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1 / 2)

文明先導——印刷術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畢昇是北宋時期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發明家,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

畢昇根據實踐經驗,於北宋初期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跡見於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

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為書肆刻工,用新的活字印刷方法,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他的師弟們大為驚奇,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昇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

畢昇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麵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裏。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黏合劑,如鬆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

待黏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麵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畢昇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昇說。

“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隻會‘過家家’。”

“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昇笑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隻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

其實在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前,雕版印刷被廣泛運用。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此外,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至宋代,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

北宋初期,成都印《大藏經》,刻板13萬塊;北宋代廷的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麵的書籍,刻板10多萬塊。

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700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珍視。

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裏麵確實凝聚著前朝曆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他總結了曆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複試驗,在1041年至1048年間,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裏,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

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為底托,上麵敷一層用鬆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裏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