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的曆史起源(2 / 3)

總之,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旁注]

雕版印刷 是最早在我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金剛經》,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我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我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

活字印刷 是一種印刷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曆年間的畢昇發明的泥活字標誌活字印刷的誕生。

六部 從隋唐時期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其職務在秦漢時本為九卿所分掌,魏晉時期,尚書分曹治事,曹漸變為部,隋唐時期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的六官,秦漢時期九卿之職務大部並入。

石鼓 又稱“陳倉石鼓”,大秦帝國的“東方紅”。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共10隻,高兩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10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麵都鑿刻大篆體“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曆史。

蔡邕 (133年~192年)東漢時期文學家、書法家。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於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

凸版印花 在木模或鋼模的表麵刻出花紋,然後蘸取色漿蓋印到織物上的一種古老的印花方法。凸版淵源於新石器時代,當時用來印製陶紋。春秋戰國凸版印花用於織物得到發展。西漢時期有較高的水平,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紗就是用3塊凸版套印再加彩繪製成的。

[閱讀鏈接]

秦代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隻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

漢代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曆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朱記、戳子等各種稱呼。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雕版即刻書、刻版。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即雕版印刷術。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了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促進了雕版印刷的產生。

唐太宗執政時,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

長孫氏寫《女則》時非常用心,最難能可貴的是,她並不想用舞文弄墨來沽名釣譽,隻是對自己留下些許交代。

636年,長孫皇後去世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裏。唐太宗看到之後,熱淚奪眶而下,感到“失一良佐”,從此不再立後。並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在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女則》由此成為我國最早雕版印刷的書。

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是在隋末至唐初這段時間。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千佛洞裏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鹹同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這是當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隻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時期。

唐穆宗時,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由於唐代科技文化繁榮,印刷術在唐代取得了長足進步,印刷業已經形成規模。

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曆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曆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曆,老百姓印的新曆卻已到處都是了。

881年,有兩個人印的曆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係呢?”

曆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說明,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曆書。

不僅當時印曆書,還在印其他書籍了。曆史學家向達在《唐代刊書考》中說:“我國印刷術之起源與佛教有密切之關係。”曆史的記載和實物的發現,都證明了佛教僧侶對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貢獻的。

唐代的佛教十分發達,曾派高僧玄奘西遊印度17年,取回25匹馬馱的大小乘經律論252夾,657部。

當時,各地寺院林立,僧侶人數很多,對佛教宣傳品需求量也很大,因此,他們是印刷術的積極使用者。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佛教印刷物,這些即是早期的印刷物。

早期的佛教印刷品,隻是將佛像雕在木版上,進行大批量印刷。唐代末期馮贄在《雲仙散錄》中,記載了645年之後,“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眾,每歲五馱無餘。”

這是最早關於佛教印刷的記載,印刷品隻是一張佛像,而且每年印量都很大,但遺憾的是未流傳下來。

現存最早有明確日期記載和精美扉畫的唐代佛教印刷品,是雕版印刷、卷軸裝訂的《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這件印刷品於20世紀初發現於敦煌莫高窟石室,由於得利於這裏的幹燥氣候,雖經千年存放,發現時仍完整如新。但它於1907年被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盜走,現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

這幅印刷品有明確的年代記載,證明是868年的雕版印刷品。這是由6個印張粘接起來的16米長的經卷。

卷子前邊有一幅題為《祗樹給孤獨園》圖畫。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在竹林精舍向長老須菩提說法的故事。卷末刻印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為二親敬造普施”題字。

經卷首尾完整,圖文渾樸凝重,刻畫精美,文字古拙遒勁,刀法純熟,墨色均勻,印刷清晰,表明是一份印刷技術已臻成熟的作品,絕非是印刷術初期的產物。

這也是至今存於世的我國早期印刷品實物中唯一的一份本身留有明確、完整的刻印年代的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