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糕】(1 / 1)

屋前的空地,早被手腳勤快的婦女收拾得幹幹淨淨。兩個毛頭小夥子去別的村上抬來了幾百斤重的大石臼,那溜光的石杵也帶來了——很快,兩樣東西也被幾位利索的婦女衝洗幹淨。這兩件東西,是今天最受人注目的神器,它們像所有的石頭一樣安靜,在陽光底下發出幽暗的歲月之光。出於對這兩件器物的尊敬,已經有好幾雙細皮白嫩的小手一摸再摸了——這看似粗粗糙糙的東西,摸上去還真叫光溜——這就是冗長歲月的妙處了。不多久,廊簷下的老虎灶裏,已經吐出了火的大舌頭。高過頭頂的蒸桶裏,糯米粉一層一層地往裏撒著,直到白亮亮的糯米粉和滾圓的蒸桶口齊平。蓋上鑊蓋,使勁兒拉風箱,將糯米粉蒸透——倒入石臼中。接下來是小夥子們的事情了,尤其是有打年糕經驗的小夥子,更是他們比賽力氣的好時機。瞧先上來的那一位,袖子口一捋,左右手先後湊近自己的嘴巴邊,“呸呸”兩聲,往自己的手掌心裏抹上一點點唾沫,拎起十來斤重的石杵,甩開了膀子。大石臼的邊上,兩位服侍的師傅定神注視著熱氣騰騰的石臼。打了一會兒,小夥子拎著石杵往石臼厚實的邊口上一擱,早有一人上來“吱溜吱溜”扳著石臼裏的年糕翻身。另一人趕緊俯過身來,撒上一些冷水,然後繼續讓小夥子“劈啪劈啪”搗打——直到石臼裏的年糕粉細嫩、幹結、光滑,粘成一大團——像臘月裏剛殺白的豬,堆在七石缸裏,沉甸甸的。守候在旁邊的兩位師傅小心地將年糕團取出,放在一塊大紗布裏,潦潦草草地包好,用一根圓滾滾的木棍夾壓——將年糕團壓成平平板板的一大塊,再用細線切割成條狀,有秩序地平放在竹匾裏涼透。這時候,村裏上了年紀的那位老婦人,抖抖顫顫提著一杆禿筆走過來——她那麼細心地將條狀的年糕一一點上朱砂——在她,這是一個祖傳的儀式吧。在瓷實、白嫩、光亮、百熱沸燙的年糕上點朱砂,其實也是點上來年的美好祝福——我喜歡鄉下人這種樸實的心願,沒有一點虛頭和浮滑,用最單純最熱烈的紅顏色來表達。這樣的年糕捧在手裏,已經不僅僅是一份可口的美食,還是一份祝願——我們現在稱年糕的這種美食,據說在北方稱“年年糕”,也即“黏黏糕”,裏邊諧著“年年高”的祝福。這在明代崇禎年間刊刻的一本叫做《帝京景物略》的書中是有明文記載的。臘月裏打年糕是江南農家很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也得到過窮酸文人的讚美,這裏有稀罕的一首年糕詩可以證明: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借以祈歲稔。年糕——年高,這是對無法推測的未來最好的祝願。僅憑這一點,我信每年都能讓我大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