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金融之禍之惑(1 / 2)

金融業占gdp8%,當仁不讓坐上中國頭把交椅,成為這幾年發展最快的行業!同時,金融業也成了最動蕩、最令人揪心、最讓人說不清的行業!

曾憶否:千股漲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短命的熔斷機製、msci三拒a股?

還沒有抹去去年8月份彙改的創傷,令人心驚膽顫的1月份彙災又駕到!人民幣彙率貶值壓力就像一塊沉重的石頭一直壓在心底,人民幣還有未來嗎?

互聯網+、p2p、p2c、o2o、b2c、b2b、c2c、x2x?一大堆怪東西忽悠了國人多少財富,扭秧歌的大媽成天都在互聯網+,匹凸匹,最後連棺材本都賠了?

人民幣離國際化的路越走越遠:據swift,從去年8月至今,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依次為:2.79%,2.45%,1.92%,2.28%,2.31%,2.45%,1.76%,1.88%,1.82%,1.9%。imf6月30日發布的全球官方外彙儲備貨幣構成(cofer)報告,在2016年第一季末的全球已分配外彙儲備中,美元占比63.59%,歐元20.37%,英鎊4.79%,日元4.08%,加元1.95%,澳元1.90%,瑞郎0.28%,其他貨幣3.04%(人民幣的占比肯定不及瑞郎0.28%,少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英國投票脫離歐盟後,全世界的中央銀行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所有銀行股都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中。這中間當然有中國的央行。中國的銀行業麵對的不良貸款率官方數字已超2%,實際數字外媒說已達gdp40%。如果信貸繼續以15%-18%的速度增長,bedford估計中國銀行體係的貸存比一年將提高3-5個百分點,大約三年後中國銀行貸存比將達到95%。

債市連環違約,千億債券取消發行,評級頻遭下調。債券違約風暴持續,一級市場進入冰封期,越來越多的違約案例推升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截至4月27日15:00,4月中國企業至少有103隻債券共1009.1億元推遲或取消發行。2016年至今,已有11個債券發行主體共計22隻債券發生違約事件。中國債務違約的魔盒已經打開,信用債違約呈現“過山車”行情。

2015年中國債券市場債券餘額46.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30%,中國成為繼美、日之後的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但是,金融債在市場中獨占鼇頭、投資者以商業銀行為主、銀行間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債券期限結構趨於短期化,衍生品市場發展緩慢?中國發現全球債券指數的編製機構比msci更難以取悅,中國債券市場問題絕不比股市問題少。高得離譜債務杠杆(是gdp308%),每月天量的債務置換,高投資、高負債的惡性循環??

中國理財產品大熱,堪比美國次貸危機前夕的盛況。過去幾年,由於理財產品的利息明顯高於銀行存款利息,中國國內居民紛紛把儲蓄投向該類產品理財產品。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數據,2015年末,理財產品餘額從三年前的7.1萬億元人民幣激增至23.5萬億元(3.6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35%,招商銀行和光大銀行等中型銀行的資金來源尤其依賴理財產品。

還有無孔不入、鋪天蓋的非法集資: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包裝宣傳,並邀請名人、專家、學者、官員等站台造勢。跑路的,財富管理公司崩盤的,從泛亞到e租寶再到中晉??助紂為虐的不光是媒體、甚至還有喪盡天良的官員。

中國金融業發展步伐太快,幾乎所有人都跟不上。監管者、磚家、叫獸、玩家、老百姓都被遠遠拋在後麵!金融業可不是好玩的,弄不好可能是大災難!

什麼原因鑄成了以上的金融亂象:

一國人向來擅長"抄襲"和"山寨",卻缺乏"創新"精神!

小如企業產品品牌,大如國家改革政策。或者應該叫"學習"抑或"模仿"更好理解些。但這不是缺點,相反在一定曆史時期還是優點,大大的優點。別人的正確理論和成功經驗為什麼不去學習,難道要重來一遍!古今中外,後進國家追趕速度都是比較快的,近代如德國、日本,當代如中國,持續多年gdp以雙位數增長,2015年gdp是1980年的147倍。

原因是什麼,不是後進者多聰明、多努力(當然聰明努力很重要),而是因為學習有現成的模仿,當然速度較快!但創新就不一樣了,什麼都沒有,全靠自己去摸索!中國已發展到世界第二,該學的差不多都學完了,我們要繼續走下去,走在別人的前麵,隻有不斷去試錯,去創新!國人缺乏創新能力嗎,不,是缺乏創新精神,喜歡躺在曆史的功勞薄上!如果國人拿出"闖"的精神,還怕金融領域的亂象治不了嗎!雖然別人不再有現成答案,但我們不斷試驗,鍥而不舍,最終探索出解決之道,來引領世界人民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