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年2月15日,在唐代名將郭子儀後裔郭侃率領的手持火器的蒙古大軍進攻下,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達終於陷落。
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後,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裏迅速成為了火藥等我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而配備火藥武器的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紮,給歐洲人偷窺火藥技術提供了機會。
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學會了火藥、火器的製造,所以歐洲人在許許多多的戰鬥中,都吃盡了苦頭。如在1325年,阿拉伯國家攻打西班牙,用拋石機發射火球,巨響如雷,烈焰衝天,燒毀房舍,殺傷人畜。
苦頭教訓了歐洲人,激發了他們研究火藥、火器製造的願望:1326年,英國人製造了鐵火瓶;1345年,法國人製造了鐵炮;1357年,英國製造了名叫“提拉爾的火器”等。
歐洲人製造這些管形火器,從結構和材料上來看,都不如我國的管形火器先進。因為,我國的管形火器是銅鑄的,使用比較方便,效果也比較好。
歐洲學會了火器製造方法之後,積極發展火器製造。在近代科學興起後,他們的兵器製造很快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這才有了機關槍、迫擊炮,甚至火箭、導彈之類的武器。
恩格斯曾說:“現在已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輾轉傳入歐洲的。”
恩格斯對我國火藥的發明,在人類曆史,特別是在西方現代文明曆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都作了充分地肯定,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我國火藥傳入歐洲以後,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不但軍隊用各種火器裝備進行戰爭,而且用於建設事業,開礦築路開鑿隧道都使用大量火藥,在娛樂喜慶中也使用大量煙花爆竹。因此我國火藥的產量逐年增加。
由於火藥中炭粉占主要成分,顏色呈黑色,因此,中國火藥又稱“黑色火藥”。
“黑色火藥”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脾氣”暴躁,點火就著,隨時都有爆炸著火的危險。在生產、運輸、保存、使用過程中,經常發生突然爆炸傷人毀物的事故。
至19世紀60年代,瑞典科學家諾貝爾,在我國火藥的基礎上,冒著極大危險,發明了安全炸藥。安全炸藥是必須用雷管引爆才能發生爆炸,使炸藥成為馴服的東西。
[旁注]
汗國 “汗國”,是源自突厥語的一個詞彙,意即由可汗統治的政治實體。成吉思汗臨終時,將他的帝國分4份給予他的子孫。這些蒙古汗國不包括元代在內的是: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金帳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汗國相互間日益脫離。
成吉思汗西征 蒙古建國後,蒙古商隊和使團人員在花剌子模邊城訛答剌被殺,成吉思汗大怒,將此事視為國仇,遂於1219年至1260年的40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曆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郭子儀 (697年~781年)唐代中期名將,去世後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管形火器 南宋時期發明。1132年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用巨竹做槍筒,內裝火藥,臨陣點放,噴出人來燒火。1259年壽春府創造一種叫做“突火槍”的管形火器,內裝火藥和“子巢”,燃放時先噴出火焰,火焰盡後,噴出“子巢”,發出的響聲如炮,遠傳150多米。
[閱讀鏈接]
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係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由此可見我國火藥和火藥武器對歐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