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爾扈特部是我國厄魯特蒙古族的一部分。十七世紀三十年代,為了躲避勢力日益強大的準噶爾部的威脅,土爾扈特部首領率領土爾扈特大部及部分和碩特、杜爾伯特西遷至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遊牧。那時,伏爾加河流域還是一片荒蕪的地區,地域廣袤,水草豐盛。土爾扈特部來到這裏後,便在河的南北兩岸居住了下來。他們逐水草牧放牲畜,開荒種田,修建棚舍,用辛勤的勞動開發了這塊遼闊的土地,用汗水澆灌了這片漠漠荒原,在這裏重建了自己的家園,過著幕帳林立、羊肥馬壯、牲畜遍野、糧食充足的富饒生活。
土爾扈特部雖然擺脫了準噶爾部的威脅,在這裏定居下來,但好景不長,他們很快又墜入了沙皇俄國的統治之下,土爾扈特人的處境更為艱難。為了達到完全控製土爾扈特部的目的,沙俄政府不斷向土爾扈特人駐地伏爾加河流域大批移民,瘋狂搶奪土爾扈特人的牧地和牛羊。這些強盜式的行為加劇了雙方的矛盾和衝突。沙俄政府並沒有停止侵略的腳步,而是步步進逼,不僅迫使土爾扈特部稱臣,而且還直接幹預其汗位的繼承等內部事務,這些無視土爾扈特部尊嚴與獨立的行為引起了土爾扈特部族的強烈不滿。176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敦羅卜喇什去世,其19歲的兒子渥巴錫繼承汗位。
渥巴錫是土爾扈特部的第七代首領,在他執政的初期,土爾扈特部與沙俄的關係更加緊張。1763年,渥巴錫向沙俄當局提出了強烈抗議,沙俄政府卻對此置若罔聞。緊接著,沙俄當局利用他們手中的特權又開始向土爾扈特部大批征兵,並且在與土耳其的戰鬥中讓土爾扈特士兵打頭陣、當先鋒,從戰場上歸來的土爾扈特士兵隻占原來數量的十之一二,使土爾扈特部損失了大量的青壯年人力資源。在沙俄種種的剝削壓榨下,渥巴錫所領導的土爾扈特部麵臨著兩種選擇:一是甘心受擺布,直到被沙俄最終滅族;另一條路就是拿起武器反抗,回歸祖國的懷抱。
其實長期以來,土爾扈特部一直沒有中斷同祖國的密切聯係,經常遣使入國交流,而清政府也曾在1714年派遣使者圖理琛一行遠赴土爾扈特部表達慰問。所以,他們雖然遠離故土,卻時刻思念著故土和親人。在外敵的長期侵襲下,擺脫沙俄的壓迫,重返祖國故土就成了土爾扈特人民心裏的夙願。
在此情況下,渥巴錫毅然決定東返故土,回歸祖國,實現他們及土爾扈特部人民多年的願望。公元1768——1769年,渥巴錫忍辱負重,親自率兩萬蒙古兵參與了俄國與土耳其的戰爭,目的是轉移沙俄的視線,為回歸祖國暗中做準備。渥巴錫眼看著自己的同胞在戰場上血肉橫飛,心中悲憤交加,對沙俄統治者愈加痛恨了,也堅信了他回歸祖國的決心。
1770年秋渥巴錫從土耳其回來後,即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確定了行動的具體時間。同年十一月,渥巴錫集結軍隊,完成了回歸之前的最後準備。
公元1771年1月5日,是土爾扈特曆史上最光輝的紀念日。這天,渥巴錫向全體牧民曆數沙俄殘暴統治的滔天罪行,號召大家:隻有奮起抗俄返回祖國才是惟一出路。頓時,伏爾加河遼闊的草原上發出了氣壯山河的呼聲:“我們的子孫永遠不做奴隸,讓我們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
2 血肉鑄就——我要回家
東歸路上的慘烈讓所有曾經描述過它的語言都顯得蒼白——戰爭,寒冷,饑餓,幹渴,疾病,精疲力盡,屍橫遍野——麵對這一切,尤其是當所有人都絕望的時候,渥巴錫是如何做的?
渥巴錫率領十七萬人組成的浩蕩大軍,消滅了數千沙俄官兵,燒掉了帳篷、帶不走的東西和渥巴錫汗的木製宮殿,拔營起寨,驚天動地踏上了布滿艱難險阻的萬裏歸途。
踏上征途的土爾扈特人,在前有哥薩克攔截,後有俄軍尾追的緊急形勢下,渥巴錫把回歸大軍組織得井井有條,一支精銳部隊作為開路先鋒,接著是成千上萬的婦孺和老人乘著馬車,駱駝和雪撬,還有牲畜和輜重隊伍,再次是渥巴錫率領的兩萬騎兵殿後。他們離開了白雪皚皚的伏爾加河流域,一隊接一隊地迤邐前進。他們隻用了八天時間,就到達烏拉爾河,把尾追之敵遠遠地拋在後麵。先頭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毀了烏拉爾河上的俄國據點,使大隊人馬安全地從冰上過河,順利地踏上了大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