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康熙(7)(1 / 3)

這時雲貴前線戰事也亦有了明顯進展。繼安親王嶽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的貝子章泰等各路平叛大軍,浩浩蕩蕩開進滇黔。章泰用西洋人南懷仁鑄造的大炮轟陷了胡國往據守的貴陽,胡國柱棄城逃跑。清軍又接連攻下遵義、安順、都勻等城。接著乘勝率軍西進,在平遠火焚夏國相的象陣,殺得吳軍丟魂落魄逃出黔境。自此,吳世藩小朝廷隻剩下雲南一省了。

章泰領軍進得雲南,賴塔和趙良棟亦各率軍趕到。清軍所到之處,吳軍望風披靡。清軍很快進到距昆明三十裏的歸化寺。困守雲南的小皇帝吳世藩驚恐異常,急令郭壯圖應戰。章泰和賴塔複用火攻破了郭壯圖的象軍,趙良棟亦擊饋了夏國相、胡國柱企圖攔截他們的防線,並切斷了吳軍水上運糧通道,於是清軍便將昆明重重圍住。吳世藩嚇得躲進城中五華山宮城,嚴令心腹“分門守禦,負固抗拒”。並秘密派人持函赴藏,向達賴喇嘛求救,允許事後割地回報。不料這人走不多遠,即被趙良棟捕獲,吳世藩那最後一點指望也成了泡影。到了這時,夏國相等雖已看出吳家小朝廷必亡無疑,但因其反動本性所驅,仍在負隅頑抗。清軍圍困昆明數月,城中彈僅糧絕,吳軍軍心遂變,南門守將首先打開城門,放清軍進入城內。清軍邀功心切,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揮槍舞刀,殺向四城。那夏國相、胡國柱竟還夢想兵士抵抗,怎奈兵丁紛紛倒戈,幫助清軍攻打進來。夏國相,胡國柱被手下兵士捉住,獻給清軍。等到清軍部隊趕到五華山時,郭壯圖已經舉火自焚而死,小皇帝穿戴著皇帝的龍袍懸梁自盡。康熙皇弟得到保潔的奏折,心裏高興異常,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揮筆寫就《滇平》詩一首:“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末矜幹羽三苗格,乍喜征輸六詔寬。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鐵衣寒。回思幾載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

第二天,康熙發布喻旨,命將吳三桂骸骨分發各省,昭示中外。並將吳世藩的首級懸掛示眾,夏國相等人淩遲處死。已被逮到京城的尚之信也因被人告發種種罪行處了死刑。從此,曆經八載,蔓延十省的三藩之亂宣告平定,這是康熙二十年,此時的康熙皇帝年僅十二七歲。康熙皇帝頒詔大赦天下,減免各種賦稅,“恤兵養民,與天下休息。”不久,大清王朝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麵。

三 康熙收複台灣

1 寸土不讓——台灣問題成為康熙的一塊心病

三藩之亂時,台灣鄭經以為可以渾水摸魚,便會同耿精忠去攻廣東,占了汀州、泉州、漳州等地,時時襲擾內地,康熙調兵遣將、厲兵秣馬正與收複台灣時,卻天降彗星。

七月的京城,正是盛夏季節,天氣十分炎熱。世界似乎變成了紅羅炭燃燒正旺的大薰籠。康熙二十年的這日清晨,康熙皇帝正在乾清宮進行禦門聽政,雖然屋子裏放著冰塊,康熙皇帝還是感到一陣陣的熱浪不停地向他襲來。這時內閣學士李光地出班奏道:“福建總督姚啟聖有奏折一道,恭請聖覽。”

康熙聽說奏折來自福建,忙問:“姚啟聖所奏何事?”“台灣內亂不息,所立新主年幼,收複台灣,此其時也。”李光第說到這裏又看了一眼奏折接著說道,“他還保舉內大臣施琅當此重任。”聽到此言,康熙皇帝從龍椅上站起來,在地上來回踱著步子。康熙的目光注視著殿外四周和殿前的庭院裏,數不清挺拔蒼勁青鬆,他的記憶回到了多年以前。

康熙七年,施琅向康熙上疏,提議收複台灣。康熙覽畢甚喜,立召施琅進京,親自向他垂詢攻台方略。施琅便向康熙麵陳雙方形勢:鄭經其人“智勇俱無”,鄭兵不滿數萬,戰船不過數百,“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喉,賊勢立絀,徜後複固,則重師泊台灣港口,而以奇兵分襲南北二路,則台灣計日可平。”可惜由於當時鼇拜未除,施琅攻台主張未能實現,反免了他的水師提督官職,將他改授內大臣,隸鑲黃旗漢軍,不許回海防前線了。康熙那樣做也是為日後收複台灣埋下了一個伏筆。台灣在康熙的心裏,有如一塊美玉,卻被鄭經那雙肮髒的雙手占據著。康熙一想到這裏,便覺食不甘味,夜不安寢。他想,大清天下一統,可台灣不服大清命令,自立為王,長此下去如何得了?

鄭成功死後,被人譏為“頑童”的鄭經繼位。當時鄭軍內部矛盾重重,“每聞風聲,慌亂不堪”。台灣,猶如失去母親的孩子,孤懸海外,風雨相兼,惶惶不安。在此情況下,清帝康熙果斷地決定促使台灣回歸。

康熙的政策是“寓剿於撫”,將作戰與招撫做統一部署。清軍一麵在金門不斷打擊鄭軍,一麵展開大規模的政治攻勢。攻心奪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