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柳】(1 / 1)

楊柳的詩意大概隻有古代文人才會發覺。以柳永之輩無言獨上高樓的浪漫,以及那個年代特有的慢騰騰的生活節奏,自會讓這些江南才子發現楊柳的柔韌之美。“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一開始就與河岸、微風、殘月發生著關係,場景雖然有點淒涼,有點落寞,然而確實是纏綿到了極點。楊柳有著江南讀書人的典型性格:綿軟無力、弱不禁風,真正的手無縛雞之力,一副低頭認錯的謙卑姿態。楊柳倒掛的枝條讓人頓生憐惜之情,但也被壯懷激烈的忠義人士看低,看得一錢不值,看出大不屑。同樣的一棵樹,同樣地植在一片泥土裏,楊柳的枝條偏不好好往上長,而是一個勁地低到塵埃裏去。楊柳的賤也就在這裏。古往今來,偉大人物隻有號召人民向鬆樹學習,向竹子學習,我還從來沒聽說過要向楊柳學習的。楊柳在今日是大大地被忽略了的一棵樹,即使在它短暫的青春的季節,連小學生見了麵也會欺侮它:隨手折一根枝條,用手一勒,柳枝的末端便成了一個小球,喚做什麼“洋卵泡”。人們先是用行為折騰它,接著用言語侮辱它,更不必說在楊柳蓬頭垢麵的秋冬時節了。那完全是連楊柳自己也在作踐自己。在物質的影子搖曳生姿的今天,楊柳的柔美和浪漫是不合時宜的。楊柳也沒有像唐宋時期那樣被廣泛地種植在詩詞之中。在今日的某些風光片裏,我們依稀見到它的身影,但那不過是人造風景的點綴。看來楊柳完全失去了昔日的榮耀。楊柳不是一種實用的樹種,這真要命,而實用是今日大多數人的哲學。楊柳無聲無息地在風中飄蕩,最多撩起少男少女的情思,最多激起某些失意人士內心的小波瀾,纏綿悱惻,兒女情長,這情景,有點像襯衫上擰不盡的水,非常地不爽氣。如果北方大漢看到楊柳,說不定打心眼裏會向花和尚魯智深學習,一把將它連根拔起了,方解心裏頭的不屑。江南三月,春風微微吹拂,在無名的小河邊,或在摩肩接踵的風景區,楊柳在熏得遊人沉醉的暖風中打起了瞌睡,懶洋洋地做著一個黑白的舊夢,一副無所事事、不與時俱進的模樣。所謂冰雪堅貞,鬆柏明誌,楊柳算什麼樣的一個隱喻呢?楊柳差不多成了反麵教材。我曾讀到唯一給楊柳打抱不平、鳴冤叫屈的,隻有吾鄉豐子愷。老先生硬說楊柳低垂的姿態是為了不忘大地母親。言下之意,別的樹木鑽出泥土後,額角頭抬得高高的,眼睛望向了天外邊,全都忘了本。唯獨楊柳不同,一顆羞澀之心常懷泥土之想。豐子愷先生大大地將楊柳樹讚美了一番,給這棵白白謙虛了千百年的老樹做下一篇有趣的翻案文章。他老人家稱得上楊柳樹的千古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