜幕是這種戰術最好的保護傘,戰士們利用夜色風雪掩護,隱蔽接近公路上的美軍,經常打得美軍措手不及。美軍指揮官向上級報告時說:“我們遇上了極其強硬的對手,中國軍隊是亞洲的一支遊擊軍隊,來自農民的士兵每天隻吃很少一點口糧就能作長途行軍。他們的士兵在中國的多年內戰中已經習慣於夜間行軍、作戰和晝間隱蔽了。”
經過數天的頑強激戰,陶勇指揮九兵團部隊迎頭痛擊從鹹興向長津地區進犯的美軍和南朝鮮軍部隊。敵人在中朝部隊的密切配合作戰下頂不住了,在其海空軍的火力掩護下從海上撤回朝鮮南部。總攻勢成了總潰退,向鹹興南道逃竄。
陶勇指揮所屬部隊乘勝追擊、圍殲,從長津湖地區打起,一直打到東部沿海鹹興、興南地區。美軍丟盔棄甲,乘船從海上狼狽逃竄。
經過20多天的激戰,長津湖戰鬥勝利結束了。陶勇指揮第九兵團入朝作戰首戰告捷。
長津湖之戰結束後,陶勇率領九兵團在朝鮮戰場上英勇征戰,戰績輝煌,在東線戰場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第九兵團打出了“老虎兵團”的稱號。
在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中,陶勇和第九兵團指戰員同甘共苦,在坑道裏指揮作戰。那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坑道,如同溫暖的家緊緊維係著他與指戰員的感情和生命。
1952年11月,第九兵團勝利完成抗美援朝的光榮使命,凱旋回國。回國前,陶勇榮獲了金日成主席親自頒發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獨立自由一級勳章兩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