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到雍正,大家自然會想到他是清朝曆史上的一個非常神秘的皇帝。“數英雄論成敗,古今誰能說明白。千秋功罪任評說,海雨天風獨往來,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這幾句歌詞對他是個很好的概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嚴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蕭殺恐怖的氣氛中,康熙皇帝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登上了皇位,第二年改為雍正元年。
人們不禁要問:在康熙如狼似虎的眾多兒子之中,這個貌不驚人,才不出眾的四阿哥是通過怎樣的另辟其徑通達到這個萬眾矚目的位置的?雍正得到皇位是險中求勝。雍正是個會審時度勢的人,他角逐皇位的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他善於韜光養晦,又善於培植心腹黨羽,在他的性格裏有極強的兩麵性。在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的時候,反而采取表麵竭盡孝心,博取了父皇的好感;在兄弟麵前又擺出一副沉迷佛法的姿態,顯示自己無意於皇位,暗地裏緊張地進行爭奪王位的活動。最後,他內倚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川陝總督年羹堯的兵力,繼承了皇位。由此可見,雍正是大清國最善於用人,最有手腕,最能在惡劣的環境裏爬起來的人。
生性剛毅,辦事雷厲風行,且有幾分陰冷、狠毒的雍正,他一旦大權在手,便義無反顧,不久便有了一個“抄家皇帝”的稱號。為充實國庫,增強國力,他抄了王府和大臣的家;為重整吏製,清除腐敗,他大開殺戒,一個個朝廷重臣成了階下囚,刀下鬼,就是皇子皇孫也在所難免;為推行新政,他得罪了天下幾乎所有紳士和讀書人,政敵遍布朝野上下,成了曆史上少有的孤家寡人。務實反虛的雍正皇帝以及他近乎苛刻的執政方法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康熙末年全部國庫僅有800萬兩銀子,而雍正五年則超過5000萬兩,僅此一點,即可見其政績非凡。在為弘曆登基掃清了所有障礙的同時,也為乾隆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使乾隆靠吃父皇的老本而成了“盛世明主”。
但以皇八子允禩為首的當年爭奪儲位的勁敵,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散布流言,製造事端,以發泄憤懣之情,動搖剛剛易主的皇權。麵對政敵的挑釁,雍正對他們分化瓦解,撤職監禁,予以嚴厲打擊。雍正皇帝在整肅皇族中反對派的同時,對當年的功臣、即位後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堯,則以“居功自傲,蔑視皇權”為由,逐一消滅,這為他這個鐵麵皇帝的形象又增添了一層風霜雨雪。
雍正在康雍乾三帝中,執政時間最短而成績巨大。有鑒於康熙朝諸皇子為爭儲位而生死相搏的慘痛教訓,為了皇權的平穩過渡,雍正創立秘密建儲製,這一製度,有助於以後乾、嘉、道、鹹幾朝皇權的順利傳承。
然而,對於這樣一個奠定大清盛世基業的有為皇帝,曆來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可以說,在清朝十二個帝王之中,關於他的傳說最多、最亂、最奇詭莫測,也最令人瞠目結舌。從雍正的出生到他的即位,再到他的死,一生堪稱時時有疑點,處處是謎團。二百多年以來,在民間關於雍正皇帝天羅地網一般的特務機構和令人毛骨悚然的“血滴子”的傳說,更增加了他的“知名度”;也有人說雍正是大菩薩入世度人,是以霹靂手段,行菩薩心腸等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一生勤於政事的雍正皇帝,背著“殺弟、殺子、亂倫”和“暴君”的惡名離開了他的臣民。關於雍正皇帝的死如同他的即位一樣,在民間被傳得撲朔迷離,成為清朝眾說紛紜的不解之謎。本書從不同的角度揭秘雍正皇帝的各個側麵,讓讀者以新奇的視角了解這個披著神秘麵紗的皇帝。
一 走向龍椅
1 韜光養晦——四阿哥潛藏野心
四皇子胤禛非常懂得周圍人的心理。他看爭奪皇位的兄弟們不喜歡再多一個競爭者,便裝著對皇位不感興趣;他看父皇體弱多病,便扮演一個孝順兒子奉湯侍藥,他心裏卻在進行精準的奪位計劃。
康熙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占盡風采,惟獨在選接班人的問題上頗為頭疼。太子廢而複立之,立又複廢。他為平息諸子奪嫡爭儲的不息爭鬥,心血耗盡,精神上也造成巨大傷痛。但以他豐富的政治經驗,不會不理會皇位繼承人這件大事,況且他已是年屆花甲、身體每況愈下的老人,接班人的問題更不允許疏忽大意。
當第二次廢太子時,康熙心目中已經有了繼承的人選。他以後所作的一連串安排,看起來相當理想,但結果卻是他所萬想不到的。他的計劃完全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