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康熙(12)(1 / 3)

由於談判無法開展,最後中國政府向俄方提出三點要求:(一)引渡根特木爾,(二)今後派遣來使,應通情達理,遵守中國禮法習俗,(三)保持邊境和平。如果這三點能夠辦到,中俄之間才有可能建立正常的外交和通商關係。尼果賴回國後,向沙皇政府提出:“隻要沙皇陛下在額爾古納河或海拉爾河建立一個堡,所有居住在尼布楚與嫩江之間的土著人民就會臣服沙皇。”還說:“一支不大的歐洲軍隊(指沙俄軍隊)就可以把他們(指中國)製服。”這充分說明了沙俄政府派遣尼果賴出使中國的野心和反動目的。

沙俄政府對中國政府多次要求和談的誠意置之不理,並在我國邊疆地區不斷擴大戰火,加快侵略步伐。正在康熙平定三藩的緊張時期,沙俄侵略者在精奇裏江一帶修築結雅斯克堡和德隆斯克堡,在西林穆丹河上修築昔林賓斯克堡。康熙二十年,沙俄又侵入額爾古納河東岸,修築額爾古納堡。強行擴大征稅地區,對我邊境居民進行殘暴的掠奪和屠殺,中國政府對沙俄的侵略暴行不斷提出警告,但沙俄侵略者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康熙十五年康熙致俄皇的信中指出:“令約束羅刹(指沙俄侵略者)毋寇邊,久之未答也,而羅刹複東掠人畜於赫哲、費牙哈地,數我逋逃,阻我索倫貂貢”,企圖割據我黑龍江東北數千裏土地。康熙二十年,沙俄侵略者在勃良塔河與精奇裏江會合處附近修築新結雅斯克堡。中國派人同俄國當局進行談判,要求拆除這個侵略據點,但俄國代表傲慢地聲稱:“結伊斯克堡是奉大君主救令所造,是永久性的,俄羅斯人將不與拆毀”。完全拒絕中國的正當要求。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指出,沙俄侵略者對中國政府的警告,“尚執迷不悟,反遣部下人於飛牙喀、奇勒兒等處,肆行殺掠”。

總之,沙俄政府對中國政府的抗議和警告,置之不理。他們強占土地,“搶劫居民,擄掠婦女,向中國臣民勒索毛皮稅,在中國的土地上捕貂,在中國的江海上采集珍珠。這些事件,不止一次受到中國理藩院指責,但是(俄國)對於所有這些照會通常不予理采”,並不斷擴大侵略戰火。

清朝政府絕不容忍沙俄妄想霸占中國北方領土。驅逐沙俄侵略者,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是康熙不可動搖的決心。他說:“朕十三歲親政之後,即留意於此(指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細訪其土地形勝、道路遠近及人物性情”。康熙認識到對俄國侵略者,“若輩非創以兵威,則閣知懲畏,將至蔓延”。於是,在康熙的指示下,清政府開始進行反侵略戰爭的準備工作。早在康熙十年康熙巡視東北各地時,曾向寧古塔將軍指示:對於俄國侵略者“尤當加意防禦,操練士馬,整備器械,毋墮狡計。”康熙十五年,又令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市),建造戰船,令其軍隊“日習水戰,以備老羌(指沙俄侵略者)”的侵略。

2 同仇敵愾——雅克薩之戰真相

雅克薩之戰以大清的勝利而告終。而與清末康熙後代飽受列強欺淩的屈辱史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不能不使我們對這場戰爭的真相大感興趣。

麵對沙俄不斷向中國擴大侵略的事實,康熙決定派兵進行自衛反擊戰爭。這一決定受到一部分官僚和將軍的反對。他們害怕侵略者槍炮銳利,不願從事艱苦的反侵略戰爭,置國家民族存亡於不顧。有的說:“雖有強鄰敵國侵略,也應當修文堰武”,反對出兵。許多臣僚借口“道遠難以成功”,散布悲觀論調,企圖阻擋這場反侵略戰爭的進行。康熙對各種謬論痛加駁斥,他嚴肅地指出:反抗沙俄侵略,是“所關最巨”的大事,“羅刹擾我黑龍江、鬆花江一帶三十餘年”,現在若“不速加剪除,恐邊民,不獲寧息”。為“根本計”,“不詢眾見,決意命將出師,深入撻伐”沙俄侵略者。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康熙派副都統郎談、公彭春率領幾百人,以捕鹿為名,到達斡爾、索倫居地,察看地理形勢,水陸交通等情況。並命令郎談等,、如侵略者“萬一出戰,姑忽交鋒,可率眾引還”。郎談等在達斡爾副總管,等人的協助下,對沙俄的侵略活動作了調查。康熙二十二年,郎談等回京,向康熙報告說:“雅克薩可下,羅刹可破”,“攻取羅刹甚易,發兵三千足矣”。康熙從全局出發,不同意郎談的輕敵主張。他認為應采取謹慎態度,“宜暫停攻取”。但是,為防止沙俄繼續“納我逋逃(叛國投敵分子)”和擴木侵略活動,康熙主張“於璦揮、呼瑪爾二處建立木城”,派兵駐守,“與之對壘”。並加強備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