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達到一定厚度後,用杠杆的方法把成遝的濕紙放在支點上,逐漸除去濕紙中大量水分,形成紙磚。最後把紙一張張撕下,貼在牆上曬幹。
這種純天然的紙亮白潔淨,柔韌性非常好,用手使勁揉搓再展開,基本平展如初。據說這紙還耐保存,其書畫作品百十年後拿出來仍然跟剛畫的一樣。
據學者考證,至唐代,因為京畿地區大量需求紙,北張村的造紙技藝得到鼎盛發展,尤其是被視為精品的白麻紙甚至遠銷到朝鮮、日本等國。清代時北張村所造楮皮紙被選作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
北張村造紙技藝以傳統家族式口傳心授,世代傳承,張逢學等北張村人仍在用它造這種白麻紙。
當先進的造紙機器以每分鍾900米長,8米多寬的速度在生產線上出紙時,北張村的紙匠依然年複一年地重複著這些延續了1000多年的古老的造紙工序。
後來,在北張村隨處可見一些被丟棄的石碾、石臼,他們都已成為一種曆史的遺跡,或許若幹年後,北張村也會隻剩下一個介紹“紙村”曆史的牌坊。
[旁注]
子午道 是古代長安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的驛道。因穿越子午穀,而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此道開辟於秦代,秦代末期劉項相爭,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所行即子午道。它辟為驛道的時間雖短,但其交通作用卻持續不斷。
灃河 發源於陝西省西安長安區灃峪,流至鹹陽市彙入渭河,全長82千米,總流域麵積1460平方千米。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時期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代鹹陽、漢代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彙處,漢唐時期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
倉頡 史皇氏,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他是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隻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京畿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京畿”一詞出現於唐代,當時將唐代長安城周邊地區分為京縣,即赤縣和畿縣,京城所管轄的縣為赤縣,京城的旁邑為畿縣,統稱“京畿”。唐代時有京畿道,是唐代地方行政區之一,治所位於京城長安。宋代有京畿路。
[閱讀鏈接]
北張村附近的山上有含有大量纖維的樹木和麻類植物,有的被雨水帶入河中,在自然原始堿和水的作用下變成稀薄的原始紙漿,漂到岸邊廢棄的樹枝上聚集,經過太陽曬幹後揭下來,竟然成為可以使用的紙。楮皮紙傳承人張逢學就運用自然的原理生產出人工紙。
張逢學12歲開始跟著父親張元新學習傳統抄紙技術,在父親的口傳心授下,熟練掌握了世代祖傳的傳統皮紙的製作工藝。他曾經參加了國內的各種文化活動,向世人展示了這種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